宣扬“自由主义”的美国,已深陷个人欲望爆炸的泥潭【大师计划·范勇鹏01】

“个人”与“大众”的畸形联姻

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范勇鹏。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美国文化的问题,这几年也许大家都注意到了,美国国家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我们一度以为非常熟悉的那个美国,今天变得越来越陌生,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想风起自青萍之末,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包括人口的结构,产业结构。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化全球化,还有国际秩序的演变,特别是美国自身政治制度方面,这些原因都在起作用。

但是今天我重点要和大家聊的是文化,美国的文化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曾经很多人眼中的进步,如何一步步变成一种堕落?然后文化的多元主义,这是西方在七八十年代以来,非常自豪的一个方面。它埋下了什么雷,最后就是文化的变化,怎么样波及到其他的领域?

我主要分三节来讲,第一讲主要是一个引子,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解析美国文化的本质。第二讲主要讲讲美国的文化多元主义和权利话语。第三讲是与文化直接相关的政治衰败。

好,我们先进入第一讲,这一讲我要跟大家交流的一个话题,就是“个人”与“大众”的畸形联姻。

500

谈起西方现代文明,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对个人价值的推崇。个人是一个现代的发明,我们知道在古希腊,哲学家讲人是城邦的动物,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共同体的身份,这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都是这样的观点。到了古罗马时期,也是不存在个人的,因为公民的美德、荣誉和家族才是核心的政治价值。所以罗马的政治生活是以家族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个人并不那么重要。

古罗马政治以家族为核心

比如著名的罗马法学者拉·皮拉,他就认为罗马国家的目的不是“人”,罗马法也不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法。还有马尔蒂诺他认为罗马政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集体意识。著名罗马史家塞姆在《罗马革命》这本书里边,就是以“显贵家族”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他撰写罗马史的中心,原因就是因为“贵族家族主宰着罗马共和国的历史,所以罗马的各个时代只能以这些家族的名字来命名”。

这个传统在意大利这些地方,在南欧很多地方一直持续到现在初期,所以我们在看美国电影的时候,比如像意大利裔的电影里边,还能看到很多影子,包括像《教父》,《爱尔兰人》等等。另外我在美国生活的时候也有切身的体会,比如我住的地方隔壁就是一个拉丁裔的家庭,我感觉跟中国人有点像,天天七大姑八大姨的,天天聚会,吵吵闹闹,非常热闹。另外他们移民,一个人移过来了,可能一个家庭就要过来了,来了一个家庭,可能他一个社区、一个村庄就会移过来,所以他有很强的这种家族的纽带。

中世纪欧洲以封建制和宗教秩序为核心

后来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它是以血缘和封建义务为纽带,同样是没有个人的空间。比如我们看一看封君和封臣之间的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虽然它是以个人间的契约关系为基础,但是它制度的运行是高度家族化的,绝大多数的人口是作为农奴或者佃农,也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地位。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教会,当时的人们在教会体制下也是从属于一个宗教秩序,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个人。

那么只有到了近代,“个人”这个概念才冒出来,与我们今天讲的解放、启蒙、自由、法治这些概念,一起构成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个人”这个概念的历史始于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个人主义的伦理最早是在13世纪的威尼斯佛罗伦萨这样的城市国家中树立起来的,到16世纪已经扩散到西欧诸国以及中东欧地区。此后欧洲价值观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把个体性视为人类特有的条件,和人类幸福的一个主要成分。

​所以我们看西方思想史,比如像英国的霍布斯,他就是以个人为出发点来搭他的国家理论。洛克这些所谓的叫契约论者,他也是继承了以个人为前提的这样一种“自然状态”的纯理论拟制。另外像德国的古典哲学家康德,他也是建立了以个人为目的的哲学。

正如阿伦特所说,现代政治的特征就是私人利益变成公共事务。

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欧克肖特也讲过,他说“几乎所有近代关于道德行为的著作,都以假设选择和追求他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个人来开头。”

近代兴起的“个人”——新兴资产阶级

这个“个人”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实际上在当时语境下是有特指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么个人所需要的一切价值也都是和资本的和财产有关的价值。

比如像我们很熟悉的人权概念,其实在早期它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所有人共享的一种普遍的权利,比如英国的洛克,他最早提出了“不可剥夺的人权”, Unalienable rights,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到美国革命的时候,《独立宣言》的作者杰斐逊,他就不方便讲得那么直白,所以就把它改成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

沿着这个线索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幸福”与“财产权”之间的某种等价关系。

关于洛克的自由主义其实还有一段轶事,洛克他的观点其实跟他的个人经历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他的财产曾经被充公,所以后来他在理论里边就坚决地反对国家干预,高喊“不经本人同意,最高权力不能从任何人手里拿走任何财产”等等这样的观点。

好,那么基于个人主义的这样一种人性论,以及基于财产权利的社会制度,它最根本的动能是什么?就是个人的欲望。

个人主义的发展——人的欲望解放

所以黑格尔对启蒙主义的批判讲得非常清楚,现代社会追求的,就是欲望的满足。所以黑格尔说“权力和财富是自我的两个最高的努力目的”。英国的欧克肖特也指出,现代理性主义政治的欲望本质,他把现代政治称之为一种“所感知到的需要的政治”。英国思想家拉斯基也曾经说,现代心理学的本质就是把人的欲望给看成一种自然。

那么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人的解放、人的正当的欲望的满足,当然是值得认可的,也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特别是放在欧洲历史背景下,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欧洲历史,特别是中世纪和我们中国历史不太一样,它存在着封建特权和教权,对人的价值的严重的压抑和制约。所以人的解放,人的正当欲望的满足,是我们今天讲的现代性的重要内涵。

但是在这,我们也要注意到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实际上回到当时的语境,包括在今天的资产阶级政治话语的语境下,它指的实际上就是新兴的市民阶层,或者今天的资产阶级,它指的是一种特权,而不是一种普遍的权利。

第二点就是,欲望它满足以何为度?如果我们是以个人为出发点,那么欲望的满足当然是最优先的,越多越好,对吧?如果我们是以群体为出发点,那么个人的自由它就是处于一种有限的状态。所以比如我们看今天美国,美国人在新冠疫情里边戴不戴口罩,有的人就说我有自由,所以我不愿意戴口罩。那么怎么判断这种观点,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了。

那么美国它是个人主义社会的一个集大成者,这一点在美国宪法里边有非常生动的反映。比如美国《宪法》的序言部分,它就是一个商业契约的标准范本,里边就提出了美国是为了追求哪些目标,建立了这样一个国家。不同于历史上的原生国家。美国实际上就是一个由一群个人,他们所发起的一个共同投资创业项目的一个结果。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我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叫《从公司到国家》。

其实我们做一个思想游戏,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欧克肖特关于法治的标准或者定义,那么美国宪法所建立的国家甚至都称不上是一个法治国家,因为按照欧克肖特的标准,只有一种“根据纯粹的规则的联合”,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的联合”,才称得上是一种法治。

那么按照这个严格的标准来看,美国的宪法显然它是为了追求一系列的目标,特别是作为资产阶级的个人的目标,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另外美国的宪法正文就相应地提供了满足个人需要的最有效的工具——代议制的宪政制度。

这样一种制度,它是源自近代欧洲,它是最有利于将商业和资本精英的利益给转化成政治权力的一种制度,到今天依然如此。

个人主义的政治对应——代议制

所以欧克肖特就非常清醒地看到,他说这种统治样式,他指的就是代议制。他说“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早期,英国等地的议会制政府中达到了高峰。曾经是共同体的东西,被认为是个人的联合,这是伦理学中确立的个体主义,在政治哲学上的对应物。”这句话非常重要。在伦理学上所确立的这种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它需要在政治制度上、政治哲学上产生一个对应物来实现它,那么就是代议制政府。所以大家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自由民主这套东西,它对普通人的诱惑力和欺骗性非常强,因为它在设计上就是为了顺应和放纵欲望,当然它的结果到底是有利于谁的欲望呢?却不是我们普通人那么容易看透的。

那么经过不断地演进,现代的自由民主制度或者政治多元主义,它就成了一个可以依据法治和程序的原则进行公开公平竞争的,允许多元利益在里边进行博弈,以获取国家权力的这样一种游戏。这个游戏表面上看起来是透明的、开放的,但实际上只有非常成功的“个人”,掌握经济权力的资产阶级,他才有赢的可能。

而且这套游戏规则,因为它特别强调程序,所以它不必讲究实质性的公平正义,甚至在理论上,比如像自由主义这些理论,它干脆就把正义给解释成程序正义,那么只要你符合程序,你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抱怨,你只能怪你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实际上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失败者,除了资本家和其他的精英阶级,多数人在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没有选择的能力的,我们也没有享受自由的能力的。对于我们这些人,那么资产阶级思想家给他们起了很多的名字,我在演讲里面也讲过,比如勒庞把他们称之为叫“乌合之众”。英国的哲学家密尔和美国的建国者们管他们叫“多数的暴政”。欧克肖特给他们贴上了很多标签,包括像“不成功的个人”、“反个人”、“大众人”等等这种标签。

所以大家看一看国内的自由主义学者,通常讲起大众、讲起民主,也都特别喜欢贴上这种“乌合之众”这样的标签,其实背后是有这样一个逻辑在内的。

“大众人”成为政治失败者

那么在这种文化之下,贫困和失败它就变成了一种罪恶。比如在1660年之后的英国,贫穷和失败就已经被视作一种不体面。洛克他就公然声称贫穷是一种错误,而不是一种不幸。洛克还说教育是富人才支付得起的一种奢侈品,你穷人就不要去奢望去接受教育了。另外当时英国的一个社会改革家叫哈特利布,他说身体强壮的游民,不去工作,不是社会的牺牲品,而是自己造成的一个社会负担。

当然资产阶级思想家里边也有一些柔软而伟大的心灵,对这种观点提出质疑。

比如我非常喜欢的法国文豪雨果,他在《悲惨世界》里面就写到了一句话,这个非常有意思,他说“妻子、孩子、仆人、弱者、穷人和无知者犯错误,是丈夫、父亲、主人、强者、富人和有学问人造成的。”他还讲“社会不办义务教育是有罪的,是社会制造了黑暗,它应对此负责,人的心灵充满黑暗就会犯罪,真正有罪的并非是犯罪的人,而是造成他心灵黑暗的人。”

那么雨果这样的观点,他对我前面讲到的这种自由主义的观点是一种对冲,当然也不能把它推到另一个极端。

这些被资产阶级哲学家们贬为“大众人”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虽然很容易受到误导,很容易被这种自由主义的话语所忽悠,但是毕竟他一旦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摩擦,他就会意识到资产阶级创造的制度和文化对他们是不利的。

所以对这些人而言,他们慢慢就会意识到,所谓的道德不是自由、人性、财产权,而是什么?而是公共的善。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自由而是平等,是需要保护,需要政府,需要对结果的干预。这种道德观就是欧洲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反过来资产阶级他也对自己的利益非常敏感,所以他就对这些劳动者、无产者所追求的这些政治原则,就逐渐把它给扣上一些污名化的标签,包括像“极权主义”“威权政体”或者“民粹主义”这些帽子,这些帽子后来成了对付一切反资本主义思想和制度的武器。虽然今天已经臭名昭着,可是在我们今天中国知识分子里边仍然不乏拥趸。

“个人”与“大众”的联姻

但是我刚才讲到这种成功的“个人”,也就是资产阶级,和不成功的“大众人”,也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的政治价值按道理来讲是两种水火不容的政治价值,但是却发生了一次非常奇怪的联姻。就是进入20世纪之后,特别是二战之后,欧洲进入了一个“福利国家”时代,美国也搞了从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到六七十年代的“积极行动”,“伟大社会”等等一系列的进步政策。积极行动,英语叫affirmative action,过去经常被翻译成平权运动或者平权法案,我觉得是不够准确的。我通常把它翻译为积极行动,它主要指的是对历史上受损害的群体,施加一些积极性的优惠措施,所以它恰恰采取的手段不是平权,而是用不平的手段来实现平,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运动后来导致了非常多的问题,下次我可以专门开一个主题给大家专门展开讲这个问题。

这些进步性的措施,那么它们保障了各种弱势群体的权利,也推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平等进步。甚至在美国当时出现了大规模的“赋权”运动,英语叫Entitlements,什么叫赋权呢?很多事情原来不被看作是某种天赋的权利,但是现在都被看成一种天然权利了。

权利这个词,利益的利,权利变成了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神圣教条。谁敢批评权利,你差不多就等于是渎神了。各种群体都会喊着权利话语来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

中国这些年也有这个倾向,后面我会提到,看起来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进步,这些进步几乎成了今天我们国内一些比较崇尚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和西方价值观的人,最喜欢的,甚至是唯一的用来支撑他们信念的证据了。因为西方这些年也不太给力,也没有给他们提供什么新的证据。

所以在我有时候批评西方和美国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学者跳出来跟我辩论,他们其实最常用的一个论据,就是美国这样一个时期,比如说你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历史上的进步?那么实际上这些进步并不是像他们想象得那么理想化,因为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一,欧美国家当时能够这样做,首先是因为它乘殖民主义和工业化之利能够对全世界进行剥削,西方从中国、印度以及其他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直接剥削或者通过非法贸易而获得的巨额资本,在它工业化的过程里边,起到的作用长期被知识界所掩盖。直到近年来,随着西方话语的雾霾,初步消散,才逐渐为大众所熟知。比如像美洲黄金对西班牙的崛起的影响,从印度掠夺的财富对英国的工业化的作用,鸦片贸易的利润对美国现代化起的作用,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才开始对“启蒙-自由贸易-工业化”这样一套陈腐叙事模式构成一定的挑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剥削来的利润,它可以对内进行分赃,消除掉一部分的矛盾。

其次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复苏,带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平等的时期,这个也有利于西方社会内部的和谐。最后,是由于工人运动在西方内部构成的压力,和苏联共产主义的外部竞争的压力,迫使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做出了一定的改革。那么这些进步的政策它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管是欧洲式的这种福利国家,还是美国式的这种进步主义或者积极行动,它具体都体现为包含一些社会主义性质的公共政策。

但是我们要高度注意一点,欧洲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就是作为一种“大众人”的价值观,它有个基本前提就是它是集体本位的,它所提倡的都是一些集体主义的进步措施,包括普选权、男女平等,民族平等,还有自治、社会福利等等这些东西。

“个人”与“大众”的畸形联姻

这套东西看起来很好,但是只有在一种集体意识下才能保持它适当的度。而个体欲望,是让社会主义政策和价值发生恶性病变的最好的催化剂。西方把这套东西给拿过去,直接嫁接在一个以个体主义、个体本位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之上,就产生了无节制的欲望政治和权利政治。所谓的“文化多元主义”,所谓的“权利爆炸”,都是这样一个联姻的产物。可想而知这样一个以个人欲望为基础的社会,加上以满足欲望为目的的半吊子社会主义公共政策,带来的是什么结果?很显然共同体不见了,所有的社会群体都变成了利益集团,所有的个人都变成了欲壑难填的永不满足的消费机器,最终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国家财政的破产。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