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凭“电击”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最近看了一个早年央视柴静采访杨永信的节目,节目名字叫《网瘾之戒》。节目不仅采访了杨永信本人,还采访了已经接受过“治疗”的孩子,正在接受“治疗”的网瘾少年们,以及他们的家长。
这档节目对当时社会上议论纷纷的“电击治疗网瘾”这一问题对家长进行了询问。在询问家长之前,节目是这样介绍杨永信当年使用的仪器的:
有专家专门对DX-II A 型电休克治疗仪进行过研究,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治疗方法剧烈,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眼中肝、肾疾病,老年人或儿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定要慎用。否则,会有造成认知损伤的危险。
对于DX-II A型电休克治疗仪的使用,柴静问杨永信,电击会不会对这些接受治疗的孩子的大脑发育产应影响。
杨永信的回答是:
我认为,这么微小的计量应该不会。(杨永信坚称自己所用的计量位1~5毫安,而有接受过治疗的孩子表示杨永信曾使用过10、20,甚至40毫安的计量。).
在柴静的追问下,杨永信表示那是他个人的看法。
而在柴静问是否有相关研究结论,或者医学共识可以佐证他说的这一点时,杨永信却说:
这个方面,我认为用事实最具有说服力。
节目还采访了北京一家精神病医院的医生,这家医院的医生表示,杨永信所用的设备早就淘汰掉了,而且这个仪器在过去没有生产许可证。当主持人询问医生在使用类似DX-II A抽搐型电休克治疗仪时是否有年龄限制时,医生回答说,当然有限制,需要18周岁以上,要严格按照它的治疗常规去弄。
对于这个仪器的副作用,柴静还问了接受“治疗”的孩子的家长们。
有家长表示,他们相信这是一家正规医院,由于他们不是专家,所以他们不想了解。
还有家长说,杨永信那个“国务院津贴”是随便给的吗,这么高的荣誉,我不相信他我相信谁。
如果不是看了这个节目,我都不知道杨永信竟然还拿过“国务院津贴”。
在知道这一情况后,我特意去查询了一下什么是“国务院津贴”,杨永信到底有没有获得过这个荣誉,以及他是怎么获得的。
在简单搜索后,我发现网上确实有说法是杨永信曾获得2008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聊杨永信为什么能获得这个津贴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是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通知(中发〔2001〕10号)》这个文件中说,“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是在1990年由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的,由国务院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
另外,据人社部网站2017年资料显示,截至当时,已经先后选拔20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共计17.7万人。
目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发放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按月发放,一类是一次性发放。
其中,1990年到1994年间,共选拔11.2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这些人的津贴按月终身发放。根据2009年1月1日起执行的标准,这些人每月可领600元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后,党中央、国务院改革了特贴的发放方式,由按月发放改为一次性奖励,目前的奖励标准为每人20000元。
201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通知》(中发〔2011〕12号)。会议强调政府特殊津贴总体定位是荣誉性的,以精神激励为主,适当给予补贴。
但不管是哪一类奖励,荣誉都是终身享受的。
说完了什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制度”,我们再来看看杨永信的获奖情况。
根据临沂市市情网、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网站信息,杨永信获得了2008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也就确定了,杨永信确实获得过这个荣誉。
在这个网站里,是这么介绍获奖者杨永信的:
杨永信 男,山东省河东区人,汉族,中共党员,沂水医学专科学校毕业。1962年6月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任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鲁南心理康复研究所副所长、心理康复科大科主任、心理康复科一病区主任、青少年心理干预中心副主任、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
杨永信长期从事网络成瘾戒治工作,他首先把网瘾界定为心理疾病,率先提出网瘾致病三因素理论(不良性格基础、父母养育方式不当、社会消极环境),创建了独具特色的60环节杨永信网瘾戒治模式,现已成功戒治网瘾患者千余例,成功率达95.6%。他独创的网瘾戒治模式被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以专题形式频繁热播,其他各种国家级及省、市级媒体报道600余次,网络报道或转载近2万次,引起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全国引起轰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杨永信先后获国家级发明专利3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专著3部。他工作的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被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等列为全国两大网瘾戒治基地之一,并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山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先进单位”、“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杨永信网瘾戒治模式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他本人也获“感动山东十大健康卫士”、“山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先进个人”、“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07感动临沂年度人物”、“2007临沂十大新闻人物”、“振兴沂蒙劳动奖章”等称号,获2008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齐鲁晚报报道杨永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时,是这样介绍他的:
杨永信从事网络成瘾戒治工作,先后获国家级发明专利3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他首先把网瘾界定为心理疾病,创建了独具特色的60环节杨永信网瘾戒治模式,现已成功戒治网瘾患者千余例,成功率达95.6%,在全国引起轰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杨永信网瘾戒治模式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那杨永信是凭什么获得2008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呢?难道是地方政府以及媒体所介绍的这些成就吗?在下结论之前,先来看一下当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怎么选拔出来的。
根据上文提到的那个文件《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通知》显示,2001年到2010年间,每年只选拔3000名左右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对象是各行各业一线的优秀人才。
关于杨永信所在的卫生领域,《通知》内是这么说的:
选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对象是: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岗位和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也就是说,如果卫生领域内能获奖,必须要做出自己领域内的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这么说来,杨永信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是什么呢?先不着急下结论,再来看看具体的选拔条件。
《通知》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再考虑其他选拔条件。
在必须具备的条件中,一共有十条,只需要具备其中之一,便可推荐。
在这10条中,第8条是明确与卫生领域有关的,也就是和杨永信能够参与评选以及获得这项荣誉有关。第8条说:
8.长期工作在防病、治病等卫生工作第一线,医术高超,多次成功地治愈疑难、危重病症,或在较大范围多次有效地预防、控制、消除疾病,社会影响大,业绩为同行所公认。
联系临沂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网站和齐鲁晚报对杨永信获奖情况的介绍,是否可以说是因为杨永信独特的戒网瘾的模式和他超高的治愈率使他能够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呢?
由于我没有找到可以足够证明杨永信是因为这个原因获得特贴的文件,所以还不能这么说,但是话说回来,还有什么成绩可以让杨永信获得特贴呢?论文吗?但《通知》里明确写了,是奖励给第一线的人,论文怎么能算是一线呢?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特贴是怎么评定下来的。《通知》中关于享受特贴人员的选拔办法是这么说的:
从选拔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享受特贴的人员是从基层开始逐级向上推荐。在选拔过程中,会组织同行专家的评议,并听取相关人员的意见,而且在选拔过程中会对推荐人进行审核,并且进行公示。最后,人事部会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等有关部门对所有推荐人选进行审核,最后由国务院审批。
也就是说,享受特贴的人员选拔是非常严格的,需要经过层层审核。
杨永信能够过审,最终获得特贴,恰恰说明了政府对他取得成绩的认可。但到底是不是因为他那独特的治疗网瘾的方法,超高的治愈率使他获奖,这个真的给不出一个十分肯定的结论。
然而,从《网瘾之戒》节目家长的嘴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杨永信是因为什么突出成绩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他们眼里,这肯定是和他过往的工作成绩是有关系的,和他那独特的治疗网瘾的方法是有关系的,和他那高达95%的成功率是有关系的。
杨永信到底是因什么获得特贴已经不重要,只要他现在还从事戒网瘾这项工作,那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誉就与他现在从事的“戒网瘾”这项工作分不开。而走投无路的家长,面对拥有这样一个荣誉光环的“医生”,他们能不信任他吗?
即使网上有不少对杨永信的质疑,当“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个荣誉出现时,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力。毕竟舆论只是舆论,口说无凭,而杨永信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实打实的政府认证的荣誉,而且这个荣誉还是终身制的。
最后再补充一点,虽然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终身制,但在2011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通知》中,就明确写了收回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情况。
(三)建立有效的跟踪管理制度,密切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联系,妥善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对违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义造成不良影响者,收回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以保证政府特殊津贴的严肃性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队伍的纯洁性。
和维多利亚时期,脑前叶切除术差不多是前后脚。
和同性恋矫正术是差不多的机理。
操作简单,不人道,但是有效。
当然
也不是真的从根本上治好,只是让症状消失。
但是
仅凭这一条,就能在这个没有劳教,没有工读学校的世道里门庭若市。
严格来说:不合法,但是有市场需求。
即使干挺了杨永信
也会有张永信,王永信,周永信冒出来的。
至于说【支持杨永信的人自己才应该被送进去电一电】的。
说实话
我个人支持苛法,也支持死刑。
————因为我不准备以身试法。
希望各位也不要试。
赌瘾够得上CCTV的赌魔称呼,改个名字叫战赌魔,真要挽救了,功德无量!
爱也能成瘾,很多扭曲和病态的人和行为都打着爱的名义,很多邪教徒都打着救赎的幌子,自诩如来佛祖。
网瘾看着是孩子的个人问题,其实也是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是有了生病的孩子才有了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有问题才在某些阶层,某些孩子身上折射出来,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孩子自身就没有任何问题,社会出现断层,必然在最脆弱的部分表现。
这个短片我粗略看了,杨永信不止一次当着主持人撒谎,微笑着撒谎,这种无痛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叫变态,在心理学上这种变态行为是需要长期持久的刺激,甚至扭曲的信念来支撑的,他做到了。
如果我们给变态做个定义,就是过多的正向和负向安慰造成了对于自己和现实的错误认识,形成了固有的心理优势或者心理劣势,一旦这种心理补偿,心理支撑或者心理结构固化,就形成了人格的变态。
变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执迷不悟,不知悔改。
如果家长不把钞票递过去,杨永信有这么大动力吗?有这么多帮手吗?有这么多信念吗?市场经济中没有贞节牌坊。
在我看来,这些孩子沉迷于网络需要给与的治疗不是电击,而是正确的安慰和引导,也许当头棒喝是需要的,但是只要负面刺激和阴影还在,那些所谓被治疗好的孩子只会走更远的弯路,因为在人群中他需要更多的正向安慰,如果找不到,除了网瘾之外毒瘾,暴力,自杀,暴饮暴食等等都有可能做替代。
然而不幸的是社会在做选择,在做淘汰,在竞争,在无路可走后,除了沉迷网络,这些底层的孩子还剩下什么最经济,最容易的方法来获取正常剂量的安慰。这就是社会现实,你会相信一个可以让 孩子周游世界的家庭会选择把孩子送进集中营吗?你会行相信一个可以把孩子的意志变为现实,助推孩子进入社会的家庭会选择把孩子送进集中营吗?
人活着不止需要食物,还需要精神食粮,缺一不可,就像有些植物如果不给于足够的光照,足够的水分就会枯萎一样。
事实总是很复杂的!!!
可能有人收到杨医生电疗的伤害,但是可能有很多人确实治好了。
从另一方面讲: 这些小孩子都是网瘾很严重的情况,不然父母肯定也不会送他们过去治疗,毕竟还是比较贵的。
这种隐形威胁当事人谁敢明说不好?
键盘侠太多了,等自己摊上的时候,才知道父母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