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毁三观】人工智能会淘汰老中医吗?科技和传统能否共同进化?

人工智能,很多人在提起这个概念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恐慌,大部分会想到未来被人工智能抢了饭碗。在被人工智能挤占的市场里,已经有不少的人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本的老本行,该做其他行业的事情来养家糊口。AI投资的越多,那么占用的工作岗位也就越多,失业的人也就越多。

 

从简单的车间劳动、会计师、再到西医。如今,连中医领域都快被人工智能取代了。

 

然而,在互联网自媒体兴起的那几年里,中医黑,和中医无用论也甚嚣尘上。中医黑也许会觉得,浪费人工智能的算力去研究中医作甚?大部分中医黑都会觉得中医不符合科学,中医不符合生物学、化学、物理,中医的种种看法都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应该取消。

 

然而此言差矣,硅谷早已用人工智能技术开设了一套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现在已经在深圳问止中医诊所投入使用!

 

那么传统的老中医是不是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中医本身又有哪些强于西医的地方呢?咱们来慢慢解读!

 

500

1.首先,中医是人的学问,更强调医者个人的修为。

 

在疫情肆虐的今天,在西方对疫苗效果束手无策甚至致死率频发的今天。一些中医汤剂却有效压制了病症的扩散。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跟西医的实验法不同,中医更多的是对经验的总结归纳。同西医只关注肉体脏器的最大不同是,中医中的人体是两套循环系统,是肉身五脏和精气神的两套系统,一套是实体脏器,另一套则是能量运行。同计算机学的说法就是硬件和软件两套系统,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这套理论由于无法被西医的逻辑数据化和量化,十分依赖医生的临床经验,很多经验是现代医学的语言体系解释不了的。而中医又是的的确确有效果的,很多西医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却被中医中简简单单的针灸治愈。而西医理论却解释不了原理。这只能证明西医的理论有漏洞,而不能证明中医不是科学。

 

就像量子物理中的暗物质,你看不到它,就能说明它不存在吗?

 

而由于过往的中医是经验科学,因此他对人的要求更高,其中望闻问切,病灶分析也更依赖于从医者的个人水平。因此确实也会导致一些浑水摸鱼的骗子混入其中败坏中医的名声。但我们依然有扁鹊、华佗、孙思邈等药到病除的神医。可见,中医是更强调个人修为的医学。但这绝对不是某些中医黑口中的迷信玄学,因为中医的的确确是通过长期实践所归纳总结的经验,只是缺乏一套量化计算的话语体系,导致他往往被中医黑列为迷信。

 

那人工智能似乎跟中医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吧?你让人工智能去学西医或许能归纳出一套详细分子式给你,但人工智能咋解释中医里的精气神经络等玄而又玄的东西?

 

不着急,其实中医中的精气神说到底是电信号运行和化学信号的统称,人体的脏器运作脱离不了电信号传输和化学转化。

 

活人跟死人在分子结构布局上丝毫没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死人身上的电信号和化学转化停止了,导致新陈代谢的停止。而人类大部分疾病都是在电信号传输和化学转化上出的问题导致的,是动态循环被阻断了。那么中医中所提及的经络或许是一条隐性电讯号传输网络,而穴道则是这条网络的终端节点,就跟芯片中的各个节点一样。那么只需要将这些在人工智能中用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它也将不再神秘。

 

 

2.人工智能究竟在医学上有何长处?

 

那就要说到另一点了。古印度的寓言《瞎子摸象》。现代医学、中医学都是瞎子之一。如果把病人看作是个大象,无论西医、中医(包括藏医、蒙医、苗医)、印度的传统医学阿约斐大、顺势医学、全息医学、包括巫医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发现认识到了一定的“真理”,在临床治疗上有着本身的优势。现在问题是有人自以为不是瞎子,发现了全部真理,跳出来指责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检验别人,我只能说真正的医生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明白认识和治疗疾病的艰辛,在目前西医学对绝大多数疾病病因不明,发病机理不祥,治疗手段欠缺,医疗差错和毒副作用频发,自身难保的状态下,自封为真理代言人,实在是可笑的。

 

中医和西医说到底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去试探接近真理,而不是谁掌握了全部真理。中医现在之所以被一些西医狂热粉抹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语言体系话语权的缺失,缺乏一套可量化的,直观的 ,可重复实验的完整理论话术!可以说,是语言体系上的劣势,而不是实际功效上的劣势。俗话说会做事儿的不如会讲故事的,说的也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么人工智能在搭建中医理论话术上就发挥出独特优势了。

 

500

就跟学武一样,中国传统武术之所以如今被人说没大用也是因为语言体系的缺失,最知名的就是太极中玄而又玄的概念,但这问题最后被咏春和截拳道攻克了。众所周知,梁挺和李小龙在国外传播咏春拳的时候并不用传统的玄学概念去解释,而是拆分成物理力学、人体解剖学等可量化术语去传播,因此在海外学习咏春和截拳道的人基本不会觉得自己被骗了,那是真的能打!

俗话说医武不分家,出入武行的人多少也精通跌打药理。以前卖艺的同时也是卖跌打酒的。那么武术都能用现代术语概括,中医当然也能。

 

回归到中医上也一样,人工智能的优势是强大的算力、解析能力和数据库!它会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并将一些玄而又玄的术语做量化可数据模型化处理。人工智能能解决西医上的问题同时也能用到中医上。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诊断手段带来新的契机,随着中医传统诊断方法现代化研究的深入,脉诊仪、舌诊仪、色诊仪、闻诊仪、经络仪等已成为新兴的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并在诸如问止中医这样的医院投入实用。人工智能具有独立自主的诊疗能力,通过大数据学习可达到与中医专家高度匹配的诊疗结果,以现代中医诊断技术及其数据为支撑,基于案例推理模型,利用人体信息采集设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中医诊断过程,为医生提供诊疗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等启发医生思维,辅助医生诊断,实现中医诊断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同时,突破了中医诊断方法主观性强、缺乏客观数据的瓶颈。

 

除了这些,诸如远程看诊,远程挂号之类的功能也在问止中医逐渐成熟。

 

那么人工智能最后会淘汰人类中医吗?

 

500

这个的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如今的医用人工智能主要是做病例分析,处方推荐等辅助功能,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更多的是大数据整合与筛选的技术。最后对处方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是人类医生的强项。

 

那么有海量案例作为参考后就可以大大减少人类医生由于个人主观所造成的医疗事故。

 

而中医跟西医的另一大不同就是西医治病而中医治未病,身体调养是中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增加,医疗费用支出已成为不少国家和家庭愈加沉重的负担,中医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在保障中华民族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人工智能搭建大数据库,分析个人画像,根据个人不同的体质状况提出针对性的健康处方,对不同体质个体进行个性化的调理改善,达到精准化个体医疗保健,同时加强跟踪随访、收集健康大数据,根据个体的体质及相关危险因素建立疾病预测模型,调节个人整体机能,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目的。

并且把这些可量化的数据投入到中医人才的培养中,优化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及效益。把玄而又玄变成通俗易懂,彻底阻断浑水摸鱼的骗子进来分一杯羹的通路,不但要让从医者清晰的明白中医的原理,也可通过大数据和通俗话语体系把中医知识普及给普通老百姓,真正消除中医在传播过程中的障碍,达到人机一体和谐共进的目的!

 

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中医话语体系也会更便于传播,惠及大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