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的上海情结

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的第三站,到了上海。

初来乍到第一天,两岸记者们一起夜游黄浦江,如果把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比喻成一本书,黄浦江两岸外滩和陆家嘴的夜色,就是这本书最合适的封面。因为实在很难找到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准确定义上海这座城市,而夜色中一条黄浦江,将上海划分为两个不同风格的地区,一边是最具时代象征的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另一边却是怀旧感十足的洋房和老农堂,在绚烂的灯光秀和一阵阵惊叹声中,对上海这座国际大都会的所有想象就会喷薄而出!

500

500

(浦东、浦西,一条江隔开两种气场)

团里有一位台湾记者在夜游的行程中,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上海其实跟台北很像。的确,一样都是金融中心,一样都是高楼林立,一派繁华,其实,很多台湾朋友都有很深的“上海情结”。

台湾有一个群体叫“外省人”,尤其是那些被称为“高级外省人”的后代,对上海有一种天然的情结,1949年前后,大量的国民党高官,文化名流,商业大家族移居到了台湾,把上海的商业模式海派文化甚至生活方式都带到了台湾,白先勇先生《台北人》里的人物很多都有“上海人”的烙印。不仅这些“海派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对于上海有着天生好感,也影响了很多从来没到过上海的“本省人”的想象。

大家熟悉的台湾知名主持人蔡康永的双亲就都是上海人,父亲就是当时上海非常著名的大律师。被称为 “海派贵族”的他们,自己会觉得贵族气质既不同于住在北京大宅院里提着鸟笼吆五喝六的公子哥,也不像某些腆着与年龄不符的啤酒肚一掷千金的广州阔少,而是雅俗共赏,亦庄亦谐,兼容并包,浓缩了旧上海的精神,所以蔡康永常常会自己都在节目不自觉地自称“我们上海小孩”,心底的文化认同就可见一斑。

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也让上海和台北有时拥有着惊人相似的城市记忆。上海和台北这两座城市,从地图上看,也很像,都有穿城而过的黄浦江、淡水河,仔细看上海和台北的城市地图,看看道路的名称和布局,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南京路、青岛路、厦门街.....连路名都一模一样。

这背后有一个故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台湾,便派了一位上海的设计师来规划台北的地图,这位设计师依样画葫芦,把上海以中国地图来划经纬线、用各省市来命名道路的地图模式,完全复制过去。

所以也可以说,台北天然就带有上海的基因。

带着对老上海的无限想象和向往,再加上先天性的基因连接,改革开放的这40年里,越来越多台湾人,把上海当成西进大陆的第一站:到2018年6月为止,上海已经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12488家,约占整个外资项目数的13.57%;吸引合同台资395亿美元。台湾企业在上海设立企业总部的71家,设立台资金融机构43家。目前在大陆的台资金融机构,有半数以上在上海。

在这次的行程当中,我们就参访了许多已经落地很久的台企,比如1993年就开始在大陆投资设厂的光宝科技,如今在北京、上海、天津、常州、苏州、无锡、南京、咸宁、赣州、广州、东莞、成都都有设厂或者办事处,事业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大陆。

500

500

(光宝科技及智能化产品)

以及刚刚离开台湾,选择上海作为新起点的台青,比如麦可将(两岸青创基地)里,来自台湾的地方文创名片代表纸箱王、百年木工文化品牌青木堂等知名文创团队里的台湾年轻人们。

500

(麦可将里辛勤工作的台湾青年)

500

(文创园里有趣的小商品)

他们在上海的时间尽管长短不一,但对于上海却有一个新的共同认识:抓紧登上“上海”这趟高速发展的列车,才能追赶上世界的脚步。

对于他们来说,上海情结已经不再局限于城市的相像之处和怀旧的老情怀,而在于上海这座城市到处充满机遇的吸引力以及台北没有的想象力:

在世界第二高、亚洲第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上,你可以俯瞰陆家嘴星罗密布的摩天大楼,浦东的天际线就是金融中心的天际线;

500

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无人值守自动导引车、轨道吊这些自动化设备,让整个港口因为智能而更高效;

500

在G60科创走廊,你可以看到以沪苏湖合高铁建设为契机,在沪嘉杭的基础上,向沪苏湖宣芜合拓展,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规划。

500

500

经济、文化、科技、政治,上海不仅很会玩,玩法还越来越精彩!而反观台湾,什么都缺的营商环境,在吸引投资方面缺乏该有的活力,我的一位台湾商界大佬朋友就曾经感叹:台北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正在日渐边缘化。难怪台湾媒体报道去年柯文哲来上海参加“双城论坛”时,被大陆的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吓得面如土色”,直说“台北比不上”。

我突然想起了台湾知名媒体人陈文茜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欢乐的上海让我想起台北的孤独》。她在文章中写道:从大历史角度看,上海正主宰着未来世界的一部分,这和台北恰恰好相反。

台北正蔓延着一种宿命的疾病,每次“重大”事件的发作,都预言着衰落;上海好似台北遗落的那一半;每个惊奇,都像一面镜子,告知台北昔日繁华已去,花红不再;只问居住其间的我们,敢不敢逃离?

陈文茜的这些话,对于台湾朋友来说,或许太过尖刻,但我觉得这种咄咄逼人的拷问背后,暗藏着的,是她们这一代人对台北的“爱之深忧之切”,不过,台湾的年轻一代,已经用他们的行动在回应这样的拷问,他们选择到上海来创业、就业、生活,然后说:其实我们在上海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其实,台北也不必太过悲观,爱台北的人未必就要“逃离”,上海的高速发展也没有影响广州、深圳、厦门、重庆、武汉、西安等城市的崛起啊,甚至还带动了周边南京、杭州、苏州、昆山的发展。台北,还是有机会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