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篇“20个新疆棉有趣事实”,我来认真讲讲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谈棉花》,不久前两位朋友让我看了这篇在豆瓣上传播的文章。才看两眼,我就觉得这事儿得详细写写,上网这么多年,最恨的就是这种外行看起来有点儿道理,但实际上不知所云的论调,而且私货很多,欺骗性强。我会贴上原文逐句分析,可能有些零散,大家将就着看(全文见最下方)。
1、新疆长绒棉不是机采棉,新疆机采棉不是长绒棉,能够机采的长绒棉去年11月刚刚试验成功。
分析:我国确实在去年11月试验成功了一种机采长绒棉,是源棉11号。严格意义上,这是我国自主培育的第一种适合机采的长绒棉。也就是说,还有非自主培育的机采长绒棉品种和可以凑合机采的长绒棉品种。
目前已经实验证明可以凑合进行机采的我国自主培育的长绒棉品种有新海35、44、45、46号和丰海7号等。当然,长绒棉确实有很多手采,这是成本等综合问题决定的事情,我国没有什么作物能达到全面机采,这种要求在我国本身就莫名其妙。何况,我国还有一种特别符合国情的采摘方法,就是机器过一遍,人工再过一遍。
——————
2、目前所有长绒棉都要人工采摘,品质远好于机采棉,但目前长绒棉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因为后者人力成本低。而省人工的机采棉质量公认的差,所以收购价比人工采摘的棉花低50%。
分析:手采的品质确实普遍好于机采,但是收购价并没有低50%那么夸张。比如新疆博州精河19年的官方报道就提到40衣分的籽棉手采5.2元/公斤、机采4.5元/公斤,去年因为疫情等原因新疆手采收购价涨到8元、机采涨到7元。无论是哪年,都没有差50%,而且机采成本还低。
——————
3、新疆摘棉机市场的霸主是一家美国公司,国产摘棉机的市场份额从18年起崛起,但主力机型是小型摘棉机,大型机的技术上暂时无法匹敌美国,技术门槛略高。(B站上有个视频,新疆棉农抱怨他新买的国产摘棉机工作了30分钟就坏了,然后修理2小时。)
分析:全球范围内棉花采摘机械最好的确实是家美国公司,叫约翰·迪尔(John Deere),我国棉花采摘机械技术确实差一些。有趣的是,约翰·迪尔公司在我国宁波的工厂被挤垮了(主要生产拖拉机)。国产农机在平均维修间隔上确实比不上约翰·迪尔,但是胜在特别便宜,而且维修简单。
此外,原Po举的这个例子,我没有看,因为个例不代表整体。我以前还开过约翰·迪尔的高尔夫球场车呢,坏了我都不会修,这又代表不了什么。当然,我国业内长期把国产农机挤垮约翰·迪尔宁波厂的事情评价为劣币驱逐良币,这没错,但是良币贵啊。
——————
4、北疆棉田广阔,南疆多小农作业,可是,国产小型摘棉机在北疆卖的很好。为啥?因为2018年起兵团团场改制,把土地分给团场职工“包产到户”了。
分析:北疆棉田广阔倒没错,可棉田在南疆也不少啊。兵团团场改制这件事也确实有,可这和北疆摘棉机卖得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兵团遍布整个新疆,虽然太详细的不知道能不能说,但可以简单举两个例子,北疆石河子和南疆阿拉尔都有兵团。改制的时候全都改制了,它并不能造成南北农机使用差异。原Po这句话毫无逻辑,而且隐隐意有所指。
——————
5、中国约80%市场份额(2016年数据)的棉花是转基因棉。最早进入中国的转基因棉种又双叒叕来自孟山都,中国科学家公关多年终于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种,逐步替代了孟山都的种子。另外,在推广过程中,被审计署发现有人虚报科研项目、挪用国家863计划800万科研资金开棉种公司。
分析:我国推广转基因抗虫棉这件事,我觉得中学老师教过,中国抗虫棉如何取代美国抗虫棉,课本里也有写,这应该不需要解释。原Po说挪用科研资金的事情虽然是真的,但这和棉花本身又没什么关系。
这条写得简直莫名其妙,也许原Po想往转基因的安全性上讲?可是人又不吃棉花,棉花经过重重加工之后,再穿在身上,这风险系数有多低应该不必科普吧,我觉得。
——————
6、我国转基因育种选种技术和育种工业在国际上落后于阿根廷,更不要比美国。美国最新的转基因棉种已发展到第三代,能抗鳞翅目(第一代)、鞘翅目(第二代)、半翅目(第三代)的害虫,我国近二十多年来一直用第一代。
分析:阿根廷的本土育种技术,在国际上属于不值一提的位置。之所以很多人误以为阿根廷转基因育种发达,是因为美国孟山都掌控着阿根廷转基因领域。阿根廷技术本质上就是美国技术,如果说美国转基因技术比中国强,那倒是没问题,中国又还没全面赶超美国,咱们的自我认知终归比较客观。
而且,三代抗虫棉的标志,也不是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Bt基因数量才是抗虫棉迭代的核心依据,第一代一个、第二代两个、第三代三个。第一代就不介绍了;第二代的Bollgard II包含Cry1Ac + Cry2Ab,WideStrike包含Cry1Ac + Cry1F,TwinLink包含Cry1Ab + Cry2Ae;第三代的Bollgard 3包含Cry1Ac + Cry2Ab + Vip3A,WideStrike 3包含Cry1F + Cry1Ac + Vip3A,TwinLink Plus包含Cry1Ab + Cry2Ae + Vip3Aa19。而这些Bt基因表达的蛋白,全都是为了针对鳞翅目,个别对毛翅目非靶目标可能有伤害,非靶属于误伤。
而我国之所以仍然使用第一代抗虫棉的原因,主要还是用不上第二代。美国抗虫棉的目标主要是红铃麦蛾的幼虫(棉红铃虫),它的抗性增长非常快,以至于需要更强效的抗虫棉。而这种世界性的害虫,偏偏在新疆没有扩散。新疆抗虫棉的目标主要是棉铃实夜蛾的幼虫(棉铃虫),第一代抗虫棉效果现在也还行,就也不急着换。
而且技术咱也有,多个基因也就是吃饭添双筷子的事儿。虽然国内争议比较大,但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转基因技术可以排全球前几位,除了第一争不了,别的都可以掰掰手腕。
——————
7、中国的棉花消费量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的棉花消费量是美国的2.6倍,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是13.5倍,2020年好像还是14倍。
分析: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第一大棉花消费国。中国纺织业发展,美国纺织业驱离本土,消费量当然会有差距,这个差距也不可能无限增大。而且我国化纤产业发展也很快,不断侵蚀棉花市场份额。
——————
8、202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占全世界的24%,棉花消费量占全世界的33%,缺口从哪里补呢?从美国补。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棉花出口地,去年,36%的美棉输入到中国(银河期货研报),中国进口棉花45%来自美国(海关数据)。
分析:美国是农业出口大国,中国从美国进口什么农产品并不奇怪。而且,中国经常不是美国最大的棉花出口地,去年算是赶巧了。
——————
9、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进口国。从2016年以来,中国的棉花进口量节节攀升,今年2021年还要继续扩大进口。
分析:原Po自己引用的《银河期货农产品年报》,进口量2016/17 年度109.6,2017/18 年度124.3,2018/19 年度209.9,2019/20 年度155.4,2020/21 年度(11 月)206.8,2020/21 年度(12 月)217.7。
除了9/20 年度骤降到155.4万吨,18年后基本就稳定这210万左右。而依据原Po采纳的另一信源中国棉花网报道,2011年9月~2012年2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61.61万吨,同比增加115.58万吨,增幅79.15%。也就是说,一两百万吨在我国都属于常规波动,并没有所谓的节节攀升。
——————
10、即便从印度、美国进口棉花,国储棉仍在持续减少,我国的棉花缺口比较大,去年棉花价格持续走高。与此同时,近几年美国棉花主产区气候不适,导致棉农种棉积极性不高,一些棉农改种玉米了,棉产量大幅下降。
分析:去年棉花价格为什么走高应该不需要深入分析,首先考虑疫情影响。而且,依据美国农业部的官方数据,棉产量近几年并没有大幅下降,振动不仅处于上升趋势,而且种植面积的波动幅度也属于历史常规范围。
——————
11、然后,中国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库存积压国……
分析:中国棉花产消均属全球前位,库存大属于正常现象。哪个国家要是不产不消,还大库存才是异常现象。
——————
12、因天气等原因,2020年新上市的新疆棉“整体质量较差”,“特别是北疆棉的质量差”(银河原话),高强度、好颜色的棉花产量腰斩。同时,由于抵制澳洲棉花,今年高等级棉花紧缺。
分析:原Po说“整体质量较差”,“特别是北疆棉的质量差”(银河原话)。我回去找了找,原话是“
今年由于天气等原因新疆棉整体质量变差,无论是长度、强度、马值还是颜色级都变差了很多,特别是北疆棉的质量差”,“由于今年新花质量较差,且中方可能会限制澳棉进口,因此本年度预计国内高等级棉花相对紧缺,高等级棉的基差将扩大”。
简单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原话似乎和文章截取的所谓“原话”略有出入。而且,很重要的是,限制澳棉进口和2020年国内棉花是否紧缺有没有必然关系,我觉得没有。当然,允许猜测。
——————
13、看上去很矛盾:中国有最大的棉花库存,国储棉投放到市场,也补不了棉花缺口,还要进口,可中国没有因此实现去库存,还是最大的库存积压国,还在一直去库存。为什么?原因可能是中科院直属《中国科学报》载文分析的“纺纱厂等棉花需求大户更多选择质优价廉的进口棉,国产棉则以政府托市价格基本流向了国家储备仓库”。
分析:15年为什么要去库存?我国15年什么时候放话说要去库存了。然后话锋一转,到中科院网刊载的《中国棉花困境:快没人种了》,说“纺纱厂等棉花需求大户更多选择质优价廉的进口棉,国产棉则以政府托市价格基本流向了国家储备仓库”。
这句话倒是在文章里真有,这个问题在我国之前也确实存在。2011~2013年棉花大丰收,但国际棉价低迷,科学网的文章把问题进行了因果倒置。
当年国际棉价低迷,国内棉农成本核算不上,才直接由国家兜底。这无论是从棉农还是国家角度来看,都不算坏事。至于纺织业追求更廉价的外国棉花,那也是正常商业行为。它的因果关系是,国家高价兜底,纺织业吃不下;而进口棉花相对便宜,获得纺织业青睐;而不是纺织业先青睐,国家才兜底。
然后,2017年的时候,我国去库存590万吨,那时国内外棉价差距仅5%左右,算上各种费用还是国产棉便宜些。
——————
14、除了国家储备,还有市场化的商业储备。2012年,新疆棉新花库存约为100万吨,到第二年新花上市前全部吐出没有积压;2019年,新疆棉新花库存约为400万吨,到2020年新花上市前,有了150万吨规模的库存积压。
分析:库存有积压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以前也不是没积压过。
——————
15、新疆棉因为机械化程度高,人工成本只有东部棉花的三分之一。同时,美国棉花的人工成本只有新疆棉花的十分之一。(根据2014年前后的数据,近年数据没找到,感觉差距应该有缩小。)
分析:关于人工成本这件事,我先吐个槽。14年前后,新疆棉花采摘有很多是来自东部、特别是河南的“拾花客”,老乡们咋还到新疆降价了呢,那不可能。
何况,原Po采纳的信源中国棉花网有《2019年中国棉花种植成本调查报告》,2019年内地手摘棉植棉成本798元/亩,其中人工总成本170元/亩;新疆地方手摘棉植棉成本1880元/亩,其中人工总成本1008元/亩;新疆机采棉植棉成本1214元/亩,其中人工总成本147元/亩;兵团机采棉种植成本1460元/亩,其中人工总成本113元/亩。
然后我认真阅读了原Po引用的《中美棉花生产成本收益及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原文提到“单位面积各生产成本占比而言,美国棉花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是最低的,所占比重不到2%,化肥成本占比在10%~15%之间,机械成本占比几乎在25%,同样体现了美国棉花机械化生产的特点。而中国棉花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依旧是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在2011年之后超过50%……”而且还提到“中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远高于美国”。
原Po所谓“美国棉花的人工成本只有新疆棉花的十分之一”,根本站不住脚,且不说数据很老,而且这个算法也有问题,十倍之说并不能准确反映中美成本差距。即便是已有的差距,有一部分还是由美国雇佣童工的低成本造成,这显然不符合正常的价值观。
——————
16、2011年起,东部棉花种植面积暴减,华北、华东已经快没人种棉花了,与此同时,新疆棉花在全国占比开始上升,到现在接近九成。为什么?因为种棉花赔钱。种植成本太高,市场价太低。中国棉花的每亩生产成本是美国的三倍,亩产值也是美国的三倍,但市场收购价基本上是贴着成本,留给棉农的收益空间很小,甚至是负数。也就是说,棉花种植特别能帮助它上游和下游的产业链赚钱,但种棉花的人自己赚不到钱。
分析:前面讲过了,2011~2013年棉花大丰收,但国际棉价低迷,国家保底收购,再扯那几年就没意思了。何况,我国农业普遍不怎么赚钱,这一点我想大家都有预期。
——————
17、去年底的数据:北疆机采棉的成本1.4万元/吨,南疆手摘棉成本1.5万元/吨。同时,新疆棉市场开秤价格是7.5元~8.7/kg。政府收购价1.9万元/吨。同期澳洲进口棉约1.8万元/吨,美国进口棉约1.7万元/吨。我不确定这些数据是否可以勾勒出下面这幅图景:虽然机械化浪潮已经在降本增效,新疆棉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与市场收购价是倒吊的,政俯用一个高于进口棉的补贴价格兜底,同时用限制进口配额、加关税等手段抬高成本低得多的进口棉的价格,但市场仍然青睐进口棉,不愿买成本高得多但售价低得多的新疆棉,结果导致新疆棉库存积压?
分析:这段多少有点儿图穷匕见的意思,可惜原Po在逻辑层面根本站不住脚。单据原Po所述,新疆棉花成本1.4~1.5万每吨,进口棉售价1.7~1.8万每吨,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知道有进口配额,国家为什么还要用远高于1.8万的1.9万收购导致库存积压呢?真相很简单,就是没导致积压。
依据原Po采纳的信源,从2013年后我国棉花库存逐年递减,而且1%征税下内外市场棉花价差趋于减小,甚至在19年出现国内棉价比国外更低的情况。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说明我国棉花正在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细节可能需要调整,但是手段上并没有问题。何况,外国也有库存啊。依据美国农业部信息,美国2020/21年度棉花年末库存预估被下调至570万包,别管是下调多少,它一个出口国还有这么多库存,我国一个消费国怎么不能多囤点儿。更何况,它自己消费的少,要是出口再比咱们贵,谁还买它,它比国内便宜那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么。
——————
18、自然小农经济中似乎存在某种棉粮轮作、棉花蓄水、粮食养地、轮作灭虫的自发生态秩序(这里概括的不一定准确)。而在华北、华东,由于09年出台了粮食直补好政策,棉农更愿意种粮食。然后,粮食用水远高于棉花用水,于是,助长了华北地下水大空洞(“冀枣衡漏斗”“德州漏斗”“沧州漏斗”“邢台巨新漏斗”“天津漏斗”)。
分析:地下水问题和农业有关系,但是也和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有关系。问题在于比棉花更费水更省水的作物都多得是,这口锅总归和棉花关系不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从1980年左右逐渐显露,那时候显然还不涉及09年的粮食补贴。
——————
19、新疆棉种植过程中,为配合农机化,还在大范围快速推广植保无人机。无人机在棉花种植中的功能,一是喷药除虫,二是喷洒脱叶剂。脱叶剂的作用是促进棉铃外的叶片脱落并抑制其生长,方便机械化采摘。但由于喷洒不均匀等原因,对下层叶片的作用有限——结果一定程度上导致去年机采棉亩产量上升……以及质量下降。
分析:行规是一次达不到效果,免费洒第二次,通常不存在叶片脱不尽的情况。何况无人机是真的便宜,走三次都比农机走一次省钱。
——————
20、而上一条的问题要解决,关键在于选择适合机采的棉种。这又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问题:中国种业不发达,市场秩序不佳,投入少,创新能力弱,还有”反转“的文化背景导致新种审评周期较长……
分析:上一条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而且适合机采的棉种反而不解决洒脱叶剂问题,育种的时候只考虑叶片敏感,不考虑遮挡,默认都是均匀喷洒。机采育种主要解决的是果节过低导致的浪费,别的其实都很次要。
——————
21、说了这么多棉花,其实我国又生产、又储备、又进口的这么多棉花,最后落脚点在纺织业,而我国纺织业从2011年开始长期不景气,2016年后加剧,这个过程开始于疫情前、贸易战前更早的时间。去年是最近八年来纺织品出口最好的一年,在去年之前从2013年一直到2019年,出口额一直是稳步下降的,去年一下子超过了2013年——不过,这个好看的数据是被纺织品中绳索、棉纱、粗布等初级加工品拉起来的,高级纺织品即服装的出口额则是2013年来最低的。
分析:说了这么多棉花,原Po也提到了2011年开始长期不景气,但想必看过我科普的朋友对一个组织可能印象比较深刻。BCI,它正式开始运营于2010,而第一批BCI棉花收获于2011。中国棉花的困境到底和这些NGO有没有关系呢,我觉得世界上恐怕没有那么多巧合。
——————
最后,写了这么多,其实该说的已经说了。总之,我也不好讲作者想表达什么,下次有问题可以直接问,不用自己搜集什么资料,这些东西专业的人脑子里都有,写这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又麻烦自己,又麻烦大家,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