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不是消费,爱国也不是比赛,

2015年的时候,我写了下文,粉红就不要来黑我的立场了。

500

接下来要说的,很短

爱国无错,爱国不是消费,但爱国也不是喊喊口号,口嗨式的爱国是我最鄙视的那种。但目前到目前为止,看到还真的都是一些口嗨式的爱国,我称之为爱国比赛。

就真的如同中国足球,人人关心,事事聚焦,重金悬赏,无人参与,拔苗助长,最后便宜了外国人。

爱国不是比赛,不是一脑子热度的跟风赶潮,“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以及这么做真的是对国家有帮助么?

发泄情绪很简单,很容易,也很廉价,廉价到是一种完全被设计好的应激反应。

以上,给真正的爱国者

----------------------------------------------------------------------

感谢参与者陪我做了一场小型的社会实验,实验报告如下:

基于HM事件所激发的群体PTSD反应,正如同被标题吸引进来,并对本文中字句逐一反驳的那样的行为,恰恰展现出一种PTSD式的,可预测性的群体行为。

推论一:由于有了莫雷事件做前置试探,故本次HM事件恰恰是一件,无可避免的挑拨,目的在于达成特朗普战略中所期待实施的,中美全产业链脱钩。

推论二:由于触发了群体PTSD反应后,出于同仇敌忾之气氛,必然会对非我意识族群,标定为资敌群体,从而挤压中间派生存空间。

推论三:所谓的爱国比赛概念,可以推广至任何意识形态群体(包括明星粉丝群等),挤压理性讨论空间,用民意氛围逼迫群体或社会整体氛围的转向

例举:民进党一直所持续推动的“爱台湾”概念,继而从“爱台湾”演化出“反中国”,“反国民党”,“爱美国”,“南岛寻祖”等分支概念,即爱国比赛的升级

推论四:一旦挤压理性探讨空间,舆论场成了互相攻讦之所,即民粹氛围的形成,从爱国比赛演变成内部斗争,而为了争夺话语权高地,必然走样极端化。。。

后续的发展,请自行参照现行的台湾状况,以及美国共和党

-------------------------------------------------------------------------

来来,实验报告继续

没错,这篇文章是否会到达引战的效果?当然文章的第一句就是设下话术。所以我早说了,进来参与的或多或少的就是自愿成为这个实验的一部分。收集爱国比赛的数据大概这就是我这次的最大收获。感谢各位短时间内提供出来的宝贵素材。

实验到了这个阶段后,归纳总结一下到了比赛末段出现的几个现象:

1:角色描摹。这种属于想象力丰富的人群,为了不断的压倒,击败自己心中的敌人,必须要把敌人想象成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为了让群体产生类似的效果,这种描摹会不断固化、具象。

谈谈我收到的标签:卖国者,台湾人,还有暗示我是日本人的。嗯,你们翻的帖子肯定不够早,多翻翻

2:构陷。这种就属于政治斗争中常用的手段了。影射,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素材,在你的周围传播,如果陷于对这些构陷的解释,会虚耗你的精力,让你疲于应付。

说些具体的例子,像民进党对于韩国瑜的攻击,就完全可以看到类似的影子,再包括所谓的ME TOO运动,就是用海量性骚扰案例,拖垮对手。

3:谩骂。在我看来这其实算是最简单,也是最无趣,最无力的手法。经过了角色描摹和构陷这两个阶段后,自然会营造出一个万人唾骂,声名狼藉的人。当然说明了使用了前两个手段的人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想法和计算在其中的。

当然一般到了这个阶段,就会出现无差别攻击了。目的就是为了用尽全部的力量压倒对方。所以或多或少就能感受到了,当年的国民党蓝营文官派,如果是面临这些层层递推的舆论攻势,基本就会对从政望而却步。(台湾政体决策品质下降原因之一)

以上,或多或少证明了民主政治,一旦开放完全竞争,政治决策的品质是会如何下降的。而这个决策品质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只要这个制度轮回多次,自然就或多或少累积出一些吃对手人血馒头的角色,他们是不是有原罪,先不说,但是这些吃极端派选票的人,走的就是一条不归路。

来来最后,你们要的台湾人来了,按台大教授苑举正所指引的,我去查了查亚里士多德,关于民主的结论:民主政体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最好的"变态政体。

其所依据的正义原则偏离了城邦追求德性的正当目的,其所秉持的自由观念蕴含着挣脱任何政体和法律约束的意图.但与此同时,基于多数人德性相加的论证和城邦安全的要求,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支持公民集体对于城邦政治事务的有限参与,另一方面又坚持有德性与实践智慧的政治家的必要性,从而为一种兼有民主和德性要素的混合政体提供了辩护.亚里士多德正视了城邦发展进程越来越趋于极端民主制的可能性,并呼唤立法家们承担起不断改良现有政体的职责.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