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翻译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50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拜登上任以来,中美首场高层会谈引全世界关注。

有些令人意外的是,双方在开场白的时候就充满了火药味。不过,在针锋相对中也闪过一抹轻松(a brief moment of levity)。这一抹难得的轻松与翻译有关,路透社还专门对此作了报道。

500

中美外交官分别对翻译开了一句玩笑(quip)。中方用英文说了一句:This is a test for the translator(这对翻译是个考验)。美方应和了一句:The translator should get a raise(该给翻译加薪)。

没想到,翻译就这样“被动地”发挥了“专业技能之外”的作用。夜读中美关系史,不禁由此联想到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趣事,翻译也曾发挥“专业技能之外”的作用。

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授意美国驻波兰大使Walter Stoessel给中国驻波兰外交官递个话儿:美国总统愿意与中方接触。

当时中美并未建交,美国外交官给中国外交官递话儿可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1969年12月,在南斯拉夫驻波兰大使馆举办的时装展览会上,Stoessel远远看到了中国驻波兰临时代办雷阳。天赐良机,怎能放过?Stoessel抓住机会接近雷阳。但是,出于各种考虑,雷阳并没给美国人接近他的机会,Stoessel扑了个空。

好在,Stoessel虽然没有追到代办,却截住了(buttonhole)代办的翻译。美国大使便把美方想与中方会谈的意图告诉了翻译。

历史的重任就这样很偶然地落在了翻译身上。翻译把话带给了代办,代办又及时汇报国内。没过多久,Stoessel与雷阳在美国驻波兰大使馆会见。当时《纽约时报》报道称,雷阳乘坐“波兰最长的黑色豪华轿车(the longest black limousine in Poland)”抵达美国大使馆正门。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官光明正大地从正门进,也是刻意安排,目的是让苏联看到这一幕。(参见:The Beautiful Country and the Middle Kingdom: America and China, 1776 to the Present )

今天,中美高层会谈,开场便激烈交锋,而翻译又不经意间起到了缓解气氛的作用。多年后,当路透社的新闻变旧闻,而这件事或许也会成为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值得追忆的趣事。

有些事看似很偶然,但历史上的大事趣事,很多都是偶然。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