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葡萄酒是国人的短板,“干杯”本身是对葡萄酒的亵渎

【本文由“fastradio”推荐,来自《澳大利亚出局!国产葡萄酒的春天还有多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不懂葡萄酒的人写不出像样的葡萄酒市场分析与报道。这篇文也一样。

先纠正一个看法,葡萄美酒夜光杯这句里头的葡萄酒,与我们这里说的葡萄酒根本不是一码事。也别提什么中国葡萄酒的“自古以来”。没有的事。

贺兰山麓的葡萄酒产业其中就有法国团队的功劳。此地确实有与波尔多产区相似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样式。法国人在这里耕耘了很久。几种葡萄酒也确实非常棒。

但是!一瓶像样的就要二三百块,而同等品质的波尔多,罗纳河谷等名产区的AOC或AOP,10欧都已经属于贵了。到20欧,初学者会被老师劝阻别去喝了,其中的好处初学者尝不出来,浪费钱。10欧的酒,加上运费保险经销商,比贺兰山的酒还便宜。这让人怎么追捧?偶尔买一瓶意思意思也就可以了。

至于葡萄酒的欣赏问题,这是国人的短板。品鉴葡萄酒是不佐餐的。国人那种“干杯”风本身也是对葡萄酒的亵渎。这是文化传统方面的事情。

毕竟,中国的酒文化除了干杯之外尽皆浅薄,白酒元朝才传入中国,在此之前实际上就只有米酒。黄酒这事,不出浙江和苏南。如何品鉴酒类这事目前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是不说的好。

至于企业规模,大不见得就好。香槟酒代表富贵吧,整个产业加一起才几十亿欧元。但完全不妨碍其众多小而美的品牌,酒庄。好的东西只有给认知的人才值得!

宁夏的好葡萄酒,不如脱离传统的酒类经销模式,走直销的路,绕过冗杂低效的中间环节,把实价给到消费者,这样也许还有办法。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热门评论 26

  • 我对西方人的口味一向持怀疑态度。同为酿造酒,黄酒的醇和口感比之干红干白要好得多。个人猜测,西方葡萄酒之所以发展出脱糖工艺,是为了耐储存。而脱糖后的口感,配上中世纪那又咸又诸多香料掩盖的半腐败腌肉,那才是刚刚好的绝配。另说白兰地,明明是没有优质又透气的陶瓷类产品来储存,不得已放在木桶里染到味道了,久而久之,居然有什么泥煤味的传统.....见鬼的是,他们要把这些阴差阳错产生的并不能让人愉悦的体验,包装成品鉴门槛,形成所谓的文化,全世界推广......
  • 你变秃了也变强了 2022年奥林匹克杯获得者
    你这么一说我就想起当年去武夷山玩,当地人教我怎么喝茶了
    像我不懂茶的,再贵的茶也是冲一杯泡在那里,一次一大口吨吨吨吨吨。
    有些茶我知道不能久泡,只能冲一下就喝,那咱干脆就不买了。
    不过武夷山的老乡告诉我很多喝茶的方法,比如一种“滋溜”的方法……
    我是懒得这么麻烦了,当然有雅兴的人在喝着方面特别讲究了,喝茶讲究,喝葡萄酒讲究
  • 全部楼层
    guan_15837666922958
    我也不懂,只是觉得黄酒的味很冲,怪怪的,不太喜欢喝。抖音上有人说黄酒要加姜片、冰糖、蜜枣之类煮一下才好喝,你可试一下,或许会有惊喜。
    不用上抖音,我就喝过,多年前在宁夏中卫的一个饭馆里,用红枣桂圆冰糖或红糖煮过装一壶端上来,一茶杯下去,暖肚暖心四肢百骸都舒坦,困扰多日的因痔疮导致的便秘也通畅无比...那壶黄酒几乎都让我一人喝了也不醉
  • 扎破轮胎的哥 协君子以博世,乘浮云而傲物
    特别喜欢老家的黄酒,酸甜苦辣涩五味俱全,细品如生活百味。

    吃惯馒头了,你给我整个面包,我说不错,你非得让我总结它的饮食内涵,我又不常吃,这咋整的出来?

    说回红酒,咱们的国家也没有水不干净只能喝酒的过往啊!
  • 我国的葡萄酒究竟起源于何时?这一直未有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近年有作者认为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了葡萄酒。据有关资料,1980年在河南省发掘的一个商代后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铜卣。经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铜卣中的酒为葡萄酒("保藏三千年的葡萄酒",《酿酒》,1987。5)。至于当时酿酒所采用的葡萄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尚不清楚。另有考古资料表明,在商代中期的一个酿酒作坊遗址中,有一陶瓮中尚残留有桃、李、枣等果物的果实和种仁(唐云明等,"试论河北酿酒资料的考古发现与我国酿酒的起源",《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1)。尽管没有充足的文字证据,但从以上考古资料,我们确可相信在商周时期,除了谷物原料酿造的酒之外,其它水果酿造的酒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古代葡萄酒史料
      一般说来,在古代中国,葡萄酒并不是主要的酒类品种,但在一些地区,如在现在的新疆所在地,葡萄酒则基本上是主要的酒类品种。有关资料可参考"葡萄和葡萄酒传入我国的考证"(见张玉忠论文,《水的外形,火的性格--中国酒文化研究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在一些历史时期,如元朝,葡萄酒也曾大力普及过。历代文献中对葡萄酒的记载仍是较为丰富的。
      司马迁著名的《史记》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吐鲁番出土文书》(现代根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
  • 你变秃了也变强了
    你这么一说我就想起当年去武夷山玩,当地人教我怎么喝茶了
    像我不懂茶的,再贵的茶也是冲一杯泡在那里,一次一大口吨吨吨吨吨。
    有些茶我知道不能久泡,只能冲一下就喝,那咱干脆就不买了。
    不过武夷山的老乡告诉我很多喝茶的方法,比如一种“滋溜”的方法……
    我是懒得这么麻烦了,当然有雅兴的人在喝着方面特别讲究了,喝茶讲究,喝葡萄酒讲究
    茶叶本身就是有一定功效的饮料,当饮料喝没问题。但如果喝功夫茶,品茶啥的,这种仪式感就是文化了。当初爱上喝茶就是觉得棒子动不动就说我们这那是它们的,一方面很气愤,一方面觉得自己的文化不去学习掌握,那以后还怎么好意思说是自己的?既然喝茶对身体有好处,那就做为了切入点。当初也是出差在武夷山学的喝茶,几年来喝多了,也自然能品出优劣好坏,好茶叶确实喝的神清气爽。不过人各有志,自己的体会也不强求大家都这样,就提示一点,好茶都是喝原味,那啥茶会拿去熏花茶?自己品。
  • 懒惰佣兵 各种AI的发展貌似让中级阶段的脚步近了。
    当一个东西要消费者专门去学了后,才能感受到其“美好”时,我们就应该想想,这个“美好”到底是不是客观存在的。 
    毕竟,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这种因人而异的东西,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如果真要将理由的话,那也应该是,找寻为什么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东西让很多人觉得好。
  • 作者好像搞反了,中国葡萄酒市场这么大,是因为我们的餐桌正好需要一种酒精度介于啤酒和白酒之间包装又上得了台面的酒精饮料,跟欧洲葡萄酒文化没半毛钱关系。葡萄酒如果不能拿来佐餐,还有几个人会去喝?
  • 全部楼层
    asjade 作者
    当科学需要你读了大学乃至研究生你才真正明白时,你也可以怀疑科学这事是不是就是个骗局。对不对呀?
    偷换概念了啊~
    科学可不需要你明白他才能感受其美好,空调作为热力学的产物,可没有说你非要明白热力学才能懂的空调的美好~
  • ‘’中国酒文化除了干杯之外尽皆浅薄”,这话只是显示你自己的浅薄,大约你生长的环境或者你接触到的知识让你产生了浅薄的认知,我对此感到遗憾,且不说“曲水流觞”这种跟你所谓的洋酒文化不在一个维度上的饮酒方式,其他如“行酒令”、“投壶”等,这位建投满你可知否?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400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