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岁青少年群体中2.7%自认为同性恋,不少啊?

【本文由“到底是鱼露还是鲈鱼”推荐,来自《约60部耽改剧扎堆投拍,半月谈:“腐文化”出圈,青少年入坑》评论区,标题为到底是鱼露还是鲈鱼添加】

《中国学校卫生》论文《湖南省部分青少年性身份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性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身性取向(异性恋、同性 恋、双性恋) 的认定,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也是个体在青春期形成的重要自我认知。

网络媒体的盛行“耽美/ 同人”等同性恋亚文化的广泛传播,使青少年接触、了解多元性身份的机会增加,可能会对其性身份认同产生潜在影响。

作者团队对以上现象做了调查。他们采用分层抽样法,将湖南省初中、高中学校分别按城市、县城、乡镇分层,每层随机选取1所学校进行调查。

结果如下图:

500

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知道“耽美”或“同人”的学生更容易报告为双性恋或不确定性身份。

对文学作品中的同性挚爱憧憬的学生更容易报告为同性恋、双性恋或不确定自身性身份。

这说明此类文化对青少年的性身份认同形成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更可能是双向的。

非异性恋群体往往需要经历更久、更复杂的性身份认同探索,他们会寻找与同性恋影视、文 学作品中人物的相似之处,进行自身性身份的探索,不确定性身份正是处于探索过程中的体现,可能面临更多的困惑、无助。

非异性恋 和不确定性身份的青少年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寻找信息、参与同性恋活动来进行性身份探索。

但现实世界中同伴、家庭、学校及社会支持资源的缺乏,权威教育的不足,与网络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多种交友 渠道构成冲突,可能促使这些青少年过早地尝试性行为,面临更高的HIV等性传播疾病感染、意外妊娠以 及遭受性暴力的风险。

该论文建议,传统的成人世界应关注到网络世界充斥的同性恋文化对青少年性身份认同产生了影响,针对青春期性身份认同的家庭/ 学校教育刻不容缓。

其次,在教育内容中应涵盖对性身份的正确认同、建立健康的行为规范,避免过早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发生。

同时,青春期性身份认同教育应具备针对性、阶段性、可及性,即教育内容针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适应青春期身心发展阶段ꎬ教育形式可以采取青少年广泛可及、接受性好的方式。

可基于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开展,这也是针对充斥在网络世界中的同性恋文化的重要应对方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