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典型的壮族人,不仅“壮汉”两族差别很大本族内部也是,来说说我家情况
【本文来自《说起壮汉两族的渊源,就想起我爷爷的“壮族”是这么来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是典型的壮族人,说实在的,历史上的壮族和汉族是有很大差别的。当然壮族内部也有较大的差异。
只说我家的情况。
我家在扶绥,那里的壮族和汉族区分比较明显,第一是居住区域,汉族基本是在城镇(新宁镇),平原地区(龙头乡 )和历史上的军事要地(口布窑村,徐霞客当年路过抢劫的地方),其它是壮族,占83%,个别瑶族在十万大山和西大明山顶。
第二是语言,汉语和壮族差别非常大,汉族人分几种,最老的汉族大约是狄青南征侬智高时留下的,住在平原地区和军事要地,说平话;新汉族是清民时过来的,居住在城镇,说粤语白话;最新的汉族以客家人为主,住在南部的十万大山半山腰(那江),说客家话;农村基本上说壮语,内部有一定差异,但基本能听懂相互沟通。
第三是人种,典型的壮族人有自己的脸型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韦唯,可以说把壮族人与汉族人最大的差异都体现出来;当然很多人说自己的祖宗是从什么山东白马县移民来的,吹吹可以,不要当真;我查过基因图谱,就是百越的后代;古代时扶绥大部分地区是由土司主管,历经上千年几十代人,如罗阳土司至少从宋代开始,有祖坟为证。
第四是文字,历史上壮族人曾经创造过自己的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但不通用,内部差异很大,我见过,主要是手抄本,是一些道公师公中流行,做法事是用的,用汉语看不懂读不出,但用壮语就很清楚,有点类似于我们学英语时用汉语标音;现在的壮语文字是五十年代用拉丁字母标音的文字,以武鸣双桥为标准,但各地不通用;八十年代时曾搞过双语教学,但因语音不统一,没有历史基因就没能推广下去,现在的人民币还有壮语文字实际上没人理,只是作为形式主义存在的,广西民族大学和一些语言类专业还在搞搞,但只是作为文化遗产来研究了。
第五是服饰,从现代来看,年轻人和男人的穿着打扮和汉族人没有区别,但老年妇女有点体现,比如爱在头顶放一块头帕,有这打扮的肯定是壮族;瑶族还有穿着打扮,但基本上只是在节假日和婚丧嫁娶时穿,基本上都信天主教。第六是婚姻,大部分礼仪和汉族差不多,但壮族结婚时拜堂时父母要回避,女儿出嫁时门口要挂红;当上门女婿的很多普遍,待遇正常化,没有社会歧视的,旧时还有男的上门要改女性,如渠旧的大历史学家黄现璠(原名甘锦英)上门后改的名,但现在不用,子女有随女随男的,看双方的商量;财礼很少,现在多一些两三万吧,我06年结婚(老婆汉族)给了五千,岳父母当着我的面拿出几万只数了五千给回我们两口,一直到现在都后悔给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