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清朝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不能情绪用事!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国的封建社会在明清两朝达到巅峰,并开始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此时已悄然发生。

清朝末期的国势衰落,既是属于清朝的偶然性,也是属于自秦以来封建制度的必然性。巧合的是,此时的世界史早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处女地”虎视眈眈。

1840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终于被洋人的坚船利炮给骤然打断,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因为拥有丰富的资源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之中。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因此,处在这个历史节点而必然要灭亡的是中国封建主义,清王朝只是在这个历史必然性中扮演了主角。这就是“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的道理,历史的必然性也寓于历史的偶然性之中

因此,批评清朝的人事实上并没有在近代中国衰落的问题上抓住主要矛盾,而将枪口指向了民族——满人治国与汉人治国孰优孰劣——的问题。

事实上中华民国建立之后这个以汉人为主要统治者的政权也并未带领苦难深重的中国走出贫弱交加的泥沼反而在这个政权统治的38年间中国人民的苦难进一步地加深了

我们只要看看新中国编定的历史教科书和文献,就会发现,我们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将1840年之后的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都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定性就是要表明,不仅在清朝晚期,中国处于正在衰落的封建社会之中,哪怕是到了民国中国的封建社会史也尚未完全结束

同时也表明,近代中国衰落原因并不在于台面上掌权的统治者具体是谁,而在于这些统治者们维护的是谁的利益是什么阶级的代言人

清王朝维护的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中华民国维护的也是大地主的利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而此时,中国的封建社会正逐渐瓦解,地主阶级历史性地走向没落,一个维护没落阶级利益的政权它不衰亡谁衰亡?地主阶级面对自己利益的损失,又转而寻求列强侵略者的支持,充当了汉奸卖国贼,近代中国的内乱外患由此绵绵不绝!

可以说,只要统治者维护的依然是大地主的利益,那么广大的中国人民就没有一丝机会脱离苦难的境地,中国就无法兴盛强大,列强侵略者就不会移开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那只脚。

历史已经明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正确地抓住了近代中国社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次矛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一举扭转了中国自近代以来国势衰颓、备受凌辱的悲惨局面,中国人民真正开始了书写自己历史的新纪元!

近代中国衰落的根源在于“三座大山”,清王朝作为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者,扮演的是“封建主义”的大山。假使当年清兵没有入关,李自成的大顺朝统治中国二百余年,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在中国就不会衰落了?到了1840年,大顺朝的皇帝难道就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了?事实上,连蒋介石在大陆都摆脱不了大地主对他的支持,更别说流淌着封建主义血液的皇帝了!

我们批判清朝,应该把它作为封建王朝的身份批判,而不应以其满人所建政权的身份去批判;同时也要认识到,在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必然性的结合之下,清王朝即便有能力延缓国势衰颓的发生但是绝无能力阻止它的发生。现在有的人主张,如果是汉人王朝,近代中国就不会衰落,这就是否认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观点,一点也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素养。如前所述,“蒋家王朝”22年统治史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讨论清朝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带着情绪的,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受到了“新清史”的影响,动辄就是“剃发易服”的情绪骂战和“元清非中国”的阴险谬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些年来,放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放松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教育,导致很多人根本不具备、甚至相当抵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而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