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挖我?不,我选中学和街道办

  乌鸦校尉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乌鸦校尉

  微信ID:CaptainWuya

  最近,深圳中学2020年新入职教师“豪华”阵容曝光,引发热议。

  名单显示,去年该校新入职老师共66人,其中硕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后)6人。有17人毕业于北大,16人来自清华,同时不乏来自剑桥、牛津等国外顶尖高校的毕业生。

500

500

500

  对此,网友们围绕“博士们该不该去中小学当老师”“中小学年薪三十万招博士合不合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支持者认为,现如今博士也算不上稀缺了,尤其是在深圳这种“博士遍地走”的地方,当初中老师完全可以理解,怎么还不比996强?

  但反对者是多数,认为博士去当中学老师,是“大材小用”,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

500

  有的人更是用一个字来形容:卷!

500

  事实上,深圳因超豪华的中小学教师配置和超高的工资待遇水平上热搜,近年来根本不算新鲜事。

  放眼整个深圳,这么干的也不是只有深中一家,深圳的中学在教师配置上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比如下面这份深圳南外高级中学2020届毕业生招聘教师名单,清北屠榜:

500

  而放眼全国,不止深圳,很多一二线城市的知名顶尖中小学都在大力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进入教师岗位,比如广州执信中学、杭州学军中学、武汉华师大一附中等。

500

  在多家中小学的新录用教师名单上,国内top2高校的博士生都几乎屠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都得靠边站。

500

500

500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清北高材生们的另一次著名的屠榜事件。

  去年8月,网上流传着一张杭州市余杭区的公考录取结果,在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500

  而一些岗位名称和清华、北大、博士这几个字眼放一块似乎多少有点违和:

  运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新闻传播学硕士

  乔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软件工程硕士

  临平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中国哲学硕士

  东湖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

  南苑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

  仓前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

  中泰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法律硕士

  五常街道办事处录取的是北大生物学博士 

  在网上引起热议之后,余杭区政府专门出来“辟谣”:大家看到的这个名单还只是2018年余杭面向清北应届生招聘的名单,实则自2017年至目前已有102名“清北”硕博生来余杭工作了。

500

  很多人不禁疑问:我国高等教育博士是不是培养得太多导致过剩了?是不是再过几年,博士更加离谱的职业选择也会出现?

  这个问题,放在深圳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但放眼全国,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远远没有达到博士过剩的水平。

  我国博士培养始于1978年。这一年,全国上下仅仅招录了18名博士生。

  1982年,第一届18名博士生终于迎来博士毕业季,但却只有马中骐(中科院首届研究生,1982年3月从研究生院获001号博士学位证书)等6人获得博士学位顺利毕业,毕业率不足34%。

500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此后,我国每年博士招收数量开始持续上升。但是在那个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的年代,本科生都是稀缺资源,硕士和博士是啥,普通人甚至都没听过。

500

  因为生源不足,当时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计划数和报考数之比接近1:1,你敢报我就敢录,别说报录比,能完成当年的招生计划就算烧了高香了。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硕士数量的增多,博士生源才不用发愁了,招生计划完成情况才得以好转。

  从199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我国的博士招生规模一直处于高速扩张之中,除1997年之外,每年的增长率均不低于9%。

500

  1995年,我国博士招生数量首次突破1万人,这是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的第1个里程碑。

  1999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万人,这是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的第2个里程碑。

  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这是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的第3个里程碑。

500

  这世界第一是不是说明“过剩”呢?否则怎么连街道办都挤满博士?

  但这事你得看“人均”,中国博士数量及所占人口比例到底是多少?

  截至2019年,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约88.03万人。2020年被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尚未公布,但估计在6.5万人左右。如果加上这6.5万,那到目前为止,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约有94.53万人。

  如果保守地按14亿人口计算,那么中国博士(当前博士人数只会比“累积授予博士学位”数更少)占人口的比重为1/1481、万分之6.75,远低于主流发达国家水平(美国约为1%)。

500


  但从人口博士、硕士比看,我国人口博士比跟发达国家差近4倍,人口硕士比也跟发达国家差近2倍。

500

  一般说来,一个教育强国的人才占比应该是:博士毕业生占1%、硕士毕业生10%、本科毕业生30%。

  换句话说,至少要有1/3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强国。

  那么,如果仍按14亿人口计算,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应该有1400万博士毕业生,1.4亿硕士毕业生,4.2亿本科毕业生。显然,相差还远。

  那么,既然博士仍然还是中国的稀缺资源,为什么就连清北的博士都下沉到中小学、街道办这些所谓的“基层”了呢?这难道不是内卷的结果?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中小学、街道办给出的待遇。

  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龙华区教育局2020届招聘广告,里面很清楚写明本科生年薪26万+,研究生28万+,全年带薪休假165天带事业编,稳定压倒996不再让你颠沛流离。

500

  打工人看了沉默,科研狗看了流泪,寒窗苦读二十多年,收入没有小学老师高,假期没有小学老师多,工作稳定性和社会地位更是被全面碾压,换成是你,怎么选?

  再来看看清北博士数量碾压很多上市公司的杭州市余杭区街道办,余杭给高材生们也开出了他们无法拒绝的条件。

  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坦言,“他们看中的是杭州的发展潜力和活力,还有我们招聘时的诚意。”

  多大的诚意?

  据余杭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该区“清北招聘”提供多样选择——考生可自由选择事业编制人员或政府部门高级雇员两种不同身份类型,并在聘期满后为政府部门高级雇员提供定向考录为事业编制人员的机会,增强自主选择权。

500

  选择政府部门高级职员的博士研究生参照区直属国有企业中层正职执行,年薪总额38万左右;硕士研究生参照区直属国有企业中层副职执行,年薪总额35万左右。

  而选择事业编的,直接享受事业单位副处级待遇,这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收入也是十分可观。

  此外,清北才子们还可申请连续3年每年1万元的从业补贴。在首次聘用三年中共可分别领取8万、6万的生活安家补贴。

  三年内,根据需要可申请无偿使用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自行租赁房屋的可分别申请领取1600元/月、800元/月的租赁补贴;对选择购房的无房户可分别申请领取一次20万、10万的购房补助,有房户可分别申请领取一次10万、5万的购房补助。

  此外,还给予医疗、健康体检、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先保障。

500

  张晶灿,北京大学地质专业博士

  加入了杭州市国土资源局余杭分局

  这些七七八八的福利补贴加起来,不比在互联网大厂996强多了?

  我们来听听当事人自己是怎么说的。

  柳云南,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2018年来到余杭区东湖街道工作,这个岗位是他自己选择的。

  刚入职的时候,基于对法律法规的熟悉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柳云南在办公室工作,主要是综合性材料的撰写。考虑到其综合能力强,工作一年后,柳云南就升任街道的团工委书记。

  柳云南觉得,现在的工作充实而幸福,收入也符合自己的预期,如今能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才能,自己很满意。

500

  赵云红,北京大学工业研判专业博士

  入职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指挥部

  相比外地去律所或者到大企业打拼的大学同学,柳云南觉得,自己的工作稳定,晋升渠道畅通,特别是余杭的生活、工作环境非常好,他也会向自己的学弟学妹推荐来余杭工作。

  朋友们,北大法硕都满意的工作,换成是你,你又怎么选?

  造成博士过剩错觉的,主要在于人才分布的极度不平衡。

  大家只要对博士们“降维打击”的新闻稍加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新闻里,那些财大气粗的抢人单位绝大多数都地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发达,单位本身不差钱,地方政府往往也能大力配合,提供一些工资之外的隐形福利,如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

500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中西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抢人大战中却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拼钱拼不过,区位和城市发展水平也比不过人家,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人才一窝蜂地涌向东部,一些西部地区普通高校讲师的博士数量甚至都比不过深圳中学。

  更要命的是,你以为抢不过人家就完了?新人抢不到,旧人也保不住,现有的这点人才资源也面临严重的外流风险。

  一句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2018年,中国天眼工程FAST公开招聘科研人员遇冷引发热议。

500

  天眼的招聘岗位包括谱线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1人,脉冲星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1人,数据中心运行维护1人,数据中心软件开发1人,观测助手3人,机械工程师1人,电气工程师1人,电子工程师2人,控制工程师1人,软件工程师1人。

500

  以谱线科学研究和数据处理岗位为例,科研人员需要承担的工作包括:开发谱线数据处理和观测软件,参加FAST观测和调试,使用FAST和国内外其它望远镜进行谱线科学研究。

  要求为:

  具有天文学、物理学、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有天文基础,熟悉射电望远镜组成和工作原理;有射电望远镜实际观测和数据处理经验,掌握Linux操作系统和Python、IDL等编程语言者优先;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能胜任夜间值班工作,等等。 

500

  有一些偏技术类岗位,虽然学历只要求专科以上,但附加条件是需要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比如机械工程师,要在机械、电气及液压相关专业具备10年以上工作经验。

  要求不低,待遇却算不上高

  相应的岗位待遇是:劳务派遣制,只有工作达相应年限、表现优秀才可入编;薪酬是工资加驻地补贴,每年10万左右,但有点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扣除各项费用后,到手的恐怕还没10万。

  就这待遇,别说博士,985和211高校的应届本科生要是没有足够的情怀理想加持,都不一定会去,在深圳年薪30万寒暑假事业编和在贵州年薪不到十万没日没夜守大山,这不难选吧?

  虽说天眼是国家顶级科技大项,但是若没有脚踏实地的资本,谁还有心思去仰望星空?

500

  天眼遭遇的冷遇并非孤例,广大中西部高校普遍面临着人才缺口大、招聘竞争激烈、现有人才流失等问题。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因为招不到博士,甚至连硕士学位授权都申请不下来,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高校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对师资力量的要求更高,博士、教授要达到教师总数的一定比例。

  忻州师院人事处处长曹瑞东对媒体表示,“忻州师院计划在2022年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博士生缺口为180人,我们实在是不愿意看到这一计划因缺少博士而失败。”

500

  广西钦州学院人事处的张女士也曾对媒体表示,学校的每个学科几乎都需要招聘博士,交通运输类、船舶与海洋工程类等专业尤为紧缺。

  “钦州学院升级为本科院校以来的时间尚短,本校内部培养的博士还比较少,加上区内多所高校都在同一时间招聘博士,时间短、任务重,竞争空前激烈。我们需要90名博士、20名教授、100名具有副高职称的老师,目前还有很大的缺口。”

  贵为百年老牌985名校的兰州大学,同样难免人才流失的尴尬,孔雀东南飞,是近年来西北各省高校和科研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

500

  兰州大学近年来在顶级人才方面,科学院院士离开了4位,工程院院士1位,长江学者2位,其它教授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人才都被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重点高校挖走。

  而在兰州大学培养出的19名两院院士(不含只在校工作过的教师)中,目前仅有1人仍留在该校任教。绝大部分已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东部地区高校开展科研工作。

  兰州大学原校长李发伸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有一所著名大学的人事处处长到兰大考察,这位处长明确告诉他:“听说兰大有一些不错的科研人才,我们这次就是来选人的。

500

  兰州大学原校长李发伸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曾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500

  王利民

  中西部地区高校科研人才外流的局面,也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

  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对外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就对类似问题专门明确——

  “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500

  此前教育主管部门也曾多次明确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

  例如,2017年1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继续加大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倾斜力度。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同年7月发布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快直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在薪酬、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流动。

500

  不鼓励东部地区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支持东部地区高校向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输出人才,帮助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输血”“造血”。

  我们并不反对名校博士进入中小学,职业选择是个人自由;但从宏观角度看,部分富裕地区持续低成本收割中西部人才,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这显然不是我们国家理想中的社会样貌。

  多年发展累积下来的区域间不平衡,并非自上而下的政策调整一朝一夕可以改变,追寻效率40年后,谋求公平之路仍任重道远。

  乌鸦校尉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乌鸦校尉(ID:CaptainWuya)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27位名校博士入职深圳中学引热议,顶尖人才浪费了吗?》

  知乎:如何看待清华北大毕业生收割一流中小学教师岗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