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教育本身去争论
【本文来自《我是大学教授,废除英语主课,吃亏的是底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唉,别只盯着教育本身去争论!
英语教育的地位与意义的争议,其实并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人才的社会应用与教育的社会应用。说白了,教育的地位与意义本身是可以(甚至必然)很理想话化的,而人才的社会应用与教育的社会应用则是现实的,“理想”脱离“现实”,自然会导致教育和人力投入的地位与资源的错配。
举个例子,能歌善舞的社会级应用(不包括泡妞、消遣这类纯个人层面)是很有限的,比如歌唱家、专业舞者这些职业特别是职业待遇最顶层的才艺明星,其社会需求与应用是很少的,但对这方面认识,社会却给予了人们能歌善舞非常有用,甚至人人认为不看天赋只看教育/训练就可以当明星,那自然会放大能歌善舞的教育的地位与意义,最终导致这种教育/训练的资源错配。
与此类似,你进个面向国内的基层公务员等单位,甚至做个国企文员,考个完全没有外国人的内地街道办事处职位都要求英语过四六级,能不把英语教育的地位与意义放大吗?
而如果你说这些单位的高级职位的人员都是需要从基层开始筛选提拔的,毕竟“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因此不能在基层就降低要求。可现实是并非所有人员都符合筛选、能够提拔——机会平等本身是理想化的产物,国家领导人也并不必然要求英语很好,企业领导人也不是都要求擅长外语、金融与法律。现实却搞得,好像人人只要会英语就能具有机会公平,任何方向的提拔都要求必须会英语,提拔的核心标准是会英语(这些又涉及到段首的那一点了);好像领导人都得、都能身兼翻译、金融家、律师数职;好像翻译、金融家、律师在这些高端单位都非必须似的。
这,就是英语教育领域的”理想“与”现实“的脱节:从英语在社会应用的人为拔高(把学历、非必要技能当挑选人才的普遍门槛/筛子使用,而非职业本身真的就有这么高的英语要求——这会直接反馈到教育的实际实施要求),到英语在社会应用的错误认识(学好英语才有机会、才有大机会、机会只给学好英语的人——直接反馈到教育观念)。这种脱节,必然会导致英语教育的地位与意义,与英语在现实社会的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进而导致现今英语教育的地位与意义的争议。
所以,关于英语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科目的主科与否这种地位级别的,必定会是重大的),先把英语教育在教育领域的过多、过全的人才素质要求的理想主义进行祛除,把英语在人才的社会实际应用的要求/需求进行实际理清、把英语在人才的社会实际应用的观念进行修正和引导,然后再谈英语教育的改革吧。
真要进行重大改革,得先从修正公务员考试、单位招录、企业招聘,乃至这些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与人才配套制度上开始改革,然后再在教育范畴内部进行改革(比如,在高中以下把英语主科降为必修必考,降低英语的高权重,然后在真正对英语有高级要求的专业和高级学历再加强英语教育——甚至可以加一年的英语专修学习时间)。否则,只会有争论不会有行动,即使有行动也无法真正落实。
非如此,就请继续忍受英语教育的”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一个错误“的浪费、透支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