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工作感悟
两个多月前,在花木织锦,蛙鸟齐鸣的初春,我与单位十一名同事一起来到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开始了为期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
早在2012年10月,刚刚考入曲靖市中级法院的我作为“新招录、新遴选、新提拔”的“三新”人员,即有幸到娜姑镇乐里村参加“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度过了十天充实而难忘的时光,也为刚参加工作的我留下了一个特别而有意义的开篇。而今,已经工作五年多的我再次与美丽的娜姑结缘,当汽车沿着以礼河畔向西北方行进,顺着蜿蜒的公路翻过大山,秀美的娜姑坝子映入眼帘时,我不禁思绪万千,顿生近乡情怯、游子昔归之感。 石门坎村辖区23.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060米,最低海拔695米,下辖15个村民小组,38个自然村,1245户,4253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14户2235人,截至2018年年初已脱贫219户820人,未脱贫的395户1415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00余亩,人均耕地0.49亩。当天,十二名驻村扶贫队员陆续到达各自所派驻的行政村并报到入驻,我与另外两名同事被派驻在娜姑镇石门坎村,在村委会安顿下来之后,村三委“几大员”带领我们步行到周边临近的农户家中走访,熟悉了解村情村貌。
石门坎村是全镇辖区面积最大、居住最为分散的行政村,且均为山地地形,属于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巨大的海拔高差给种植多种经济作物提供了可能性,但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加之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可耕种面积较小,人地矛盾较为突出,且引水灌溉等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极大地制约着当地的生产发展。全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经济增长缓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
带着对村民的拳拳情意,我们扎根一线,吃住在村,感受疾苦,帮助理清脱贫思路,制定精准帮扶计划,落实精准帮扶措施,用真情暖民心、以实干赢信任,把群众当亲人,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驻村,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与村干部一起,实地采集并录入“一标三实”信息;开展2018年度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回头看”工作,组织召开贫情分析会和公开评议会、实地入户调查;开展农村低保精准施保工作、农村危房动态调整工作等等,在公路边、田埂上、葡萄架下宣讲政策,躬身细作,不曾松懈。
由于辖区面积较大,农户居住分散,山路险峻,从村委会到每个小组的平均车程在二十分钟左右,最远的需要将近一个小时,到达村组以后逐一入户更是全靠两条腿,有的人家独门独户孤零零地坐落在山梁子上,来回需要个把小时,每天一万步常常一不小心就达到了,既把工作干了,又强健了体魄,可谓一举两得。
交通的闭塞,拖缓了农民发展的步伐,特别是靠近金沙江边的鹰鸽咀、小田坝,因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生存环境差、受地质灾害威胁等原因,都属于自然村整村易地扶贫搬迁的范围,看着滑坡的山体、狭窄险峻的山路和村民们无奈的眼神,我们深知,脱贫攻坚刻不容缓。在了解到村主要灌溉沟渠因年久失修,渗水、漏水,部分沟段垮塌,严重影响农田灌溉的情况之后,工作队即对主沟及部分小沟进行实地查看,认真研究讨论解决方案,及时向单位申请资金,计划对其中两段主水沟进行硬化,浇筑底宽1米,深1.2米的水沟工941米,硬化工程实施以后,将惠及7个村民小组,570户,2006人,解决1100余亩土地的灌溉用水问题。
驻村以来,我们和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抬头即是纯净的蓝天白云,远眺即是巍峨延绵的大山,白天在田间地埂行走,夜晚在星空下洗漱,与大自然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起来,被钢筋水泥遮挡太久的尘世原貌仿佛是第一次展现在我们眼前,惊觉被忙碌喧嚣喘的城市生活所磨灭的赤子之心似已蒙尘许久。
现代人马不停蹄地工作,又拼命在闲暇时扎堆涌到别人活腻了的远方寻找慰藉和放松,却忘记了身边的风景,也忽视了心里那早已荒草丛生的一片净土。高速发展的通信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压缩了人与人、此地与彼地的距离,借由这个上帝视角看到,上到对浩瀚太空的探索,下到一亩三分地的春播秋收,整个世界,整个国家,在具象和抽象的纵横中,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循着既定的轨道和程序,不舍昼夜运转不停,吸纳和消化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吞吐着能量和产品。人类在广袤的土地上居住劳作,用高度的文明见缝插针地改造和填充着这个庞然大物,却也在大自然的喜怒无常面前败下阵来,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可以轻易摧毁几代人的心血,干旱、洪涝可以将一整年的辛勤投入化为乌有。
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靠天吃饭”是农民信奉的法则,也是他们被大自然所支配的真实写照,一代又一代,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的人们习惯了像老黄牛一样地埋头耕耘,辛勤劳作,将庄稼精心侍弄,对土地的忠诚换来了安身立命的资本和安稳的生活,却也将他们的命运牢牢地和故土山河捆绑在一起,囿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交通、水利或思想观念和教育水平的落后,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无法跳脱出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无法获得更高的发展和更好的生活,也毫无抵御疾病、天灾等风险的能力。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国家继续增加扶贫投入,陆续出台各项扶贫开发措施,给挣扎在贫困上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发展的机遇,从产业发展、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如同春风化雨暖透人心。然而脱贫攻坚工作客观上充满了艰辛和曲折,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全面脱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是攻克最后堡垒阶段的重要要求。
当真正深入到农户家中,亲眼目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实际困难,才发现这个群体一直承受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大的生存压力,也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智慧和坚强。回想起在单位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由于案多人少的客观矛盾,对待一些来自农村的当事人,特别是相邻纠纷、家事纠纷、涉土地类纠纷等案件中的当事人,我还是不够耐心。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因,部分当事人总是絮絮叨叨陈述许多与案情无关的事实,无法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常常冲动地发泄情绪,造成双方之间的积怨愈深,矛盾愈大,更有甚者,固执己见、缠访闹访。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于法律和司法程序不了解不熟悉而带来的不安,除去在庭审中适当的引导和必要的制止,如果能在庭后或调解中再多一些倾听和解释说明,多了解一些案件法律事实背后的“案外因素”,在更加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角度细致耐心地分析案情,答疑解惑,也能更好地他们建立起对法律对审判机关的基本信任和理解,促进法律适用的社会效果和增强司法权威,形成良性互动。否则,在依法查清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的司法活动和当事人对于裁判结果的感知上将会始终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驻村不忘老本行,闲暇时间,我们不放松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发挥自身特长,协助调解员处理化解矛盾纠纷,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从庄严肃穆的法庭到炊烟袅袅的乡村,战场变换,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法院人特有的担当精神,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接足地气,这将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有凤来仪在盛世,哪只鸟儿还倦眠。扶贫要扶智,更要扶志,命运不会亏待踏实肯干的人,全面脱贫是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必胜的决心,更是千万困难群众奋斗的目标。
五年前的十月,遍地金黄,石榴飘香,我初访娜姑,在收获的季节里感受了丰收的喜悦,锤炼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五年后的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耕忙,我重回娜姑,在这里长久地驻扎下来,仿佛也成了这片热土上一粒小小的种子,拼命汲取养分,用力拥抱阳光,不惧风雨,待岁月流转,四季变换,期待获得真正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