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没落与复兴中的过与不及

最近文化复兴,文化自信可能是各种新闻里比较火的了,与其相关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作为一个教育相关从业者,本人在里面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当然我也觉得这些事情在文化恢复与发展中是一定会发生的。毕竟中庸不可能也~

①“汉服结婚照”事件:

本人在大概十几年前吧,曾经在某平台上,一个各国领导人穿唐装合影(忘了是上合组织还是亚太经合了)的帖子下面回复,说短袖的唐装挺好看的。结果在几天之内被汉服圈的某些人连续抬杠和私信骚扰…其主旨很有意思,分三种。一种是说现代改良版的所谓“唐装”就不是唐装,怎么会好看呢。其意在只要不是一笔一划的复原的古代服装,就不是汉服。这种论调我还能理解,第二种更有意思,大概意思就是汉服就是汉族在汉代的衣服,其他朝代的衣服都是拙劣的模仿,我提了一句民国女式旗袍也挺好看的啊,就被骂成汉奸了。第三种论调是“仙就完了”,你别管形制。这种意见的回帖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支持改良,支持日常可以穿出去的汉服。另一种则是攻击正式场合出现的“唐装”不够仙气。

就这样乌烟瘴气的被留言回复和私信,弄的我烦不胜烦,于是取消了对这个话题的关注,他们的回复我也不看了。有好一阵子才消停下来。

以上三种或四种论调,我们不说对与错,来归纳一下:第一种完全复古的,好处在于促进形制探究,功效类似考古。b站上我也一直关注“装束复原”,他们的服装秀很还原,很震撼,我也发给学生看,作为历史课课余教材使用。比如“步摇”和玉佩。只有在“亦步亦趋”的节奏里才能“环佩叮当”,古代贵族服饰是不能轻易跑跑跳跳的(跑前好像要把玉佩塞腰带里)。第二种,纯汉族纯汉代,呵呵。你这么纯正,有本事别剃发啊,剃发的要么是被“官府”处理的,要么是“蛮夷”啊。第三种,好看就完了,我学生很多属于这种,某宝的价格也不贵,她们社团自己经常组织外出活动,有时候还会和摄影的社团合作。

说了这么多,回过头来看汉服结婚照。我对这对新人的意见并不来自于“能不能穿”而是他们穿着第一种的衣服来干第三种的事情。形制是红色圆领蟒袍…夫妻俩还都是四爪蟒袍(皇帝用五爪,叫龙,藩属国皇帝或皇亲国戚用四爪,称蟒)。如果女方是类似国家宝藏第三季苏州专辑里邓婕穿的诰命夫人装束,也许违和感会低一些吧~当然冲突又来了,证件照好像是免冠的吧?一免冠,现代发型与古装的违和又来了。

看着不舒服是最大的槽点,但民政局允许了,法无禁止即可…

②素食国学幼儿园

本人是汉语专业毕业的,平时也关注读经教育和古代私塾教育用书。做过七年的相关工作,做到最后发现真正的读经教育是不需要家长大量经济投入的~是一种惠而不费的教育方法。

为什么省钱?

因为买几本中华书局拼音大字版读经教材就解决了。一个孩子一辈子的文化底蕴几十块钱就搞定了。《论语》、《大学》、《中庸》,三种,大学中庸还是合在一起的,所以是两本书。如果孩子已经二年级以上认识拼音了,只需要一套;如果没认全拼音,买两套。家长拿一本,孩子一本,带着读。论语二十篇,每天两篇,读两轮。一年以上换大学中庸,大学中庸一天一遍就可以。每天不停,坚持一到两年,学生的阅读和记忆力就飞速发展,对书籍更感兴趣。我同事家孩子,六年级才听我的读经,读了半年论语,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已经年级前十了。

回过头来看新闻,第一,读经教育在于家长的带读和陪伴,幼儿园一般只用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童蒙书不是不能读,而是不能一直读,该进阶一定要换四书。但所谓国学班和幼儿园,他们的师资往往也就是三百千级别的(真不是讽刺,我面试一个国学班,老板说她们没课程体系,就只是讲讲忠孝仁义四个字的意思,或者教长辈称呼…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不知道是啥,我说没体系四个字教完以后教啥?人家来个以后再说啊)。因此所谓国学班国学幼儿园,很多其实是打了个国学的幌子,干的还是敛财的事情。与其这样,不如家长自己教!

第二,儒家从来没主张一定要吃素。这是素食幼儿园最搞笑的地方。儒家周礼祭祀的祭品是太牢和少牢,就是牛羊猪。祭祀后的肉要分给家人和大臣。哪来的吃素啊。孔子自己收学费也是一束束的干肉啊~你说这是佛教吗?好像也不是啊,佛教居士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啊!

这就是个缝合怪啊~吃人!

所以真正的国学幼儿教育是亲子教育是他喜欢看书的时候家长要满足他对善本书籍的需求,是家长孜孜不倦的陪伴,这些东西不用花几万块找别人做!真国学不是钱换得来的!

写了这么多文化现象,最后总结一下:文化复兴应该打牢基础,不要心浮气躁人云亦云;不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毕竟中国文化复兴的节点和资本至上利益至上的重利主义现阶段是并存的。资本一定会把触角伸向这些“也许能变成钱”的方面。大家要心里明白。另一方面,希望大家也认认真真的想一想: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是因为什么?源自哪些方面?器物是表,文化是里~

共勉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