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下马也扛不起被砸掉的招牌,同仁堂实力犹存人心难拾

500

文丨吕行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一部“大宅门”影片的有口皆碑,让其原型老字号药企同仁堂名声远播;而一罐过期的蜂蜜,则在2018年几乎让这家企业名声扫地。

如今,任内发生“蜂蜜门”事件的同仁堂董事长高振坤被调查,再次让这家企业成为舆论的焦点。只是到了此时此刻,大多数人已经从义愤填膺,变为了一声叹息。

一晃多年,同仁堂还是那个同仁堂,资本市场与中医药环境却早已物是人非。

500

01

从大健康风口跌落

这家营收百亿、拥有超过350年历史的知名品牌,近年来陷入了成长的烦恼。因为传统中药业务增长缓慢,同仁堂开始向大健康产业发展,这也是大多数中药传统企业转型的领域。如云南白药生产牙膏等日用品,广誉远力推的医药保健品,也形成了自身品牌与产品的增量成长。

同仁堂的大健康产业野心更大,但成效却并不显著。早在2015年同仁堂便成立了自己的跨境电商平台,旨在打造健康服务生态平台。到2019年又推出了“知嘛健康”品牌,试图跨过产品营销,直接建立一个综合体的健康平台。

数据显示,在欧美国家平均消费中,保健品方面的消费占了总支出的25%以上,中国仅为0.07%,可见中国大健康产业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而中医药领域虽然有许多养生理念与药方,符合当前居民的健康消费需求,但也恰恰缺乏一个展示平台。

这样的发展契机,同仁堂却没有抓住。究其根本,《正经社》认为,同仁堂仍是以药企的思路在运营大健康,没有包容的心态与知名产品做支撑,造成整个健康产业在实质上无所依从。

与大多数药店不同,许多同仁堂药店有中医坐诊,这虽然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但也让同仁堂药店更像是一家医院。不论到同仁堂就诊还是买药的人群,主要目的是看病,即便养生保健品摆放在门口显要的位置,也乏人问津。

正因为品牌塑造和推广不力,同仁堂的大健康产业,与公众的健康认知越走越远。一方面,传统门店仍是以医养药模式,另一方面,知嘛健康新品牌努力跨界,却缺乏产品和场景落地。

在双井的知嘛健康门店,进门右边是咖啡点餐区,另一边则售卖以同仁堂产品为主的药品和保健品,二楼则是中医问诊区。《正经社》走访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创新有余,产品不足。

500

 

咖啡虽是原创口味,但只能尝个新鲜,和健康养生不沾边。面积不小的产品区域主要是药材和补品。《正经社》向销售人员询问是否有像善存片一样、可以补充维生素或营养物质的保健品,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反而推荐了一款营养代餐粉。

从研发情况,看到的是同仁堂对大健康产业缺乏投入。同仁堂2019年年报显示,研发费用达到1.1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82%,然而公布的研发产品中却没有保健类产品。

从同仁草本和伊妆等药妆产品,到没有多少市场存在感的同仁堂凉茶等草本饮品,同仁堂在大健康产业一直在追逐市场的风潮,没有系统性产品矩阵和品牌塑造。缺乏研发投入与产品落地之下,同仁堂从大健康产业风口跌落,就不足为奇了。

02

主营业务滑坡严重

在中医药知名上市企业中,片仔癀市值超两千亿元,云南白药市值超千亿元,而同仁堂的市值不足四百亿元。

市值差距之大,从收入上就可以清晰看到原因。同仁堂2019年营收达到133亿元,归母净利润9.85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90.5亿元,同比下降9.1%,实现归母净利润7.2亿元,同比下降15.9%。片仔癀2019年营收57.22亿元,归母净利润13.7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归母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9.8%。

片仔癀在2019年营收相差数倍情况下,净利润却比同仁堂高出近4亿元;2020年疫情下更是营收净利润增长明显,而同仁堂却是营收净利润双降低。

同仁堂2020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不是集采,因为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OTC渠道销售,OTC渠道即消费者不经过医生处方,可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药品;而是疫情导致线下销售渠道受阻,零售门店客流量下降,以及自身并未成功推广切合疫情防治的药物。

与同样生产中药的以岭药业相比,同仁堂错过了疫情防治风口。

同仁堂并非不重视线上渠道,也在多家电商平台开设了旗舰店。2020年半年报显示,其线上销售终于实现亿元突破,同比增长35.38%,只是与自身主营体量相比,还显得收效甚微。

同仁堂的业绩下滑以“蜂蜜门”事件为节点,在此之前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能够保持在10%以上,2018年“蜂蜜门”事件发生后,同仁堂营收增速下滑到6.23%,2019年更是下滑到-6.56%,归属净利润大跌13.12%。

500

 

以同仁堂为代表的老字号中医药企业,主要产品往往是非处方药品,销售渠道也以线下零售药店为主。一旦公司产品发生了质量问题,将会对公司整体品牌形象和收入带来巨大影响。

随着公司主营业绩的持续恶化,同仁堂的市值也与同为老字号的云南白药、片仔癀等拉开了差距,倒是与同样问题不断的东阿阿胶成为了难兄难弟。

从2018年12月15日同仁堂“蜂蜜门”事件爆发开始计算,截至2021年3月1日,同仁堂股价下跌7%左右。同期,东阿阿胶股价下跌18%左右,而片仔癀的涨幅则超过230%,云南白药的涨幅也高达78%。

03

重获信任任重道远

虽然大健康和互联网渠道创新难见成效,但同仁堂在传统中成药制造领域依然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也是公司核心价值所在。2020年疫情期间,同仁堂主力品种安宫牛黄丸进入国家《新冠疫情防治指南》危重患者推荐用药,只是并未引起普通消费市场关注。

同仁堂主要研发项目也有新的进展,如同仁乌鸡白凤丸在2019年进行延展治疗研究,在动物模型上表现出了较好的降尿酸作用;2020年又启动该产品治疗痛风的药效学研究;另外,贞芪益肾颗粒也在进行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试验等。

同时,同仁堂拥有较为知名的品牌效应,常年生产的中成药超过400个品规,产品剂型丰富,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类别。

只是,受限于中成药增长动力不足,以及辅助用药目录出台、医保限制等一系列政策的打击,同仁堂靠营销驱动的大量产品布局,已经面临天花板压力,质量危机则加剧了业绩的萎缩。

近期,董事长高振坤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事件爆出后,同仁堂股价不跌反涨,甚至成为近期大盘整体下行中的一抹红色。如此反常情况,源于投资者对于同仁堂破而后立的期望。

高振坤2006年任同仁堂总经理,2014年升任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任内,高振坤曾多次强调“诚信和质量是做药人遵循的铁律”,2017年还公开喊出了“谁砸同仁堂的品牌就砸谁的饭碗”。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2018年,同仁堂爆发“蜂蜜门”事件,因回收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同仁堂子公司同仁堂蜂业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被吊销,违法所得11.17万元被没收,罚款1409万元,高振坤也受到集团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对于同仁堂来说,由于事件最终成为公众事件,“诚信经营”的招牌被一夕砸碎,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大宅门》影片中,白景琦烧药一幕让许多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即便是现在,依然可以作为诸多药企的行为准则。

但同仁堂如今的做法却不免让人寒心,直到2020年2月,其才发布公告,对当初封存的问题蜂蜜产品进行报废处理,共计394.98万瓶,账面金额5058.27万元。

随着“蜂蜜门”事件曝光,同仁堂产品被牵出了更多质量问题。比如,2020年5月,同仁堂“健体五补丸”被香港卫生署检出水银(汞)含量超出上限标准约5倍;7月,国家药监局公布,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元胡止疼片不合格,等等。

因为站得够高,所以摔得也够惨痛。然而,丢掉品牌与信誉只需要几个不合格的产品,想要重新拾起消费者对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的信任,再次竖起大拇指说一声好,那就任重道远了。【《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 百进·校对|然然


声明:文章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