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的广东客家农村地区人,讲一下我自己的小时候和父辈们的经历吧

【本文来自《很多60,70后,每次说起过去总是吃不饱,人除了大鱼大肉就没点别的追求么?》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79年的广东客家农村地区人,老爸是乡村教师,老妈农民,我讲一下我自己的小时候的亲身经历以及父辈们的经历:

1. 我小时候确实没有经历吃不饱的时候,但基本极少吃肉,鸡蛋都很少,三餐大部分是青菜,有时候没有菜,只在饭里放点油,叫油味饭。我父亲那辈人是真苦,吃不饱,干得累,即使干很累又吃不饱。但就这样也比爷爷辈的好,爷爷辈的人很多夭折,男丁善终的不多,子孙满堂的寿星在村里很有地位。

2. 小时候的我,必须会耕田,很小的时候要去挑水,在营养不够的时候做重体力活,致使身高就不高。小时候周边的人基本没有胖子。

3. 小时候路基本是土路,公路是砂石路面,90年代才开始有柏油路的概念,没有混凝土路面。砂石公路上车很少,基本一天只有几辆车过往。晚上如果有车路过,整个村的人都会知道,很热闹,因为小孩儿们喜欢跟着车的灯光跑。那时候大人们很少外出,村干部们会去公社或者乡里开会,普通人最远的地方基本就是外婆家,活动直径不会超过20里路,赴圩(赶集)算是比较正式的出门了。我爸是教师,去过外面大城市读书,是在宗族内部算是很有名望的人,说话比较算数。

4. 农村基本是传统的土坯+砖瓦房子,你修房子的时候,整个亲房会免费帮忙,自己会出一些材料费用和泥水师傅的人工钱,其他都得自己在农忙时候自己家人全部出动干。但是如果有一家要乔迁新居,那在农村是很轰动的大事,很热闹。

5. 生病基本靠硬扛,当时农村都会有医术一般的赤脚医生,基本西药会有,但品类很少。还有就是农村的一些行医的土郎中了,会刮痧草药这些,我爷爷就有一本药书,但不会看病。大病的话,基本就到乡里(公社)卫生所看,最多到县城,慢性病基本就是拖着。我父辈的人夭折率很高,比我大的同辈人中也有不少夭折的,女人难产死亡率也不低。

6. 那时候的农村人很多,农闲的时候整个农村到处都是人,村大队部不时会有电影放,有电影看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会跑到很远的邻村去看电影。农村还有一些戏曲活动,我们这边叫打马灯,其实就是农民们自己组织的曲艺团,这种比较少见。每年过年还有舞狮,整个打谷场都是人在看。平时晚上没有电,很早就入睡了,不超过九点,吃完晚饭后,就到门口坐着聊天,或者串门聊天。现在还很怀念晚上在门坪上挺爸爸讲月亮上嫦娥和吴刚的故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