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死结”(上)
关于教育改革,这两年好像说得少了。教育部门一直跟那些做线上教育的公司较劲,能不能用APP派作业一直是个问题。然而,中国教育体系的根本问题没有任何改变。什么问题呢?前几年,我们的教育部长在全中国人民面前说教育改革,其中的核心主题,叫做“教育资源平衡”。之所以要下功夫搞“教育资源平衡”,当然是因为“不平衡”。什么是“不平衡”呢? 简单说就是所谓“好”的教育资源,譬如教师、生源、教学经验和政府资源、社会资源集中在各种“重点学校”,而普通学校的学生享受不到这样的资源所以造成不平衡。 在部长看来,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教育资源不平衡”。
所以要平衡。所以在过去几年,北京市就把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与周边的普通中学和普通小学“搓推儿”。形成各种“集团”,譬如“四中集团”、“八中集团”,原本普普通通的小学就是因为离“重点小学”近,也挂起了“实验二小”、“育民小学”的牌子。其中是不是真的“资源平衡”了,恐怕只有学校里的学生和家长才知道。
问题是:花这么大力气搞这种东西,真的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玩儿法。说得严重一点,一个障眼法而已。
“教育资源不平衡”不过是个现象,造成“不平衡”的原因才是关键。什么原因呢?其实地球人都知道,是因为“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四大台阶中的优中选优机制和各种“区重点”、“市重点”、“211”、“985”的存在。“高考独木桥”才是中国教育的“死结”所在。不解决这个“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难题,资源再平衡也是扯淡!
有人说,“高考独木桥”不只是中国有啊,日本也有啊,韩国也有啊!没错。因为这些国家是典型的“东方国家”,在文化上受到的影响是一样的。
说到底,今天的阶梯式考试升级制度,就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中的“科考制度”的延续。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而科考制度的来源,则是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其实,这件事儿不能怪孔夫子。因为在孔夫子的年代,没有工业也没有商业(后来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把仕途和商业尖锐对立起来,中国文化中长期把“商人”作为一个贬义词),读书上进的唯一目的就是做官。之后的两千年,封建的中国仍然没有工业、没有受人尊重的商业。科学被视为异类,读书受教育的内容也就只有老祖宗的各种“经史子集”。而主要的内容,包括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列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子,无一不是在讨论“帝王之术”。也就是“治国之术”,做官之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部科学著作如《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恐怕从来也没有进入官家的教育体系。就算是“学以致用”,科举制度下教育所学的也只有在官场上才能有用。
到了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体系并完全脱离封建教育制度的轨道。
很多人会不服气,说没有啊。我们不是培养出大量的科技人才吗?我说是!我之所以说“没有脱离旧教育的轨道”,有两个原因。
第一, 通过金字塔式的层层考试实现层层选拔与科考无异。这一点恐怕没人可以否认。
第二, 最重要的,使我们的教育“文化”的核心是要人们通过受教育而“出人头地”。这一点与“学而优则仕”的初衷如出一辙! 所谓“一分一操场”,大学之前,所有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都在为比别人“多一分”而苦苦挣扎。
那么,受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能够生存,说白了,就是能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其次,是能够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不是大话,是一个社会人的刚性需求,也就是“成就感”。第三才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受到更高级的教育,走到金字塔的顶峰,而这批人,应该是受教育者的极少数而不是让所有人这么想,都朝这个方向努力。
饶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就是要说,“高考独木桥”问题是有解的。怎么个解法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