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印度人民三观之下的“八荣八耻” (下)
05
以不沾荤腥为荣,以饮食不忌为耻
禁欲苦修的成本毕竟太高,这种行为本身也跟如今的现代社会十分格格不入,所以大多数印度教徒可能空有理想抱负,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太多现实因素制约,于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他们会倾向于一个比较容易的选项——素食。
印度教的素食跟佛教的素食有共通点,也有不同之处。佛教素食修持的是“慈悲心”,基于对众生的共情,是一种利他主义,跟大乘佛教解脱众生的精神是相符的;而印度教素食基于的是“非暴力”和“洁净”,从根本上来看属于利己主义。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告诉大家佛教的“慈悲心”跟“非暴力”的区别。如果有个人在路上看到一条素不相识的狗被车撞了,立马就不管不顾冲过去救助,花重金对牠进行救助医治,这就是慈悲心;“非暴力”一般不会主动伤害动物,但也仅限于不伤害,给点剩菜剩饭的关心是可以的,但假如要他们付出真金白银来救助动物,那就很难了。用一种相对通俗的说法,“慈悲心”大致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更多是基于主动的同理心,甚至可以无差别心地待人如己;“非暴力”大致是“勿以恶小而为之”,更多是基于害怕遭报应,即便行善也是为了往自己的“福报账户”里存钱。
印度教相信万物有灵,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永恒不灭的“梵我”(Atman),这个“梵我”在轮回中以不同的形式转世。有些佛教徒会跟你讲:咱们不要杀生啊,世间的一切有情众生在无数轮回中都可能是你的前世父母,所以杀生是大逆不道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从印度教里来的“邪见”,大家想啊,佛教打一开始就否定了印度教中“梵我”的存在,讲的是“无我”(Anatta)、“无常”(Anitya),没啥东西是永恒不灭的,而“我”更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无限轮回中的前世父母”一说显然站不住脚,与佛法的根本教义相悖。在佛教中关于“灵魂”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有“断见”和“常见”之争,“断见”的立场接近唯物主义,认为身死心灭;“常见”则偏唯心主义,认为身心相异,灵魂只是暂居色身,也并非永恒不变。(参见《被重新发明的印度文化(四)佛教》)
印度教的三观基于永恒不灭的“梵我”,因此他十分笃信“前世父母”这种说法。在这一认知之上,印度教发展出了“非暴力”(Ahimsa)的道德概念,以免误伤自己的“前世父母”。这个概念在2500年前的吠陀时代就已经形成了,甚至早于佛陀的时代,Ahimsa的意思是“不伤害、不杀死”,后来“非暴力”还被延伸到了言论、思想领域——对另一个生物进行侮辱、腹诽都是不应该的。早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非暴力”就被定义为了最终极的美德、自制力、天赋、牺牲、力量,朋友、幸福、真理、教导。(Ahimsa is the highest virtue , Ahimsa is the highest self-control, Ahimsa is the greatest gift, Ahimsa is the best suffering, Ahimsa is thehighest sacrifice, Ahimsa is the finest strength, Ahimsa is the greatest friend, Ahimsa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Ahimsa is the highest truth, and Ahimsa is the greatest teaching.)“非暴力”思想经过了发展之后,在甘地的时期发展到极致,变成了一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意淫武器,其内在逻辑是——老子只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那么错的就是你就是你就是你!真理是站在老子这边的!人固有一死,老子才不怕被你弄死,你弄死我只会加深你的罪业,而我下辈子就能得到嘉奖!
咱们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非暴力”的中心思想则是个“忍”——只要啥事儿都能忍下来,就能成圣人。只要理解了这一点,便能理解甘地的各种奇葩行为和言论,苦修禁欲说白了不就是个“忍”字诀嘛!同时也就能够理解为啥印度人民生活在如此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下还能安之若素——忍过了这辈子,咱们下辈子又是一条好汉!
印度人民的素食跟“非暴力”是建立在同一个认知基础上的——世间众生(Sarvabhuta)都是自己无限轮回里某一世的爹妈,你要吃了他们,下辈子你也会被吃。佛教由于受此邪见的影响,也常常能听到类似的言论。我丈母娘住我们家里的时候看我们打蚊子,电蚊拍噼里啪啦的声音虽然是打在蚊子身上,却是痛在她的心里,在边上一个劲儿念经给蚊子超度,还诅咒她亲闺女下辈子变蚊子遭同样的报应。最搞笑的是,有一次我在客厅里捏爆包装快递的气泡塑料膜,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丈母娘在隔壁房间听见还以为我在打蚊子,心惊肉跳地一直在念经。
我太太同为藏传佛教徒,她虽然打蚊子,却见不得活杀动物。有一次我带我太太在上海跟朋友聚会吃潮汕火锅,有一道菜是生烫竹签活虾,虾脚都还在动,结果她被惊吓到,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活虾!回家在地铁上哭了一路,搞得我在边上很囧。电影里面如果有血腥的镜头,她也会不敢看。
除开“非暴力”因素之外,在印度教的洁净观里,肉食是十分肮脏的事物。古时候人们缺乏食品卫生的知识,烹饪方法也非常有限。像印度这种地方,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吃坏肚子食物中毒,出于食品安全的缘故,印度饮食文化里非常忌讳生食,这就是为啥印度菜都喜欢煮成稀烂糊糊。肉食在热带容易腐败变质,吃坏了几次肚子之后,古代印度人民便得出了“肉食是肮脏的”这一结论。
有这样的三观为背景,印度人是真心觉得素食者既高尚又纯洁,是“非暴力”的实践者。碰到一些宗教节日,地方政府往往会在那天禁止屠宰卖肉,屠宰这种事不但“不洁”,还有伤天和。一些原本吃肉的低种姓印度教徒,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会主动成为素食者。作为外国人假如在印度告诉别人你是素食者,对方会立马对你肃然起敬,就好像你在中国碰到一个中文说得很溜的老外一样,一下子能拉近距离感。
在印度,完全没有忌口什么都吃的人我虽然碰到过,但简直比大熊猫还稀少,印度社会普遍会这样的人持负面看法,可能就像我们觉得一个人“毫无节操”,于是这些人就会在印度教社会里隐藏自己的食性。常见的情况是有些年轻一代的印度人在家中完全素食,一有机会跑到国外就胡天胡帝百无禁忌。我家楼下的一个工程师就是,他爸妈在的时候是个很乖的妈宝男,跟着爸妈一起素食,跟我私下聊天的时候才向我坦白他在外面读书的时候猪肉牛肉之类啥都吃过,在我家里也什么都吃。当然,猪肉牛肉在印度大多数地方并不容易搞到,不是你想吃就有的吃。
跟印度人交往了解对方的忌口是很重要的,免得不小心冒犯对方。中国人在许多国家人眼里的刻板印象就是什么东西都吃的怪物,印度人经常会问我是不是吃狗肉,我说我不吃狗肉,但我吃蛙肉、蛇肉,他们就会无比好奇蛙肉和蛇肉要怎么吃,是什么味道。而当我告诉他们,中国人远远没有像韩国人、越南人那么嗜食狗肉,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拉达克人对大牲口的肉没有忌讳,但就像很多藏人一样不吃鱼虾,出于慈悲心他们觉得吃鱼虾杀生太多,一个虾子就是一条生命,一口就没了。我丈母娘住在我家里时,无法直视我们吃螃蟹和虾子,躲在隔壁房间给虾蟹念经超度;我丈人好几次把螃蟹说成Scorpion(蝎子),在他们眼里虾蟹与蝎子并无差别。
总之在印度素食是大主流,无肉不欢的人当不了印度教徒。有这种“非暴力”的素食文化为背景,大多数印度人都不会主动伤害动物,整个国家就像个大动物园似的,牛羊猪狗猴子松鼠孔雀鹦鹉在人类社区宾至如归——不过与其说是动物搬进了城市,倒不如说是人类住进了丛林。你在印度城市里能见着各种动物,孟买作为印度最大的城市,郊区甚至有花豹出没。而大家之所以觉得印度脏,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满大街的动物粪便。
孔雀直接飞到家门口
生活在印度的动物一方面享有极大的自由,爱咋咋地,活得无拘无束,基本没人会捕杀城市里的流浪动物;但另一方面,由于“非暴力”的冷漠,也没人会去关心动物的福利。虽然印度人习惯把剩菜剩饭倒在街边喂动物,但这些高盐分的食物很难说得上健康,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我大概是我们这个社区最经常用肉骨头喂流浪狗的人,不经意成了社区狗王,家门口地盘上的三四条狗都认我,走在巷子里屁股后面常常会跟着一串摇着尾巴的狗。但不得不说印度的牛羊猪狗的生存环境十分糟糕,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寄生虫病、皮肤病非常普遍,不少猫狗都皮包骨头营养不良,甚至长着烂疮。救助流浪动物这种事情在印度基本不存在,任其自生自灭。
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的白牛
毕竟这个国家连人的日子都还没过好,又怎么顾得上满大街的动物呢?许多印度女人的地位,甚至还不如村里的一头牛。
- 下一页
有幸拜读码字叔的文章,真的大开眼界!码字叔对印度的观察,有的地方比九边pro还要细致深入。这大概因为是印度女婿,码字叔更需要全身心融入印度社会去体会,这方面九边也只是一个距离更近的旁观者。
码字叔不要懈怠,请继续带着大家去探索未知的印度,邂逅远方的三哥。期待能继续跟随码字叔的文字,踏上奇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