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下)No!山河

 一、前言

 西方大航海前的历史,一直给人以超脱时代生产力的迷思。未定论的东西, 或许不好否认,但学术的态度,还是当面锣对面鼓的拿实证说话。

  近年关于西方伪史与否的讨论越发频繁热闹,笔者在坚持西方“叙史”要明确断代的思维下,开始着手查阅文献资料,尤其一手的文献典籍。

 有心之余,笔者关注到了《伪绝书》的内容节录,于是按图索骥、几番审读,实在感觉学术的路子很好,也很增长知识。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老周的《伪绝书》系列,因其资料翔实,说服力力充分,故特转载以与诸君博雅。

二、​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下)No!山河

1、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再来看“大河流域的四大文明”这几个农业文明。从西方文明史的叙事中可以看出,除东亚中国的黄土高原,其他三个都严重依赖于所谓“河口三角洲”,但是结合[清单(一)二#23-30],大致可梳理几个逻辑问题:

1)热带沙漠气候、洪泛区

500

这些地方大多是热带沙漠气候,从基本条件来说就不适合农业,且经常洪水泛滥,那么你首先面对的是治理洪水的问题,而不是怎么灌溉的问题,所以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但是西方却只有“诺亚方舟”,遇到发大水就跑路了,哪里像农耕定居民族的样子?而且沙漠地区缺乏植被覆盖,一旦发洪水,那水土流失问题就很严重了。

事实上以中国为例,洪泛区都是发展比较晚的,比如长江流域真正开始正式规模化的开垦那都是到了吴越争霸时期对太湖平原的开发了,而其北面的淮河流域当时却仍然还是称之为“淮夷”。中国文明发端于西北黄土高原、黄帝陵在陕西,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想在洪泛区直接启动大规模灌溉农业?先想想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是什么情景吧?

500

而且热带沙漠气候还有个问题,一是干旱地区灌溉土壤盐碱化问题[参61-65],二就是植物种类贮备不足:人类在狩猎采集阶段开始认识农业种植技术,那必定是见识过大量的植物种类,发现了一些有产量优势的种子,再进行培育甚至杂交而成,所以中国有“神农尝百草”,有“五谷”“百谷”之说,这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参50-51]。没听说西方有类似这样的记载记述,只有天神的施舍,在突然之间凭空就掌握了小麦等各种种植技术,仿佛是中了彩票一般——果然是有天神么?呵呵

就算是说后来改成了下面要讨论的“山地发端再带着种子去大河平原”的说辞,但是作物栽培育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新的品种、新的作物,你又千里迢迢跑上游山里去找?而且要注意哦,人工培育的农作物大多都会面临“品种退化”问题[参58-60],那么如何补充和平衡这些作物的基因库?如果没见识过大量的植物种类,这样的经验积累又从何而来?尤其是利用一些天然野生的变异体选育优良品种,比如高产、抗病、抗旱基因等,这就是到了今天也是在运用的手段,比如杂交水稻的培育[参52-56],那么在当时其野生的丰富的基因库又从何而来?

限于篇幅,这块今天就不展开了,以后有空再专门仔细去分析。今天着重讲下下面的“地理”问题,看看前面斯教授《全球通史》中所谓“从大山一步跨到大河”的“第二次伟大冒险”[参1]究竟成立不成立(在(上)篇中,请自行回看翻阅,谢谢)

2)山区农业

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大河平原直接发起农业的构思是站不住脚了。现在口径是:先在上游山区完成了农业革命,然后带着种子和农业技术来到下游平原,然后就发现捡到宝了产量瞬间提高了近百倍(注:[参76],下同)blahblahblah......[参1]

但是这个叙述是不是真的可靠呢?

500

(注:地形图,绿色不是植被)

我就不说这苏美尔人起源你们一会儿说是两河上游一会儿说是伊朗高原这事了(后来补的嘛,那能有准?),就按您斯教授的两河上游为准。

其实(上)篇中分析的土耳其的农业已经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而中东另外两个农业大国,伊朗和叙利亚[参13],其实也是在多山的地区,反倒是地处两河平原的伊拉克,人口不如伊朗和土耳其,粮食却不能自给[参14],虽然不可否认有战争和制裁的因素,但像伊朗也并没有把农业的潜力都完全挖掘出来呀,人家土地还经常要进行轮耕休耕的,何况伊朗也不是没被制裁:

伊朗农耕资源丰富,全国可耕地面积超过5200万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30%以上,已耕面积1800万公顷,其中可灌溉耕地830万公顷,旱田940万公顷。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3%,农民人均耕地5.1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其综合收割机与拖拉机保有量分别为1.3万台和36万台。伊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已实现90%自给自足。农业主产区集中在里海和波斯湾沿岸平原地带。[参13]

伊朗现有可耕地5600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34.2%,有待开发的可耕地约3800万hm2,占可耕地面积的67.9%,已耕地仅占32.1%,可见伊朗耕地的垦殖率很低。伊朗每年实际种植的土地面积不大,其农业生产只能依靠仅占全国面积约11%的1800万hm2 (一年生和多年生作物占用土地、休耕地)的已耕地, 而其中每年只有不到1/3 用于耕作, 其余处于休耕状态,休耕率高,复种指数低,农用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伊朗是一个高原和山地相间的国家,地形崎岖,平原和低地很少,耕地只能分布在降水或灌溉条件较好的沿海平原、山间盆地、谷地和绿洲。里海沿岸平原和西南部的胡齐斯坦平原土地肥沃,是伊朗重要的农耕地带。伊朗东南部的锡斯坦盆地拥有伊朗高原范围内最大的一片淡水,也是重要的农业区。高原内部其他具有重要农业意义的盆地还有北部霍腊散的马什哈德盆地和内沙布尔平原,中央荒漠盆地区的贾兹木里安盆地等。中央荒漠区最大的绿洲位于塔赫河河谷上部的巴姆城周围,其他类似绿洲还有扎黑丹、基希特、沙赫达德、拉瓦尔和达尔班德。

...(数据罗列略)... 上述省份拥有耕地共占全国耕地的75.1%。可见,尽管伊朗耕地在地域分布上比较零散,但在各省之间又相对集中。

[参28-31]

苫国(shān,应为叙利亚音译)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谷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参25]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参38]

看到没,这里安息“最为大国”,一副车水马龙的景象,俨然天下之中心,至少也是区域之中心吧。所以山区农业很差么?

500

500

500

这图其实更加一目了然

作为参考比较,中国目前官方的数据应该是耕地面积18.51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折合成公制单位是12.34万km²,占国土面积12.85%,粮食自给率约85%。

从这些描述其实可见,山间地区发展农业的能力一点也不差。那么早期文明所需的规模化农业发展怎么就是直接一步就跨到大河平原了呢?为什么不是在山间(河谷)谷地、山间(河流冲积的)狭窄的盆地平原先规模化的发展起来呢?对比中国就是如关中平原、汾河平原、成都平原这种地区,或者高原山地与平原地区交界区域地势渐趋平缓的地带,比如洛阳(伊洛平原),登封王城岗遗址(紧邻嵩山)、偃师二里头也距洛阳不远,所以《史记》称洛阳曾为夏都,这不是没有依据的[参32]。

王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後去。

昔伊、洛竭而夏亡。

[参32]

500

注意黄河故道和海岸线变迁

500

500

500

这些地方又不是不能修水利灌溉,都江堰、郑国渠,这不都是么?关于水利:

《管子·度地》有关上述论述的原文节录于下:“……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故善为国者, 必先除其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 五害之属,水最为大。……水有大小, 又有远近……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 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及高乎? …… 曰,可。......”

《度地》这段文字在布局结构上层次分明,一气呵成。首先指出择定居之地要因水~地关系制宜;明确水、旱是国家五害之首;水利害来自五水,对五水之利可因势利用,对五水之害可因害设防。进而阐述使低水及高的远引近浇之法,指出人为杜曲之害之所在和筑堤防决之术。总的涉及到河、 渠两方面。

治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择地而居上已从人~地~水关系上总结出一些经验,《管子》一书对此有所论述,剖析一下,对吃透《度地》全文的涵义是会有助的。在这个问题上,《管子·乘马》的提法是:“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说的是,安居乐业之地要选在不太高亢、不太低下之地,以保水旱无虑。

《管子·八观》指出:“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上,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下,则去山泽可矣。”也就是以万家之众配备农业用地方五十里为准则,超过万家的就要有山有泽可供渔猎以补土地生产之不足,不足万家的就无向山泽找补充的必要。《度地》一开篇就指出优良的生活区,必须土地肥美,依山,左右两侧有常年有水的经水和湖泽,区内便于修建渠网,可向大川出流。在黄淮海平原和汾、渭河谷平原中,可供优选的这类形胜之地主要是山麓洪积冲积扇中下部下至扇前交接洼地之间的大片土地,当时的名城大邑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中水利地形条件俱优之处。

在人口不断繁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上述形胜之地开发无余,不得不向可垦未垦之地要地:上向扇上高地要地,下向河川泛区低地要地。前者必须与河川作战胜旱害的斗争而引渠灌溉以出,后者必须与河川作克服水害的斗争而防洪堤防以兴,前者以水争地,后者与水争地

纵观全局,相对来说,可开高亢旱地毕竟有限,可辟洼涝低地则潜力很大,在当时条件下两害相衡,水害甚于旱害。位于黄河泛区中的诸侯国舍泛区平原外也另无可辟之地,向低洼地要地势当时的主攻方向。

由此可见,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懂得欲问水利,先查地利,欲尽地利, 必讲水利。

[参32]

看到没,低洼洪泛区的地是属于比较差比较次的地了,实在没有好的了才不得不去开发的——尤其是干旱区的灌溉还会导致严重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参61-65]。所谓“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过是直接照搬后世近代现代以来的灌溉农业经验,以近现代的水利设施水准、农业机械水准(如抽水汲水手段)、人口规模等,直接往古代历史上套,完全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节奏和规律。比如,埃及所谓灌溉农业,其实也不过是最近不到200年的事情[参34]。

1840年修建三角洲拦河坝标志着长期灌溉的开始,同时应用大量的尼罗河淤泥和粘土作为农业的营养物。这种应用一直持续至1902年修建阿斯旺低坝和沿尼罗河系列拦河坝的修建(图1),直至1964年阿斯旺大坝拦截了全部泥沙为止。[参34]

所以说啊,“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走路还没学好,您就直接告诉我已经三千米冠军了?

500

再者,您说的那些个三姑(古)四姑(古)灌溉农业如何如何牛逼,当时可有这样的水利专著或论述?也是“泥板”写的么?工程遗迹安在?都江堰、郑国渠可谓一直活到现在,还在继续造福于民。而古代战争也常决堤引河淹城为战法,您中东两河经常你来我往杀得昏天黑地,可有这样的战例一二?

那么,您斯教授说大河平原如何如何宝贝、如何如何有利于灌溉、如何如何比山区强百倍的说法,是不是又是拍脑袋下的结论呢?

500

500

以降水量比较,

伊朗适宜耕作的区域约相当于中国北方,

耕地占比11.07%[参68](可耕34.2%),

中国耕地占比12.85%,目前条件已几无潜力,

趋势是年年递减

500

唯一跟美索不达沾点边的,

就只有西南角这个胡齐斯坦平原了

(波斯湾北端),

但这显然也属于从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区域,

类似洛阳、成都,

何况其开发时间未知,且要考虑河流冲积因素

对了,最近伊朗就有报导洪水,还就是这个胡齐斯坦省。另外去年10-11月也有报导也门、约旦和科威特洪水来着,相关报导各位可以自己去搜咯。

尤其还要再从军事上考虑,山间盆地平原才能提供更大的安全度,“居易毋固”嘛,“山河表里潼关路”知道吗?洛阳八关,可以去查查,函谷、虎牢、伊阙、孟津这都是有典故的。至于关中平原,崤函之固,贾谊《过秦论》再去读一读?成都平原,剑门、白马了解下?蜀道难了解下?

你安全都没保障,有心思去点其他文明技能?

所以即使到了宋朝,赵匡胤也一直惦记着迁都洛阳乃至长安,只是最后因为政治角逐的缘故作罢,而北宋为此支付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参35-37]

晋王又从容言曰:“迁都未便。”上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王叩头切谏。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 汉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险。”上不答。王出,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参35]

请问宋朝都是啥时候了?宋朝的生产力又是个什么水平?宋人都要焦虑的问题,您古埃及苏美尔一点不上心?心可真大呀。

500

所谓苏美尔的乌尔(Ur)城

这看起来确实高大上,可惜只是个假想图,就这么突兀的杵那儿,正所谓“四战之地”, 无险可守、无山可凭,敌袭连个预警的缓冲时间都没有,等兵临城下了您这麦子还没收进城吧?您真以为长城仅仅只是挡人用的呢?知道城垛上为什么要建那么多烽火台么?知道什么叫烽火什么叫狼烟么?关隘的作用也是延敌疲敌、拖延时间以争取信息传递的余量,以争取战争准备、动员和调动援军(比如勤王部队)的时间,毕竟古代可不像现在打仗之前还先给你来个断交宣战,尤其是面对抢劫的野蛮部落、游牧民族的时候,人家骑着大马就直接冲过来了,你退敌进、你进敌退、你驻敌扰、你疲敌打,谁要跟你堂堂对阵?

这种假想图显然就是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冷兵器战争实战的歪歪,以欧洲城堡各自为战和那些夹挺着根大长棍子对冲的骑士的作战水平,确实也只能想到这样子了。

而您这建造成本又有多少算过没?你们可都是要用石头用砖建城的哦,沙漠气候,又拿什么来烧砖呢?烧石油么?

500

500

所谓乌尔遗迹,

几千年的砖头比隔壁工地上的都规整,

除了顶被掀了外跟假想图一毛一样保存完好,

请自行比较新疆楼兰、尼雅、石头城,宁夏统万城等

这样的歪歪城邦可不是一座哦,埃利都(Eridu)、基什(Kish)、拉格什(Lagash)、乌鲁克(Uruk)、尼普尔(Nippur)和乌玛(Umma),这都算大的,小的还一大堆。

500

500

500

但是这样一座城堡多大呢?据说最大的乌鲁克鼎盛时期也才1100英亩(445万m²即4.45km²),2.5-5万人[参1,69-71],那更早的时候...不敢想——这不就是大号的中世纪城堡么?您先算算您数人头的成本够不够覆盖搬的那些砖头?而且我很怀疑你这人口数是怎么得出来的?

就这么屁大点地方,山间河谷平原那么大的空间都不够你臭屁的?山间不够还有高平原过渡的山麓缓坡啊?怎么就不够你发展了呢?就今天德黑兰的人口不比巴格达多?去翻翻上面伊朗人口分布图标的 Largest Cities 都在哪儿?《史记》里面“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的记录[参38]又选择性忽视么?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放着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不先开发先占坑[参72-74]

(说得我都想去旅游了...500),

你说你偏要跑沙漠里头挖沟搬砖?

自己就一身破青铜,配什么王者披风?还一配配一堆?非得玩高射炮打鸟、机关枪打蚊子?刚开始创业就那么三五条枪的时候,你非得跑大园区整栋楼都租下来再豪华装修?你看看中国同时期这种规模的古城遗址这么装的么?石峁(425万m²)、良渚(290万m²),这都在山区,在山与河之间,也没你们那么高大上。其他小的就更不用说了,基本都在山麓地带,后面会说。

500

500

石峁遗址

在大平原地区如果有大城还勉强应付,如北宋开封,如果是小城堡群,那就等着别人串串烧吧,其效果可以参考宋辽澶渊之战、明清战争的辽西关宁锦防线。

500

即便是大城,成本也是相当高的,北宋已经属于吃二道亏了,前边战国赵魏都吃过了。魏国是战国七雄的第一雄,经过魏文、武侯和吴起、李悝的变法,是最先称霸的,而其赖以称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发家的都城“安邑”,在今山西运城盆地,后来魏惠王贪图“安逸”又好大喜功,把都城迁到大梁(即开封),然后就两次被孙膑围城打援,“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从此基本上就算是退出了争霸的棋局。[参48]

同样,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为名实施改革之后,赵国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其赖以跟强大秦军对抗的军事力量,比如骑兵、比如名将李牧,就来自代地,大体在霍山以北的山西北部,而赵国都城本在晋阳(即太原),后迁至河北邯郸,由于派系利益争斗而致两地矛盾不断,造成很大拖累。[参48]“天时地利”中地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500

而且那些小城堡还都是各自为战的城邦,内部还互掐,这就是坐等别人各个捏破的鸡蛋了。华夏虽起于山坳,亦心怀天下九州,您这传说中占着一马平川,眼界心胸却比井口还小,几个泥沙坑里的小城堡还争得你死我活的倒也罢了,弄了几千年却还是缩在那屁股大点的地方,直到最后被人给一锅端了渣都不剩(反正都是编的,随便扯呗)。

两河苏美尔好歹还有几个城,那古埃及心就更大了,金字塔修那么高,却连一座城墙都不筑,这是上赶着告诉别人“我家很有钱快来抢我吧”?

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中记载的大宛、罽(jì)宾、大夏、乌弋山离、安息(即今伊朗地区,安息之后称波斯) 这些农业国都是在山区高原[参38-40],人家也活得好好的,也都是大国,这跟发展逻辑、跟中国文明发端的情况、跟中国历史文献上对水利的描述都是一致的。

500

500

白沙瓦离伊斯兰堡也不远

按这些资料来看,你们西方人不应该吹埃及、吹伊拉克的苏美尔巴比伦这些,而应该去吹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的古文明,那样至少还靠谱点。既然埃及、苏美尔都有五千年六千年了,那这些地方怎么着也可以整出个八千年一万年来吧?至于逻辑通不通,你们扪心自问。

从文明发端的角度来说,青藏高原下一个台阶的几个高原地带可能才是文明起源的主场,即黄土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也符合中国史书对自己和对西域的记载。当然这句话有一点猜想的成分,但这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方向。

3)多点渐进 vs 单点爆发

实际上,中国文明发端前的孕育、酝酿阶段,是一个多点渐进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点爆发”。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谓星罗棋布,其范围之广之深、文化形态之丰富多样化和交流之频繁密切,又岂是两河、尼罗河三角洲那点狭窄的纵深可比的?[参41]

500

500

500

仔细看看这几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图,发现没?跟前面的地形图仔细比较,是不是就是前面分析的农田水利、《管子·度地》所说的,“高毋近旱,低毋近水,不高不低”的区域?是不是就是山间河谷盆地平原或者高原与平原交界的区域?比如上面那段从石家庄往南到郑州的一条线,这不就是太行山山麓么?东边山东那块不就是泰山周围一圈么?甚至南京(金陵),那不也依托着山势么?

而这些地区是不是后世文明启动之后的核心地区?西安、洛阳,很清楚吧?是保持了高度的逻辑一致性的吧?是可以高度的互相印证的吧?

我虽然不是考古专家,也还不是完全清楚所有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名字及其关系,但专家们已经把基础的数据整理出来了,难道综合数据来看问题不会吗?难道我熟练的使用一个电脑软件之前还必须先搞懂所有的编程代码吗?

而且各位注意这些地区其实大多都是依托于支流,或上游地区,而不是大河主干流,就算是郑州、开封、邯郸、安阳等,那也是偏中上游前出高平原交界不远,也算是远靠着嵩山、太行(突然发现“靠山”还有这层意思)。从上游往下游引水显然也要比一步到下游往上游抬水容易得多吧?本来嘛,你小川小河都没驯服,一上来就想骑大龙?

同时这些名城大邑的分布大多沿着河流或山脉的走向,这布局也是有讲究的,好比围棋的金角银边草肚皮,抻开地图看看,哪里是角?哪里是边?这落子的气度很大啊有没有?虽经千年沧桑,当年的城墙早已湮没,但城市还是顽强的立在那里,鲜活着生长着不是么?哪像两河那一坨,布局乱七八糟,不知所谓,连个重要的关隘都没有。第一不会挑好地方,第二布局一团酱糊,连选个址这么基本的事情都干不好,说明对环境无论自然环境还是周围邻居都没概念,就这还伟大文明?真怀疑你们有些“专家”编故事的时候究竟有没有看过地形图?

所以说文明的发端,山间河谷平原或高平原交界的山麓缓坡、河流中上游地段的配置已经完全足够了,也更合适,根本就不需要依赖于大河平原,更不需要依赖于那弹丸之地的三角洲——所以严格来说,中国文明不应该叫大河文明,应该叫“山河文明”

反观西方叙事中的古埃及、美索不,还有所谓的古印度(与后来的身毒天竺无关),是不是突然就这么凭空出现然后一步跨入文明阶段了呢?单以农业论,是不是突然一步就(从山区)跨到大河平原、跨到三角洲了呢(山区论还是后来补的)?是不是突然就开启了大规模灌溉的时代呢?是不是突然就全面进入了规模化的农业时代了呢?......

说到这个“规模化农业”的事情,其实从农业形态上来说,很长时间都是兼营畜牧、渔猎和采集的,半耕半牧的。渔、猎、畜、牧,与耕作长期并存,作为重要的食物蛋白质的补充来源,这种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春秋战国,我们看到从甲骨文到春秋战国大量的文献和诗歌中都有关于渔猎、畜牧的记载和法律条文,比如《周礼》中就有多篇涉及到诸如“牧人、牧师、牛人、羊人、圉人、兽医、巫马”等职务,而甚至到汉唐时期,都保持着田猎的传统。[参42-43,57] 还有饮食结构等旁证。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也多少可以认为其半牧的性质。

这也就说明,农业技术及其产量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农业产量还不足以支撑全部人口,加上早期地广人稀,也有足够的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来支撑狩猎、畜牧活动——但这是对东亚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高原大陆气候而言。

但现在你古埃及、美索不可都是在热带沙漠气候哦,森林资源在哪里?草场资源又在哪里?热带沙漠里面猎什么?猎热空气吗?

现在再回头去看《全球通史》里“第二次伟大冒险”的说法,其中提到产量近百倍(86倍),看起来好像很腻害的样子哦——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先有一个完善的水利灌溉工程。否则水要么白白流掉,要么被沙漠蒸发,而且你当心辛辛苦苦搞半年,一把大水就给你归零了,你是饿肚子呢还是饿肚子呢还是饿肚子呢?当然可能直接就挂了,也就不存在饿肚子的问题了。

按你们西方的标准,文明之前,工具革命尚未进行,不要说铁质工具,青铜器都没有,只能用木石作业,那这个大工程需要多少人手?这些人可基本都是要脱产的,你原有的生产力水平能支撑这么大人口规模吗?如果已经能支撑足够规模,那直接就在那里起文明了,就像中国的历史叙事一样,这才合理,何必还要等到大河三角洲?如果不能,那您这又是弄个三刀两片就开干的架势?还是您要立马带一大票人去“冒险”,那空档期口粮咋办?全靠椰枣支撑么?能支撑多少人?撑多久?这个风险您承担得起么?

你小河小川都没整明白,一上来就干大河,你经验从哪里来?经验、工具、人员,一样准备都没有,你凭什么?

我就不说大禹治水十三年发动了多少人了,自己去翻翻中国历朝历代水利工程的文献吧,水利是专门有官员来管理的,还是重要的职位,做得好的仕途是大大加分项。您真以为治河、水利是喊几句“灌溉工程”就完事了的轻松活计?

说白了,你缺了山与河的中间形态,一步从大山就跨到了大河,还不晓得多嫌弃大山的样子,实在不能更假了。请看:

500

从这张图来看,别说古代,就现在,

两河平原也没多少耕地啊?

也还是上游山河、高平原交界的区域,

才是农耕重点区域啊[参44]

这真的是直接打脸了

500

注意山、河流和耕地的关系、走向[参49]

500

400mm等降水量线的知识再复习下?

也别再扯什么战争因素之类的陈词滥调了,那上游摩苏尔不也在打仗么?而且现在不是说南部已经被山姆大叔解放、扶植了民选政府、送来了民主自由、人民过上好日子了么?

奥斯曼说,50年前,他们家的种植面积是现在的10多倍,种的主要是大米、西瓜、西红柿和黄瓜。他声称,如今大部分土地都被当地官员征用,为工厂让路,而且没有赔偿金,剩下的地连生产动物饲料都不够适合。奥斯曼说:“老实说,我现在只是尽量给自己找点活儿干。2017年我租了三块地,租金是500万伊拉克第纳尔(约合2.67万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我只赚了100万回来。”

500

农业衰落

在伊拉克的库尔德斯坦地区(Kurdistan),像奥斯曼这样的故事非常普遍。那里的农民面临着一系列令人头痛的问题,例如干旱、水源污染、城市无休无止地扩张和廉价进口商品涌入等。库尔德地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曾被誉为伊拉克的粮仓。在1980年,该地区供应了伊拉克全国大约一半的小麦、大麦和各种蔬菜。如今,在地区首府埃尔比勒(Erbil)的主要批发市场,到处都是来自土耳其和伊朗的卡车,以及产地远至中国的农产品。一名正在卸下西红柿的库尔德农民说:“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

2017年9月的公投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警告说,如果土耳其政府关闭边界,伊拉克库尔德人将“无法找到食物”。鉴于该地区在小麦等重要作物上仍能自给自足,埃尔多安的说法有点夸张。不过,边境封锁基本上肯定会导致该地区粮食价格飙升和供应短缺。

在苏莱曼尼亚市的受污染田地中,萝卜是可被种植的少数作物之一。

除了进口之外,伊拉克库尔德的农民还必须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和落后的灌溉方式造成的土壤盐碱化加剧。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去十年来,该地区杜胡克省(Dohuk)的农田肥沃程度在持续下降。报告合著者莉娜·埃克伦德(Lina Eklund)说:“土地的肥沃程度正越来越低,这在整个中东地区都是一个问题。”

政府懈怠

2003年,美国为首的外部入侵推翻了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此后库尔德人本有机会将他们在联邦预算中的份额用于重建,好好修整被十多年的国际制裁和内部封锁蹂躏的经济。但是,当地政治家将这笔资金用在了扩大他们的支持网络上,把政府工作岗位和施工合同交给了支持者。随后产生的建筑热潮吞没了该地区城市周围的一亩又一亩良地。隆德大学的研究表明,杜胡克曾经用于谷物种植的土地中,约有四分之一已转为其他用途,或被休耕。

由于油价的暴跌,以及该地区和伊拉克中央政府之间越来越激烈的争端,政府对种子、杀虫剂、动物疫苗的补贴和其他农业补助几乎均已消失。在萨达姆倒台之后,库尔德地区本应得到联邦预算的17%,但在库尔德人不顾中央政府的意愿,开始自行发展石油工业之后,预算分配协议就基本作废了。2014年,在“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势力推进到伊拉克北部,将政府军从该地区驱逐后,来自中央的预算拨款完全停止。随后,库尔德军队利用权力真空期夺取了基尔库克。

[参45]

目前整个叙利亚,最富庶的地区就是幼发拉底河东岸的库尔德控制区了,这里有叙利亚95%的产油区,每年可以生产超过100万桶原油,同时还获得了美国、欧盟和阿拉伯世界的巨额援助,相对来说,对民众的税收负担要小的多,同时,幼发拉底河带来的充沛水量,也为这里的农业提供了足够的灌溉水源,这里有叙利亚超过83%的产粮区,今年幼发拉底河东岸的小麦和棉花获得大丰收,加之库尔德武装建立的叙利亚联邦政府提高收购价,农民们今年收入挺不错。[参46]

伊拉克的库尔德人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有约500万人。从伊拉克20年代成立以来,库尔德人就在为自治而斗争着。库尔德人大多聚居在伊北部地区包括杜胡克、苏莱曼尼亚和埃尔比勒省以及基尔库克、摩苏尔和迪亚拉省地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险要,石油产量占伊全国一半以上,而且农、牧产品丰富,有“谷仓”之称。库尔德人主要以农牧业为生,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已有部分库尔德人成为石油工人。[参47]

库区山脉间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它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和画一般的自然环境。大扎卜河和小扎卜河自东向西流经库区,而底格里斯河从土耳其流入伊拉克也是从库区进入的。该地区最大的湖泊是杜坎湖,同时也有杜胡克湖等稍小些的湖泊。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山脉环境,让库区各地的温度差异很大,也给库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让库区在发展农业和旅游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另外,库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

在伊库地区的西部和南部,并不像东部那样都是山区,而是丘陵和平原。该地区比伊拉克其他地区要有更高的绿色覆盖率。[参66]

Climate Much of the region is typified by a continental climate – hot in the summer, cold in the winter. Despite this, much of the region is fertile and has historically exported grain and livestock. Precipitation varies between 200 and 400 mm a year in the plains, and between 700 and 3,000 mm a year on the high plateau between mountain chains.[74] The mountainous zone along the borders with Iran and Turkey experiences dry summers, rainy and sometimes snowy winters, and damp springs, while to the south the climate progressively transitions toward semi-arid and desert zones.

......

Iraqi Kurdistan's food security allowed for substantially more of the funds to be spent on development projects than in the rest of Iraq.

[参67]

500

500

伊拉克的粮食,原来还是要靠上游山地与平原交界区域的库尔德地区啊?大河平原原来根本指望不上哦?这才是真相!

你说苏美尔人巴比伦人是不是有病?放着条件这么好的地方不先开发,非得吭哧吭哧跑下游洼地里面去挖砂子?你们西方“专家”还真是躺着说话不腰疼啊。

500

伊拉克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3.73%[参68],

你把上面库区去掉看还剩多少?

而且注意这已经是库尔德地区被破坏后的结果了,而且土耳其还在上游修水库抢水,以前正常情况下的差距又会是多大呢?恐怕只多不少吧?由此也可见库尔德人闹独立,对周边四国来说,确实是天大的事情了。

近年来, 伊拉克已在北部山区、南部平原和西部沙漠地区完成一批水利工程,改良土地50多万公顷。其中,1984年完成的萨达姆灌溉工程即可灌溉塔米姆、萨拉赫丁、迪亚拉三省约25万公顷的土地,兴建成的摩苏尔大水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之一,由此而形成的大水库约450平方公里,蓄水能力超过120亿立方米。[参15]

上面提到的那些地名,拿张伊拉克的行政区划图来看看在什么地方?跟地形图比较下看看是不是前面说的在山地与平原过渡的河流上游地区?

500

由此可见所谓“两河文明”究竟成色如何?显然一是还比较“年轻”所以下游大片并未开垦,二则说明两河整地之难,您现代人都没整明白的事情,您说六千年前的古人轻松搞定?

今天的伊拉克南部干旱的冲积平原是一个对当地居民来说很困难的地区。要在这里生存下来,这里的人必须有控制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能力,保证全年灌溉和饮用水的来源。[参75]

哎~,都是这种自相矛盾如同呓语般的东西,我们竟然还信了几十年没怀疑过!

多点、渐进,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概率问题。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逐步开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的方法和思想被普及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运用,才有可能发生人群的聚集效应,进而互相启发,一点一点积累,才有可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推动文明的诞生与前进。这就叫脚踏实地。

而不是每次都靠一些所谓天才般的灵光乍现,靠一些所谓冒险、奇迹,那是神话、是传奇,不是历史。你们自己翻翻西方的历史书,看看里面有多少天才多少神?

真正从无到有的创新哪有那么轻松?尤其在基础很低一穷二白两眼一抹黑的起点上。所谓进步神速有如神助者,要么是造假,要么有抄本可以山寨。

4)三角洲

三角洲还有一个问题,即冲积诞生的时间,即[清单(一)二#23-24]。限于篇幅,此处不述,后面会撰文专门分析“尼罗河三角洲”。

本篇主要从地理、水利和军事等角度讨论了文明起源的农业地形配置问题,并佐以大量考古数据和现实数据比较,发现大多数中国古代早期从新石器时代到汉唐的名城大邑、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西域的重要的农耕文明,均落足于大河中上游、大山环抱的狭窄的冲积盆地平原,而今天西亚的农业区,也基本在山区盆地或高平原过渡区,这与西方历史叙事的“大河平原三角洲”完全相背离,孰真孰假,已无需多问。

“星月沃地”确实存在,但却是在偏北的山区,跟两河平原没有一毛钱关系!伊朗也确实可以称得上历史悠久,但绝不是西方人的历史叙事所描写的样子!这就是西方伪史编造者狡猾的地方:并不全部伪造,而是先稍微扭曲偏转一点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放大再放大,此即所谓“历史的层累法”!

从大山出发,走向“山河文明”,再走向“大河文明”,最终走向“海洋文明”,也许未来是“太空文明”,这,应该才是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的正确叙事!

这基本可以掀掉所谓“大河流域的四大农业文明”中的“两河”了——这可才说了农业里面一小块问题哦,您这就要招架不住的样子,后面还有一大堆问题等着呢。

总之问题之多,个个要命啊。

下一篇开始拆“尼罗河”。

500

呵呵,四大变三大

洋人的手段就是这么暗搓搓的一点点蚕食呗

一口一口慢慢吞噬掉你的认知、意识和自信

同崔邠登鹳雀楼

[唐]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500


参考资料:

[28] 田鸿坡,杨兴礼,郭巧梅.简论伊朗耕地利用特征与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63-65.

[29] 喻发美,陈俊华,刘雪莉,孔莉.伊朗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世界农业,2016(09):194-199.

[30] 艾少伟,杨兴礼,张超阳,熊小庆,刘今朝.伊朗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5(04):42-44.

[31] 顾尧臣.伊朗有关粮食生产、贸易、加工、综合利用和消费情况[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6(08):45-47.

[32] 司马迁(西汉).史记·周本纪[O]

[33] 粟宗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读《中国水利史稿》上册论“先秦时期的水利理论与水利工程技术”[J].灌溉排水,1993(02):1-5.

[34] 曹文洪,陈东.阿斯旺大坝的泥沙效应及启示[J].泥沙研究,1998, (4):81-87.

[35] 李焘(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丙子,976)[O]

[36] 脱脱(元).宋史·列传第十七李怀忠[O]

[37] 李大旗.宋太祖迁都洛阳之议新探[J].史志学刊,2018(02):16-23.

[38] 司马迁(西汉).史记·大宛列传[O]

[39] 班固(东汉).汉书·西域列传[O]

[40] 范晔(南朝宋).后汉书·西域列传[O]

[41] 刘壮壮,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杨凌).文明肇始:黄河流域农业的率先发展与文明先行[J].中国农史,2015,34(05):12-23.

[42] 杨钊.先秦时期的畜牧业[J].农业考古,1997(03):267-271.

[43] 张晓磊.漫话春秋时期的狩猎[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6):80-82.

[44] 来自“地球知识局”相关科普文章,微信公号:diqiuzhishiju(地球知识局)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44984/answer/127007992

[45] 新闻报导(商业周刊/中文版):伊拉克“粮仓”堪忧,饥饿阻断库尔德地区的独立之梦

=> http://www.sohu.com/a/227945888_320672

[46] 新闻报导:库尔德控制区最富!大批难民从土耳其回国,却不愿重被阿萨德统治

=> http://news.ifeng.com/a/20181102/60140521_0.shtml

[47] 新闻报道:库尔德“民族独立之路”

=> https://www.sohu.com/a/194960661_100024567

[48] 刘勃.战国歧途.新星出版社,2015.8:P40-51,P116-125

[49] 地球知识局科普文章:伊朗地缘格局 | 世界上唯一成功的山地文明

=> https://mp.weixin.qq.com/s/bKyADY8yBIrZpGKB71pq8A

[50] 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83-88.

[51] 王永厚.话说古代选种技术[J].中国种业,2001(03):14-15.

[52] 袁隆平.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J].杂交水稻,1997(06):4-9.

[53] 袁隆平,唐传道.杂交水稻选育的回顾、现状与展望[J].中国稻米,1999(04):3-6.

[54] 邓启云,袁隆平,梁凤山,李继明,李新奇,王乐光,王斌.野生稻高产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J].杂交水稻,2004(01):9-13.

[55] 章琦,赵炳宇,赵开军,王春连,杨文才,林世成,阙更生,周永力,李道远,陈成斌,朱立煌.普通野生稻的抗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新基因Xa-23(t)的鉴定和分子标记定位[J].作物学报,2000(05):536-542.

[56] 倪中福,孙其信,刘志勇,黄铁城.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Ⅱ.普通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RAPD分子标记遗传差异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7(02):3-11.

[57] 丈传良.综述古代畜牧政策法规及机构[J].四川畜牧兽医,1987(03):41-43.

[58] 王亚梁,张玉屏,曾研华,武辉,向镜,陈惠哲,张义凯,朱德峰.水稻穗分化期高温对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5,36(06):724-731.

[59] 罗峰.论农作物品种的生命周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3):3-7.

[60] 张绍芬,王小星,赵亚利,刘天学,王群,李潮海.玉米种性退化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05):46-49.

[61] 罗毅.干旱区绿洲滴灌对土壤盐碱化的长期影响[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44(08):1679-1688.

[62] 张祎曼.浅析中国西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现状及修复对策[J].当代化工研究,2018(02):26-27.

[63] 马云瑞,苗济文,张益民.宁夏低矿化度回归水灌溉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1998(06):2-5.

[64] 郑金丰,陈永新.干旱地区发展节水农业与土壤盐碱化防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0(10):26-27.

[65] 朱兴昌.伊拉克水土保持及管理状况[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3(02):24-25.

[66] 百度百科,伊拉克库尔德斯坦

[67] wikipedia, Kurdistan

[68] 世界各国耕地面积列表(土地资源网).2005

=>http://www.tdzyw.com/subject/shijiegengdi

[69] Bonine M E. From Uruk to Casablanca: perspectives on the urban experience of the Middle East[J]. Journal of Urban History, 1977, 3(2): 141-180.

[70] Middle Eastern cities: a symposium on ancient, Islamic, and contemporary Middle Eastern urbanism[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71] Adams R M. The origin of cities[M]. na, 1960.

[72] @清风净尘 (北京).马蜂窝个人游记及其他 => http://www.mafengwo.cn/i/5367142.html

[73] pollux.liu@gmail.com. Deilaman,Masulleh,Iran, by NIKON CORPORATION -D80 尼康 -50 F1.4D. 2011.6.8 =>http://pp.163.com/pollux-liu/pp/5233135.html#

[74] 百度百科,德黑兰

[75] 百度百科,苏美尔人

[76] 百度百科,庄稼,“精耕细作”条

注:这里其实说的是种收比,以下引用似乎常为高考一试题:

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西欧古代和中世纪高得多。西欧粮食收获量和播种量之比,据古罗马时代克路美拉( Columella )《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亨利农书》(Walter of Henley's Husbandry)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为44~200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