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与抗体检测

一,新冠疫苗简介

目前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疫苗的主要技术路线如下:

1,灭活疫苗:

将新冠病毒表目前分别来自科兴生物(Sinovac)国药集团(Sinopharm)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三家机构。

2,重组蛋白疫苗

美国诺瓦瓦克斯公司(Novavax)俄罗斯的国家病毒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所(Vector)开发。

诺瓦瓦克斯公司采用的是NVX-CoV2373。

3,腺病毒载体疫苗

中国康希诺公司(CanSino)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英国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以及俄罗斯加马利亚研究所(Gamaleya)开发。

阿斯利康公司跟牛津大学合作,选择的是ChAdOx1 nCoV-19/AZD1222(复制不全的黑猩猩腺病毒载体)。

强生公司采用的是Ad26.COV2.S。采用腺病毒26作为载体。

中国康希诺公司采用的是Ad5。采用腺病毒5作为载体。

俄罗斯加马利亚研究所的疫苗Gam-COVID Vac/Sputnik V。它是以腺病毒26载体初始剂量肌肉注射,21天后以腺病毒5载体增强剂量肌肉注射。

4,核酸疫苗,或者叫RNA疫苗

分别由美国莫得纳(Moderna)公司德国BioNTech公司开发,后者的开发过程中美国辉瑞(Pfizer)也有深度参与,所以也经常被人们叫做辉瑞疫苗。

辉瑞公司采用的是BNT162b2。

Moderna公司采用的是mRNA-1273。 该疫苗还使用该公司的专利Matrix-M佐剂。

500

灭活疫苗是一个经典的疫苗开发方法。其方法就是在实验室和工厂里大规模培养病毒,然后使用物理方法或化学物质破坏病毒的活性,再添加一些能够增强免疫反应的化学物质(学名叫做佐剂),最终制成成品疫苗。

注射灭活疫苗后,在理论上我们不能确定产生的抗体针对的靶抗原是什么。不过实际临床工作里,发现注射灭活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抗体的靶抗原跟其他疫苗差别不大。

已知冠状病毒为RNA病毒,它的RNA基因组编码4种或5种结构蛋白,分别为

· 棘突(spike, S)蛋白、

· 膜(membrane, M)蛋白、

· 核衣壳(nucleocapsid, N)蛋白、

· 血凝素酯酶(hemagglutinin-esterase, HE)蛋白(只有HCoV-OC43和HCoV-HKU1有表达)

· 包膜(envelope, E)蛋白

最早发现的冠状病毒是HCoV-229E、HCoV-OC43;2003年发现了SARS-CoV;此后又很快发现了HCoV-NL63、HCoV-HKU1;2012年发现了MERS-CoV。

这次爆发流行的是 SARS-CoV-2 (也曾命名为2019-nCoV);

在抗击2003年SARS-CoV、MERS-CoV时,医学界就开始了针对性的疫苗开发[1~3]。当时的研究就支持选择冠状病毒的棘突蛋白(Spike或简称S蛋白)作为靶抗原。

我们人为制造出冠状病毒的S蛋白,并采用各种技术思路送入人体送入人体当中,用它训练和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对抗未来可能入侵的新冠病毒。

为什么选择S蛋白?

因为S蛋白与宿主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结合并诱导膜融合[4]。

与SARS-CoV-1、MERS-CoV疫苗研究的数据类似,我们同样观察到针对SARS-CoV-2棘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的抗体可以阻止病毒附着到宿主细胞,且能中和病毒。很自然,棘突蛋白、以及RBD成为COVID-19疫苗开发的主要抗原靶点[5]。

目前不同技术思路如下:

1,重组蛋白疫苗

就是人为把S蛋白的构象做改造,然后在工厂里生产出改造过的S蛋白,然后联合佐剂注射体内,从而诱导人体发生抗体。

Novavax疫苗的S蛋白有两个改造的地方,一个是使用了S-2P技术,插入了两个脯氨酸(K986P和V987P),另外一个在Furin酶切位点有三个突变(R682Q、R683Q和R685Q)。

这个小小的改变可以很好的稳定S蛋白构象,使得绝大部分的S蛋白都处于Prefusion的三聚体构象状态。S-2P技术也运用在多种新冠疫苗上,包括两种mRNA疫苗(辉瑞、Moderna)以及腺病毒载体疫苗(强生)上。

2,腺病毒载体

把腺病毒加以改造,把负责生产新冠病毒S蛋白的基因放进去,然后直接把活的腺病毒注射到人体。

这些病毒进入人体之后可以感染一部分人体细胞,指挥这些人体细胞生产S蛋白。这样干脆把在工厂里生产S蛋白的步骤也给省略了,直接把人体变成疫苗生产车间。

3,核酸疫苗,或者叫RNA疫苗

这条技术路线就是制造出大量的、编码刺突蛋白的RNA分子,用脂纳米颗粒包裹起来,直接注射到人体中。

这些脂纳米颗粒可以和人体细胞融合,把RNA分子释放进入人体细胞。从而指挥人体细胞生产S蛋白。也同样省略了工厂生产S蛋白。

这条技术路线相对而言是最新的,在新冠疫情之前,人类还没有将任何一款核酸疫苗推进到3期临床。

500

二,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演变

2021年1月20日,关于mRNA疫苗接种后的疗效判断研究发表在网络预印版(即bioRxiv)[6];该研究指出加强接种的8周后,接种者的血清均有高滴度的抗S、抗RBD的特异性IgG及IgM应答。

跟很多病毒感染不太一样,SARS-CoV-2病毒感染后的最初几周内很可能测不到血清抗体[7~9]。

美国感染病学会、Uptodate临床顾问建议对怀疑新冠感染的病人测IgG抗体或总抗体试验。而不是IgM抗体、IgA抗体、IgM/IgG分化试验。因为IgM测试不够准确[10]。

如果对接种过棘突蛋白的COVID-19疫苗的个体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先前的」感染,则应使用检测除S蛋白以外的抗原-抗体的检测。即,抗体检测的标靶抗原应该是新冠病毒的N蛋白、或者E蛋白等。而不是基于S蛋白抗原[10]。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血清学检测的预测价值,美国CDC建议考虑两步测定法。即在初次测试血清抗体阳性后,再选择另一个标靶抗原做抗体检测。从而提高血清学检测的可靠性[10]。

实际上,由于血清学检测尚未标准化,其可靠性还值得怀疑,美国FDA只是对血清抗体检测予以紧急授权认可,而不是完全认可[11]。

在对38项研究的系统回顾中,评估了COVID-19患者自症状出现以来的血清学检测敏感性[12]:

一周时:23%测到IgM,30%测到IgG

两周时:58%测到IgM,66%测到IgG

三周时,75%测到IgM;88%测到IgG。

其他研究表明,在16至20天内,IgG阳性率接近100%[13~15]。

在血清检测的方法学上,酶联免疫吸附、化学发光免疫的敏感性可能优于其他方法[16]。

在血清检测的特异性方面,IgG抗体、总抗体测定的特异性最好[10]。IgM抗体、IgA抗体、IgM/IgG分别试验的特异性低于99%。这导致测定IgM等易带来误诊[10]。(特异性=不误诊率)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针对新冠的IgM抗体测定,存在与其他冠状病毒、其他非冠状病毒病原体的交叉反应[17]。也就是说,当被测试者其实感染的是其他冠状病毒,甚至非冠状病毒,也可能带来所谓的新冠病毒IgM抗体阳性。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对下列病人再感染的可能性做评估[18]:

●初次感染后,无论症状或体征,新冠的病毒核酸测试(NAAT)重复阳性≥90天

●初次感染后45至89天,NAAT重复呈阳性,且症状与COVID-19一致(即无其他诊断可解释)

已经有SARS-CoV-2病毒的S蛋白有突变。其中一些突变(特别是69-70氨基酸的缺失)影响了SARS-CoV-2的NAAT检测编码棘突蛋白的S基因的能力。

大多数NAAT测试仍然可以检测SARS-CoV-2病毒RNA,即使它们不能检测到突变的S基因,因为它们被设计用于检测多个基因靶点[19].

综上所述,我总结如下:

1,新冠疫苗主要是针对新冠病毒S蛋白;接种疫苗者可能带来针对S蛋白的持续抗体阳性。

2,针对新冠病毒S蛋白做抗体检测会误诊新冠疫苗的接种者。

3,新冠病毒血清学检测应只做IgG、总抗体。

4,如果检测对象是新冠疫苗接种者,建议选择新冠病毒(SARS-CoV-2病毒)的N蛋白、或者E蛋白等作为标靶抗原来测试IgG抗体。

5,重复感染者的确存在,病毒核酸检测(NAAT)仍是有效的。

特别感谢如下来自新浪微博朋友的贡献和帮助:

1,为格命思奔 。他本人在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比如对S蛋白的构象改造,从而让新冠疫苗成为可能。本文参考了他多篇新浪微博的文章。

2,庄时利和。他写过很多高质量的新冠疫情的文章。他对疫苗里的S蛋白改造的解读让我学到很多。

3,王立铭。王老师的文章《巡山报告 No.24:有了疫苗,世界会好么?》通俗易懂,可以作为理解新冠疫苗的门槛。

4,子陵在听歌。他持续不断为我们解读新冠的学术研究论文。让我对新冠感染的最新进展不陌生。

参考资料:

1. Graham RL, Donaldson EF, Baric RS. A decade after SARS: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emerging coronaviruses. Nat Rev Microbiol 2013; 11:836.

2. Tortorici MA, Veesler D.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oronavirus entry. Adv Virus Res 2019; 105:93.

3. Pallesen J, Wang N, Corbett KS, et al. Immunogenicity and structures of a rationally designed prefusion MERS-CoV spike antige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 114:E7348.

4. Zhou P, Yang XL, Wang XG, et al.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Nature 2020; 579:270.

5. Krammer F. SARS-CoV-2 vaccines in development. Nature 2020; 586:516.

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24-6

7. Fang FC, Naccache SN, Greninger AL.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Clin Infect Dis 2020; 71:2996.

8.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emergency-use-authorizations-medical-devices/vitro-diagnostics-euas#individual-antigen (Accessed on December 11, 2020).

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terim Guidelines for COVID-19 Antibody Testing in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ettings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ab/resources/antibody-tests-guidelines.html?deliveryName=USCDC_2067-DM29085 (Accessed on May 26, 2020).

10. Hansen KE, Caliendo AM, Arias CA, et al.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of COVID-19: Serologic Testing. Auguest 18, 2020 https://www.idsociety.org/practice-guideline/covid-19-guideline-serology/ (Accessed on August 19, 2020).

11.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s.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emergency-situations-medical-devices/emergency-use-authorizations (Accessed on April 16, 2020).

12. Deeks JJ, Dinnes J, Takwoingi Y, et al. Antibody test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urrent and past infection with SARS-CoV-2.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 6:CD013652.

13. Caturegli G, Materi J, Howard BM, Caturegli P. Clinical Validity of Serum Antibodies to SARS-CoV-2 : A Case-Control Study. Ann Intern Med 2020; 173:614.

14. Long QX, Liu BZ, Deng HJ, et al. Antibody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Nat Med 2020; 26:845.

15. Wang X, Guo X, Xin Q, et al.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 COVID-19 Inpatients and Convalescent Patients. Clin Infect Dis 2020.

16. Lisboa Bastos M, Tavaziva G, Abidi SK,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serological tests for covid-19: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20; 370:m2516.

17. Lustig Y, Keler S, Kolodny R, et al. Potential antigenic cross-reactivity between SARS-CoV-2 and Dengue viruses. Clin Infect Dis 2020.

18. Investigative Criteria for Suspected Cases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ICR).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php/invest-criteria.html (Accessed on October 29, 2020).

19.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letters-health-care-providers/genetic-variants-sars-cov-2-may-lead-false-negative-results-molecular-tests-detection-sars-cov-2 (Accessed on January 14, 2021).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