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家庭中,面的地位比较重要,往往会当做正餐来吃
【本文来自《北方面食名多体现外形,南方则与浇头有关,我觉得味道比劲道更重要些》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暗夜天堂
我觉得和所处测环境有关。
一方面,北方在以前所能接触的到的蔬菜有限,一般都是各地因地制宜,选取当地常见的蔬菜作为调味,但是不同地域的浇头味道差别很大,山西和陕西味道完全不一样。北方一般选取某种典型浇头作为某某面名称,打卤面,茄丁面等等,一般端上来的时候味道已经固定。不像南方米粉是一样的,浇头汤头自选。
至于嚼劲的问题,北方吃面的地方一般是小麦产区,吃到的小麦新鲜而且品质好,面条一般都是自己制作,而且天天吃,面条好不好很容易比较,而且碗大管饱。南方米粉之类,很多是半制成品,现在好多直接买现成的,口感差异不大,更重要是看泡和煮的水平。另外米粉这个东西,真的不入味道,吃的时候汤头和浇头就更重要了。
还有就是吃这个东西,离的当地很难吃到记忆中的那个味道。在长沙上学的时候想念家里的面食,等毕业了,开始回味长沙的米粉,在北京怎么也吃不到那个味道。有次同学聚会回长沙,有个同学直接从馆子买了两桶牛肉粉的汤,带回北京慢慢吃。
有道理,所以考据如下:
北方的家庭中,面的地位比较重要,往往会当做正餐来吃,我的三婶父母都是老北京,原来住东城区某胡同,后来拆迁走了,她家为例,一个月米吃四成面吃六成。馒头吃的最多,其次是烙饼,面条一个月大约六顿左右,吃面条多是晚餐,而且往往是赶上家里炖了肉或者做了酱卤,肉汤可以用来下面条,卤汁也可以用来拌面。
对应“浇头”的词汇,是“面卤”和“菜码儿”。
她家吃饭人口多,吃面条通常三四种卤一起,面条以手擀面为主,宽细各半,如果没时间就买切面。面条吃法有醋卤面,肉丝面,炸酱面,羊肉汆儿,西红柿鸡蛋面,大骨头汤面,炖肉面,雪里蕻肉末面等。也有的时候没特定卤,就是剩菜多了就拌面或者炒面了。菜码就是蔬菜,什么应季就吃什么,她家最爱吃苋菜,如果赶上有应季的,会加上肉丝,做成汤面。
过寒假我经常回到杭州看望姥爷姥姥,我的舅妈老家在绍兴某农村,给小表妹辅导功课,去过多次,她家为例,一个月米吃八成,面吃两成。米饭是绝对意义上的主食,偶尔有米制品比如粽子,糕团,年糕等作为“点心”。面类包馄饨和做烤饺最多,以早饭吃为主。面条一个月大约两顿左右。
她家不爱手擀,买的挂面,绍兴的面条比较讲究浓油赤酱,她家的浇头往往是头天的剩菜,不会专门去做,他家最爱做的菜是梅菜扣肉,其次是酱鸭酱鸡酱牛肉火腿等等,加点青菜,然后就用于浇头来拌面了,片川就是汤面,和雪菜肉丝一起的。
过年家里会做大量的咸肉和腊肠,那个切下来,加青菜可以炒面炒年糕等等。总的来说,南北还是有一些共性的,记得在舅妈家鲜有的一次晚上吃面条,是因为包肉粽的时候,我的动作不熟练,结果最后肉剩下一些米倒是没了,因为肉肥,酱汤可以解腻,最后就做成了带汤的大肉面。因为在老一辈眼里,剩菜反正是不能浪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