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部扶过贫,最记得一位县长砸100万搞养殖,亲力亲为却惨败收场
【本文来自《《山海情》让我想起老家农村的扶贫往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写的很真实。
在农村要想发家致富真的是很难很难,最难的不是生产,而是市场变化很快,而农业不像工业或者服务业,农业的投资的周期很长,而且农民的资本非常有限,很难随着市场而随时改变。往往是这茬作物还没摸透,而市场已经转向降价了。不像开火锅店没人吃几天就可以改做烧烤。
我曾在西部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从事过两年的专职扶贫工作,教村民养羊、种茶叶、养猪。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当地有个县长退休了,他搞了一辈子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找到让农村建立起自己经济产业的路子,退休后想自己亲自干农业,给人树立榜样,摸索一条真正的农业产业之路。
因为这个县长在职时很清廉很实干,名声很好,他把这个想法在退休的宴会上说了之后,当地畜牧局、林业局、民宗局就一起给他申请了一笔100万元的少数民族农村产业扶持资金,这个退休县长就开始一心一意的养羊,希望摸索出一条养羊致富的路子。
我们当时是对口的技术支持单位。这个退休县长真的很厉害,建了羊圈,一年四季吃住都在羊场,自己弄饲料、自己储青,自己给杨打针,干了两年,羊养的红红火火。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地方,新来的同志继续做技术支持。大约10年后,我和原单位人偶尔聊起这个退休县长养羊的事情,前同事很感叹地说,县长失败了,羊场倒闭了,100万亏完了,那个县长之后很快就病倒死了。
同事说,退休县长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不管怎么做,就是不赚钱,在这个现实的产业环境中,他始终没有找到靠养羊致富的路,他又不愿意骗农户,最后把自己打进去了。
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在农村做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最多也就是把自己的工钱挣出来。想发家致富还是很难很难的,赚了些钱的基本也都是些围绕农户的二产、三产。
这个其实在《山海情》中也有委婉的表达:马得宝在种蘑菇赚了点钱之后,很快就不干了,而是去包工程;水花在种菇赚了点钱之后,也是去镇上开起了超市。按说他们是凌教授最得意最早的一批农民徒弟,可是他们却选择放弃种蘑菇,而是去做建筑和商业。
农业是个大难题,没干过的人以为很简单,以为是农民没资本、没技术、不懂市场,所以做不好。其实,只有真真做过农业的人才能明白农业的难。切实,如果一个农民既有资本又有技术还懂市场,那么他就不会去当农民了,农科院的专家也没这个能力。
但是,有没有搞农业赚了大钱的呢?有,我亲身接触的就有泰国的正大集团,这个集团在中国很多地方建了大型养猪场,甚至在一些深山老林里建了非常非常大规模的养殖场,找了很大大学生去当产业工人养猪,完全按照科学的方法像种菜一样养猪,每头猪赚钱不多,但是规模上去就很赚钱。
我和本文作者的观点一致:目前来看,农民的出路在城市,农业的出路在工业。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小农经济变成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可能是唯一的路。
对待这种投资,只要不涉及腐败,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毕竟,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市场经济都无法解决的贫困,资本、老板们都不愿意投资的地方,只能靠政治方式来解决,这本来就是逆资本化、逆市场的,这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事,但绝对是有利于民的,是明知难为而为之的。地方党委也是以批评为主,责令反省、减少甚至挽回损失,并不是大家想的故意浪费资源的。
养殖业不只是养这些牲口,如果想脱离自己吃而加入市场经济,那就是背后一条龙的运营加工和运输。
道路水电,我觉得是基本的,还有很多很多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很多在城镇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在乡村成本要翻多少倍。
我觉得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深入,乡村的配套设施能够接近城镇,那么很多养殖业现代化的,就好搞起来了。
我表弟就是前几年回去养鸡,包整个山头放养,产品直接往县城或者大城市里送,销量还可以。
在他回去之前,为什么不能养,因为那时候路也不好,电也不稳定,通讯设施也不好。
现在自己买个车每天送货,去省会都是两个小时到,去县城半个个小时,为了防止别人偷,到处都是摄像头,可以实时手机监控。这些东西放在当年你那个县长,估计100万不够用啊。放在现在,他除了建设养殖场,也就是买了几万块钱的车,再花了几千块钱布网。因为基础设施国家都给我们建设好了,我们作为一个终端,只要接进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我们国家农村也能够打到欧洲日本的水平,那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就可以很容易在乡村创业了。
这个正大集团的做法其实还有个名字,叫农业生产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