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部扶过贫,最记得一位县长砸100万搞养殖,亲力亲为却惨败收场

【本文来自《《山海情》让我想起老家农村的扶贫往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写的很真实。

在农村要想发家致富真的是很难很难,最难的不是生产,而是市场变化很快,而农业不像工业或者服务业,农业的投资的周期很长,而且农民的资本非常有限,很难随着市场而随时改变。往往是这茬作物还没摸透,而市场已经转向降价了。不像开火锅店没人吃几天就可以改做烧烤。

我曾在西部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从事过两年的专职扶贫工作,教村民养羊、种茶叶、养猪。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当地有个县长退休了,他搞了一辈子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找到让农村建立起自己经济产业的路子,退休后想自己亲自干农业,给人树立榜样,摸索一条真正的农业产业之路。

因为这个县长在职时很清廉很实干,名声很好,他把这个想法在退休的宴会上说了之后,当地畜牧局、林业局、民宗局就一起给他申请了一笔100万元的少数民族农村产业扶持资金,这个退休县长就开始一心一意的养羊,希望摸索出一条养羊致富的路子。

我们当时是对口的技术支持单位。这个退休县长真的很厉害,建了羊圈,一年四季吃住都在羊场,自己弄饲料、自己储青,自己给杨打针,干了两年,羊养的红红火火。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地方,新来的同志继续做技术支持。大约10年后,我和原单位人偶尔聊起这个退休县长养羊的事情,前同事很感叹地说,县长失败了,羊场倒闭了,100万亏完了,那个县长之后很快就病倒死了。

同事说,退休县长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不管怎么做,就是不赚钱,在这个现实的产业环境中,他始终没有找到靠养羊致富的路,他又不愿意骗农户,最后把自己打进去了。

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在农村做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最多也就是把自己的工钱挣出来。想发家致富还是很难很难的,赚了些钱的基本也都是些围绕农户的二产、三产。

这个其实在《山海情》中也有委婉的表达:马得宝在种蘑菇赚了点钱之后,很快就不干了,而是去包工程;水花在种菇赚了点钱之后,也是去镇上开起了超市。按说他们是凌教授最得意最早的一批农民徒弟,可是他们却选择放弃种蘑菇,而是去做建筑和商业。

农业是个大难题,没干过的人以为很简单,以为是农民没资本、没技术、不懂市场,所以做不好。其实,只有真真做过农业的人才能明白农业的难。切实,如果一个农民既有资本又有技术还懂市场,那么他就不会去当农民了,农科院的专家也没这个能力。

但是,有没有搞农业赚了大钱的呢?有,我亲身接触的就有泰国的正大集团,这个集团在中国很多地方建了大型养猪场,甚至在一些深山老林里建了非常非常大规模的养殖场,找了很大大学生去当产业工人养猪,完全按照科学的方法像种菜一样养猪,每头猪赚钱不多,但是规模上去就很赚钱。

我和本文作者的观点一致:目前来看,农民的出路在城市,农业的出路在工业。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小农经济变成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可能是唯一的路。

热门评论 7

  • 我本人也在大西北偏远山区农村扶贫超过两年,这种现象,客观上讲,是有的,而且也不鲜见。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这种投资于民生和农民增收的项目,哪怕是砸了,也绝对对当地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只不过可能是短期的、一锤子的或者没有后续的。许多成熟的扶贫项目,都是需要长期探索、积累,经历许许多多人想象不到的困难,经历许多次的失败,才能成功的。
    对待这种投资,只要不涉及腐败,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毕竟,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市场经济都无法解决的贫困,资本、老板们都不愿意投资的地方,只能靠政治方式来解决,这本来就是逆资本化、逆市场的,这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事,但绝对是有利于民的,是明知难为而为之的。地方党委也是以批评为主,责令反省、减少甚至挽回损失,并不是大家想的故意浪费资源的。
  • 我认为还是一点,时候没到。
    养殖业不只是养这些牲口,如果想脱离自己吃而加入市场经济,那就是背后一条龙的运营加工和运输。
    道路水电,我觉得是基本的,还有很多很多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很多在城镇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在乡村成本要翻多少倍。
    我觉得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深入,乡村的配套设施能够接近城镇,那么很多养殖业现代化的,就好搞起来了。
    我表弟就是前几年回去养鸡,包整个山头放养,产品直接往县城或者大城市里送,销量还可以。
    在他回去之前,为什么不能养,因为那时候路也不好,电也不稳定,通讯设施也不好。
    现在自己买个车每天送货,去省会都是两个小时到,去县城半个个小时,为了防止别人偷,到处都是摄像头,可以实时手机监控。这些东西放在当年你那个县长,估计100万不够用啊。放在现在,他除了建设养殖场,也就是买了几万块钱的车,再花了几千块钱布网。因为基础设施国家都给我们建设好了,我们作为一个终端,只要接进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我们国家农村也能够打到欧洲日本的水平,那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就可以很容易在乡村创业了。
  • 我跑过很多地方,搞农业的有很多赚钱的,但都集中在种子、设备以及销售等环节,这几个环节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补贴赚钱。真正养殖和种地的,赚钱的也有,不过基本都是搞特色,比如几十块一斤的水果、鸡蛋之类的,或者碰到年景好,比如你养猪刚好碰到价格暴涨。绝大多数普通养殖种植都不过赚个微薄利润,我这里中部地区,一个人弄个2亩鱼塘,正常年景不出天灾等幺蛾子,一年也就赚个十来万,实际上能扛住那个辛苦活出去打工做苦力不比这个少,而且不用成本投入。同时抗风险能力很低,亏一年就等于三年白干。
  • 老罗兰 这啥玩意!
    感谢您的付出。
    这个正大集团的做法其实还有个名字,叫农业生产工业化。
  • 黑白分明 水至清则无鱼是个伪命题
    农业是涉及民生的东西,你贵了人民承受不了,毕竟富裕的是少数人,但你靠少数人不可能长期赚钱,因为他们虽然追求品质(品质也会造成养殖、种植成本高),但也很易变,而且农民不可能什么都种,什么都养。所以只有集约化,规模化,科技化,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和质量最后做到垄断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 没有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农业发达!因为所有的问题,其实是科学技术问题。繁殖,饲料,防疫,加工,市场。
  • 人谁无过
    此评论已被屏蔽
    向他致敬,虽然他可能收不到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13
最热 最早 最新

  • 小众观察者
    不引入现成的资本集团产供销一体化,反而逆其道而行之,发展个体户养殖,真是一塌糊涂。
    资本下乡种地的就不是农民了,解决不了问题
  • 部分同意,农民的出路不在农业,无论是保持小农还是转变农业产业工人都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农民的出路在工商业,依靠小农经济积累的资本作为从事工商业的起步资金,开个五金店、小超市、屠宰场,自己当个小老板,这样也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将农民禁锢在土地上或者把农民赶进工厂都是错误做法
  • 全部楼层
    小黑屋
    只要不涉及贪腐,就能够理解。这点不能苟同,在多数的失败项目中,除特定的客观因素外,人在其中产生的问题也要理清楚说明白,比如程序违规、好大喜功等等。
    如果你要这么细抠,那我只能对你说,你说的对,我应该加个“等等”,这样就没有漏洞了,哈哈哈。
  • 放眼全球,谁家的农业不是靠补贴发展的?纯粹靠产业独立发展成功的几乎没有。
  • 不引入现成的资本集团产供销一体化,反而逆其道而行之,发展个体户养殖,真是一塌糊涂。
  • 巴山老狼 生活,思考
    同村小田,一直都搞养殖。前几天偶遇问他怎么样?2019年8月进的3000只鸡,2020年8月才卖完,亏10w。
  • 全部楼层
    guan_15753644511044
    深有同感,三年第一书记!
    握手!辛苦了,战友
  • 也不光要生产的大规模工业化,其实牵涉肉类加工产业链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肉类分割,冷链储存,内脏清洗加工,产品细分以及冷链运输物流体系,单纯依赖羊肉酮体的分散销售,很容易收到市场波动影响,当然依靠100万是建立不起这个产业链,单纯依靠养殖如果要想获利,必须依靠产品有十分独特的带有类似标志性的竞争力,获取高毛利,并有稳定的商户出口,才能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就需要有独特的品种,养殖技术等支撑。
  •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农业是真不赚钱。不要说人多地少的中国,就拿美国来说。美国农场大不大?大,土地好不好?好,种植技术先不先进?飞机喷农药,卫星监测生长,联合收割机,育种技术更是世界第一。按说美国农场主应该铁定可以实现自由竞争下的市场竞争,并依靠技术和规模优势赚到足够的钱。
    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一年给他们的补贴能有几百亿美元。美国统共也才30亿亩地,相当于一亩地要补贴10多美元,一个一万亩的农场,在美国已经算小的了,一年光补贴就有10多万美元,美国农场主的平均年收入也就14万,无论怎么算补贴也占了不少。
    即使是得天独厚如美国,农业也要巨额补贴,就更不要说中国了。
  • 东海野人
    是把农民组织起来,还是让农民分户单干?哪种到了对农民更好,实践出真知。
    以目前的态势来看,单纯的农业生产必须要走集约化道路,否则根本没有能力对冲自然及人为的风险。上下游全在别人手里,单个农民就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赚点辛苦钱,这样做怎么可能富得起来?
    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农村土地需要高效流转集中,成立合作社,提高议价能力,延伸乡村农业产业链,生产产品,而不是出售原材料,等等,总而言之,农民需要组织起来。
  •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农业到了现代社会,本来就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产业,因为风险全持,回报可能都让上游赚走了,你大丰收可能还要赔钱。
    所以近年才有了农业保险。
  • 农村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不是收入问题,而是拿价格很低的农产品去兑换价格很高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医疗,交通等等。这个剪刀差越大,就越贫困。农村地区,人少地多,农产品盈余,所以价格很低(仅就家乡东北而言),本来这是优势,因为生活生活成本低。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低,变成了劣势,因为公共产品价格很高。这个剪刀差才是贫困的根本原因。所以仅仅从提高收层面来解决贫困问题,难度很大,低价格的农产品是没有办法维持高价格的公共产品的,网络时代也很困难,顶多是增加收入,可是增加的收入对于公共产品来说,杯水车薪。所以我认为,扶贫的根本大道是把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的价格降下去。至少在本地区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循环体,暨农产品,生活用品价格不高,同时环境优美,学校,医生等等公共产品价格也不高,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得部分打破已经形成的彻底的市场化。比如可以增加贫困地区,老师,医生,和工程师到发达城市的发达医院和公司进修的机会,甚至制度化。当然,这个成本大头肯定是发达地区出可是又不用他们出太多的真金白银,他们付出的是知识成本,这个是隐性成本,不会造成太多的社会负担。那么,贫困地区的知识分子和年轻人就不会认为没有上进的机会。假如某县医院每年都能选10个到北大医学院进修,甚至可以在相关单位以挂职的名义工作一两年,工资就按当地标准。我不相信没人来县医院上班,再举个例子某县学校的老师每年可以选10人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我相信这样的学校一定会招到人的。工程师可以到大型国企去锻炼。本地的公共产品质量提高了,一定会留住年轻人的。所以,扶贫这盘大棋。一旦公共产品价格下来了,农产品价格第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你想一下,一个环境优美,生活成本低,工作还有发展,生活节奏还不快的地方,那比大城市强多了。扶贫这盘大棋,不仅仅是贫困地区和党中央来下,所有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必须参与进来。我认为,贫困地区承担生活成本,发达地区承担公共产品成本,这个思路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
  • 东海
    还不如直接给钱呢?一百万,够他一辈子的了。
    一个村每人一百万的话,第二年你就能收获一村赌鬼没准还有毒鬼。
  • 是这个理,农业没有工业反哺,上规模,集约化,上科技,就不能生存
  • 唱跳rap篮球music
    我本人也在大西北偏远山区农村扶贫超过两年,这种现象,客观上讲,是有的,而且也不鲜见。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这种投资于民生和农民增收的项目,哪怕是砸了,也绝对对当地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只不过可能是短期的、一锤子的或者没有后续的。许多成熟的扶贫项目,都是需要长期探索、积累,经历许许多多人想象不到的困难,经历许多次的失败,才能成功的。
    对待这种投资,只要不涉及腐败,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毕竟,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市场经济都无法解决的贫困,资本、老板们都不愿意投资的地方,只能靠政治方式来解决,这本来就是逆资本化、逆市场的,这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事,但绝对是有利于民的,是明知难为而为之的。地方党委也是以批评为主,责令反省、减少甚至挽回损失,并不是大家想的故意浪费资源的。
    只要不涉及贪腐,就能够理解。这点不能苟同,在多数的失败项目中,除特定的客观因素外,人在其中产生的问题也要理清楚说明白,比如程序违规、好大喜功等等。
  • hgchhfdc
    我认为还是一点,时候没到。
    养殖业不只是养这些牲口,如果想脱离自己吃而加入市场经济,那就是背后一条龙的运营加工和运输。
    道路水电,我觉得是基本的,还有很多很多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很多在城镇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在乡村成本要翻多少倍。
    我觉得随着国家基础建设的深入,乡村的配套设施能够接近城镇,那么很多养殖业现代化的,就好搞起来了。
    我表弟就是前几年回去养鸡,包整个山头放养,产品直接往县城或者大城市里送,销量还可以。
    在他回去之前,为什么不能养,因为那时候路也不好,电也不稳定,通讯设施也不好。
    现在自己买个车每天送货,去省会都是两个小时到,去县城半个个小时,为了防止别人偷,到处都是摄像头,可以实时手机监控。这些东西放在当年你那个县长,估计100万不够用啊。放在现在,他除了建设养殖场,也就是买了几万块钱的车,再花了几千块钱布网。因为基础设施国家都给我们建设好了,我们作为一个终端,只要接进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我们国家农村也能够打到欧洲日本的水平,那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就可以很容易在乡村创业了。
    经济落后地区想以农业为本发展起来,就必须组织化。
    即使《山海情》中扶贫,也基本是立足于传统个体农户的分散化努力。从长久看,这种分散化努力效果是不稳定的,效率低,因为农业只有规模化生产才可能有效率,从而顺势解决产、销的困难。而规模化必定需要组织化。
    个体农户养鸡鸭、养猪,接成本核算几乎赚不到钱,必须靠较有一定规模的养鸡场、养猪场。山农寿光农民以种植蔬菜为主业,并非个体农户有什么优势,而是通过组织化解决了销售路径。
    《山海情》中种蘑菇就是例子:当只有个别农户尝试种蘑菇时,得利不小;但一旦这种种植在全体村民中鋪开,分散化经营必然陷于销售困境。
    剧中唯一组织化的行动是闽、宁两地政府官员有组织地让年轻人集体去福建打工。
    所以,被扶贫地区要继续发展的话,个体农户奋斗是很困难的,迟早得走向组织化。如旲你在农村待过,就会明白农民的一个弱点:个人发家致富愿望强烈,但眼光只限于个人与当下,合作意愿差。
  • 全部楼层
    东海
    还不如直接给钱呢?一百万,够他一辈子的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Starchaser
    项目要是赚钱还能轮到政府来干,资本家就全抢光了。
    我很赞同
  • 扶贫是一个长远的事情
  • 农民的出路在城市,但是农民进城的成本谁承担?住房城里人愿意承担吗?如果农民进城要扒一层皮或者背一辈子债,那可算不上出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