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别以为拜登上台后,德美关系就一定会和谐」

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别以为拜登上台后,德美关系就一定会和谐」,释放了什么信号?喵斯拉大王

美德关系,包括美欧关系,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默克尔的贺词和讲话,几层意思:

第一,如果拜登真的改弦易辙,愿意尊重欧洲的意志和利益,我们欢迎。如果拜登想要靠嘴炮“白嫖”,那么免开尊口。

第二,美国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政策稳定性有待检验,拜登能不能真的说了算,会不会再出一个“美国优先”总统来翻烧饼,欧洲会察其言观其行,保持谨慎合作态度。

第三,美国目前估计一时也拿不出经济上的真金白银来拉拢欧洲,那么欧洲开出的条件就是要求美国接受自己战略地位相对下降的现实,向欧洲让渡一部分周边地缘战略权力,甚至是在一些全球议题(霸权)上与欧洲分权。

默克尔和拜登在奥巴马时代起就是“老朋友”了。作为经历过从奥巴马到特朗普“冰火两重天”的政治家,默克尔这次的话份量不轻,更为关键的是,她也有这么说的底气。

她的“储君”刚刚赢得了德国基民党的内部选举,接替默克尔总理职位是极大概率。这就意味着默克尔的路线将有望继续在德国乃至欧洲继续下去。

如果说默克尔的喊话是言简意赅但意味深长,那么她的继承者前几天的执政纲领预告则要具体得多,是提前对默克尔讲话做了一次最好的阐释。

我将自己写的有关分析搬运如下,有兴趣的小伙伴建议读一读:

大海航行靠舵手。

500

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有“铁娘子”之称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多年来可谓是德国乃至整个欧盟政治领域的“定海神针”。

不管法意西英各国领导人如何左右摇摆甚至是“不靠谱”,只要默克尔还在位子上,欧盟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这一点不仅是由默克尔本人的政治才能决定的,也是德国以其国家实力和地缘战略位置决定的。可以说,默克尔与德国总理这个职位是相互成就。

现在,为了德国和欧洲操劳了一辈子的默克尔即将卸任,而世界局势却在加速嬗变,从单极导向两超多强。

德国和欧洲这条大船未来将走向何方,欧洲在新纪元中的地位和角色如何,是一个值得每一个地缘战略棋手和棋子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来看,坚持高举“中间温和和欧洲团结自主”大旗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州长阿明·拉舍特,在初期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最终赢得了基民盟内部的主导权,意味着默克尔道路的政治影响力仍然足以主导德国政坛。这是值得大部分关心这个问题的人长舒一口气的。

作为一个老牌的德国政治家和默克尔长期以来的铁杆盟友,拉舍特时代初期(他还需要击败与基民盟联合执政的社民党候选人,不过一般认为难度不大,他大概率会成为新一任德国总理)的德国,基本还是会延续默克尔时代内政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不会有大的起伏。这一点和安倍和菅义伟的组合有点类似。但是长期来看,他是否能如默克尔一样长期稳定地握住权力的缰绳,还是让人心里没底。

在取得党内胜利后,拉舍特接受了德国主流媒体的采访,算是做了一个初步的执政思路(不仅是德国,也包括整个欧盟,他已经十分自觉地把自己摆在欧洲掌舵人的位置上了)介绍(议题顺序本身就说明了一些德国和欧洲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紧迫性)。他的话是典型的政治语言,颇多云遮雾罩之处,俗称“腹语”,我们就来简单地一条条分析下:

1、难民问题以及欧洲临近地区的地缘战略问题

“我们就必须在欧盟的外部边界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在德国和奥地利之间的边界。欧洲解决方案意味着用更强大的欧洲角色保护外部边界和庇护程序。”

“我的方法是试图恢复与地中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在世纪之交我们称之为邻里政策。我们必须加深我们与地中海另一边的国家——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特别是埃及和黎巴嫩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联系、科学和法律领域。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进入欧洲市场的渠道,同时在欧盟之外创造一个遵守法治的领域。”

解读:迫于德国内部已经存在的大量难民族裔,他对这个问题的表达和默克尔一样很谨慎隐晦,但是意思是明确的:首先,欧洲对难民大规模开放边界的时代结束了。

其次,欧洲将动用自己的一切力量,维持欧洲边界地区(北非、中东)的稳定,把难民潮摁在原地。类似阿拉伯之春、叙利亚战争甚至是巴尔干冲突这样给欧洲带来巨大伤害的历史教训决不能重演。

德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将进一步与法国保持协调一致,包括对土耳其施加更大的压力,决不允许埃苏丹继续挟难民自重而在欧洲边界甚至腹地肆意妄为。同时将进一步巩固欧洲的势力范围,抑制美国、俄罗斯等域外大国的影响,更不允许爆发新的代理人战争。

2、与中国关系

“”经济关系只是广泛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我们主张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无论是在商业关系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这包括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在外交政策上,欧洲需要用一个声音说话。在贸易方面,情况更是如此。欧洲与中国有着深厚的贸易关系,中国是当今世界强国,我们需要以现实主义和自信来面对它。”

这个问题被提到了欧美关系之前被提及,是有点出乎我意料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用心揣摩的信号。

我看到有人认为,拉舍特是“亲华亲俄”派的代表。我认为这个认识是不确切的。对于欧洲政治人物而言,对于中国和俄罗斯只有利益权衡,而无感情加成。

从拉舍特的讲话来看,对华政策基础是“现实主义”,也就是追求利益(不仅是经济利益,虽然这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也包括地缘战略利益)。目前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要在国际政治上发挥影响力,都离不开欧洲的支持。欧洲只要在中美两强之间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两头出价,以其体量自然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无论是推动中欧贸投资协议和北溪2号项目都是这个方针的执行。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所谓“一个声音”和“更加自信”的提法。在欧洲政治正确的语境里,这往往意味着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领域的对抗态度。一直以来,欧洲政客对华对俄都保持了政冷经热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内安抚民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对华要价的手段。可以预料,拉舍特上台后会继续保持这一姿态,而且因为他事实上在国内地位比默克尔弱势,所以甚至在有些对华问题上会比默克尔更强硬和挑衅。

3、欧美关系(跨大西洋联盟和欧洲防务问题)

“亲密的跨大西洋关系对欧洲人和美国人都有帮助。华盛顿和美国其他州仍有许多人致力于跨大西洋联盟。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

“德国与美国在北约的合作仍将存在。我认为这对双方都适用,不仅仅是欧洲。德国需要在财政和军事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必须加强欧洲的支柱。法德在《亚琛条约》范围内的合作以及欧盟内部的努力至关重要。”

欧洲(德国)与美国的关系具有双面性。

正面来看,以美国—英国—德法为重要节点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繁荣、和平、稳定”的“跨大西洋联盟”,始终是西方中左翼群体孜孜以求的乌托邦。在他们看来,那是人类文明的“未来”,是真正的上帝“应许之地”。因此他们对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格外反感,并视拜登的外交重启和回归世界领导位置的誓言为拯救和推进“跨大西洋联盟”的新“福音”。拉舍特在谈及这一问题时,态度无疑是极为积极的,对于修复美欧之间的政治和经贸关系,他探出身子紧紧地抓住了拜登的橄榄枝。

但是,就和辩证法始终强调的那样,这个问题还有反面。这就是欧洲并不愿意完全地依附与美国,而是希望力争在这副“跨大西洋联盟”的图景中与美国平起平坐。这就是特朗普与默克尔的主要分歧。

欧洲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突破口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地缘战略)和防务政策。诚然,欧洲和美国在这方面有着很多共识,往往也会步调一致,但是欧洲政治家认为,这种一致必须基于欧洲的“自由意志”,而不能是“被迫无奈”的“点头”。

关于北约(欧洲军事自主这是要害),虽然迫于现实以及历史包袱,无论是默克尔还是拉舍特都无法和法国的“大嘴巴”马克龙那样对北约大放厥词,还是要“仍将存在”(这个表达很微妙,很有意思),但是他的重点无疑放在后面那段“德法团结发挥更大作用”上。

总体来看,拉舍特的上位短期内不会使德国和欧洲的内政外交出现剧烈摇摆。有默克尔这位“巨人”扶上马再送一程,他的权力交接之路想必不会闹出美国那样的笑话。

欧洲坚持在世界格局中谋求独立自主地位和更大影响力(利益)的路线方针也会坚持下去。这对中国来说可以算是一件好事。

当然,可以预见,中国的“国际统一战线”和美国的“反华包围网”的斗争,必将在争取欧洲的问题上更趋激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