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8,《如懿传》背后的台湾观众

我记得,2012年时,我常要为了“中国人是不是都很怎样怎样”跟台湾朋友拌嘴,如今,猛一回神,这些问题好像少很多了?

问了好友,她瞪我一眼,因为不稀奇啦,这年头,谁还没去过“那里”出差?谁还没有个在那里的朋友?

500

2012

她从美国回台北的那个晚上听哥哥念叨着想去新加坡。她哥哥在卖香水,收入算不错,可以有四万多台币,“那你为什么新加坡?”

“不太想卖香水了,想做营销,但是营销薪水低。”

“你以为在新加坡这么容易啊?我听说很多黑中介的。”

“反正在台湾也不容易啊。”哥哥耸肩。

过了几天,她和从北京回台北的闺蜜吃了饭,“我哥说想去新加坡。”

“很好啊。”闺蜜咬着意大利面,“你当初不是也想留美国?”

“我这种科系怎么可能留美国?能留下来工作一年就不错了。”她淡淡一笑,转移话题,“你身边的大陆同学怎样?”

“挺好的呀,他们对台湾人特别好......”闺蜜叽叽喳喳讲一堆。“你呢?你在美国不是也会碰到一些大陆同学?你跟他们处的怎样?”

“那些中国同学有跟我好的,也有人因为我作业不给她抄就联合其他中国人排挤我。”

“噢,”闺蜜明显一愣,然后摆摆手“那是你们学校的大陆人不好啦!唉,最近甄嬛传台湾电视台不是也播了吗?你有看吗?”

“没有,我不太看电视剧的。”

后来,她进了一间科技公司,做对外客服。偶然间,她听到同事讨论甄嬛传,“中国的电视剧就是古装好啊”同事赞叹,她理所当然地说“那当然,他们有紫禁城什么的,那么大的国家不愁没有地方拍。”

2013

她所在的公司常会收到海峡对岸客户发来的邮件。美国是她第一次接触对岸同学的地方,说真的那不是个好经验,但在北京读书的闺蜜把这现象归类为一个因素──学校差距。“谁让你去一所不是特别顶尖的学校?当然一堆塞钱就进去的大陆富二代啦。”

唉,话不中听,但倒是真实。以前听南美洲同学酸华人同学“哟,你们中国人有钱啊。”她和其他台湾同学就会死命摇头,唉,那些有钱的华人都不是台湾的啦!

倒真没想过,工作后还要接触简体字。趁着闺蜜此次回台休假,她问,京东方是大公司吗?

闺蜜说,大啊,上市大公司。

原来是大公司,难怪对方讲话文质彬彬,有理有据,至此她学会用两种模式看对岸:大公司的、受教育的、优秀的、比台湾好的那批,和一般的。

她和认识十年的闺蜜虽然仍然有说不尽的话题,但却感觉双方在特定议题上隔阂深了,比如那场闹得很大的“废核游行”,闺蜜不以为然地说,那些上街的人真搞得清楚自己在干嘛吗?如果搞不清楚盲从,不是民主乱象?

“民主本来就有好有坏啊。难道大家都不表达意见才好吗?”她脱口而出。

后来她才知道,当下抵触,是因为闺蜜在大陆,她下意识地把她划到“他们那边”。闺蜜没说话,双方有默契地岔开话题。

2014

她和闺蜜陷入了真正尴尬的一次聊天。她去了太阳花,虽然只是去拍张照片打卡,但闺蜜一脸“啊?你怎么会去啊”的表情让她不爽。

“那里面很多信息根本是错的,说什么大陆人会到台湾做服务业抢工作?拜托,不会去上海和深圳北京吗?”

“有些是错的,但很多人怕太亲中台湾丧失主体性吧。”

两人一边吃饭一边讲,本来挺随意的,不知道是哪句开始带有火药味。“你都用经济发展好就好来说大陆,但很多时候人生不是只有吃喝赚钱吧?”她有时觉得烦,《商业周刊》也总用钱钱钱来衡量台湾。

“随便吧,反正再这样下去,以后会更多人来的。”闺蜜气呼呼地。

和闺蜜的那顿饭局变味之后,她回到家,与家人同住的她不得不听哥哥的碎碎唸。哥哥去新加坡一年后因为没被续聘,悻悻然地回台湾,回台湾后满嘴“唉,台湾老板真是,新加坡不会这样。”

她知道哥哥这是不甘心,也清楚哥哥觉得丢人,但是烦死了。特别是她想起闺蜜的话,“你哥去新加坡,不就是为了收入高一点?台湾这么多人为了好一点的收入去威权国家,你以为台湾人就不爱吃喝赚钱啊?”

2015

因为工作需要,开始习惯用微信的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闺蜜那样去“中国”的台湾人特别爱在回台湾前、在台湾时发微信朋友圈,在北京机场必须打个“嗨,我回来了台湾”的卡,回台湾后吃个寻常的小吃都要发朋友圈。

“终于吃到我最爱的牛肉面了”;“看,这是台湾泡面,大陆友人很少吃过里面有肉块的泡面”;“粉肝最好吃了,口感不输生鱼片”。

神经病。

她问闺蜜,你们这些人怎么搞的?在台湾时也不见得多“爱台湾”,但每个都跟约定好似的吃个干面都要上传朋友圈。闺蜜答,可能因为在大陆的台湾人都容易陷入“是不是不爱台湾”的自我纠结,想借此表达自己对于台湾仍有很美好的乡愁吧。

还有,借机宣传一下台湾美食,对促进台湾观光也有一份贡献嘛。

她翻了白眼,拜托,你们大陆游客已经很多了耶。

多还不好呀?促进经济。闺蜜说,她不置可否。

2014年的火热学运已经过了,如今全台湾笼罩着“国民党不倒,大家不会好”的氛围,她家里是蓝的,但是连她爸妈都不想投票了,只是还会有点担忧地问“你不会投蔡英文吧”?她问了同样出身蓝军家庭的闺蜜,回不回台湾投票?闺蜜说,忙着赚钱,没时间。

出社会快三年,她已经不会责怪闺蜜是个“务实的人民币工作者”,尤其是她看着公司里的50岁中年人占着主管职,空会指挥、却不担责任,她想起闺蜜说的,这种人在大陆早就被咔嚓了!

北京、上海呀......她对中国不特别讨厌、也没有好感,但不否认那里对台湾年轻人有些吸引力,尤其最近琅琊榜在台湾很红,中国剧真是进步神速。

如果那里真有很好的机会呢?


​闺蜜瞪她一眼,去那里不要老是中国、中国,你会被说台独。

“啊,不然要叫什么?”她愣愣地问闺蜜。

2016

台湾迎来了新的领导人,她也换了新工作。对于新元首,她没有什么期待,反正也不是因为对蔡英文有期待而投她,只是太讨厌国民党。

爱奇艺进军台湾,台湾媒体为了“爱奇艺进军台湾图什么”讨论成一团,她问闺蜜,爱奇艺很有名吗?闺蜜说,当然,你这土鳖。

新工作倒是挺值得期待,可以频繁出差大陆昆山和美国。(她学会在大陆客户面前不说中国了)。她在昆山看见在台资科技厂中有一批“过得很爽”的50多岁台湾人,他们似乎和在台湾的油腻中年管理层无区别。

偶然走在街头,她认识了一个从上海来的外商公司台干,谈起“过得很爽”,30多岁、一身英伦风的台干不以为然,那些人总讲着自己刚到大陆时多辛苦多辛苦、那时这里什么都没有......这批人不过靠着台湾科技优势的一点余温吧。

后来她问闺蜜,闺蜜淡淡地说,世代差异,不只在台湾,在大陆的台湾人也有啊。

2017

这算是她跟闺蜜聊最多“中国”的一次。因为脸书和媒体上围绕“中国”的,可说太多太多了。

一天她路过一家甜品店,有块蛋糕的名称是“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她问同事,同事说,大陆的青春校园剧啊!我女儿在看耶!

除了古装剧之外,对岸的校园剧也有人看啊?

脸书上莫名地开始流传“支付宝先进,就代表大陆比台湾先进吗”、“第三方支付经验:从中国看世界”等文章,奇怪,一两年前台湾媒体还在各种陆客没素质,怎么一下子又要说人家多厉害了?

闺蜜挑衅似地问她,哟,国民党倒了,觉得台湾好了吗?她耸耸肩,其实多数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现在政府在做什么,反正该解决的还是没解决。不过四年来一次“大考”嘛,这政府真不及格的话就让它当掉(挂掉)即可。

噢,她和闺蜜讨论了一下“靠谱”这个词,因为她看到一个ptt上的问帖“大家有没有习惯用那些中国词语而不自觉?”有人回答“有啊,靠谱”。

“我以前好像听过人家说靠谱。”她沉吟。

“好像是台湾外省人会用吧,我是到大陆后才开始用的。”闺蜜想了想,“喂,你现在常叫我闺蜜,也习惯说高富帅,这些就是大陆用词啊!”

2018

再次从北京回来吃台湾火锅的闺蜜很认真地看着她。“我发现一件事。”

愿闻其详。

“跟之前相比,你现在不太说’中国人怎样怎样’了。除了回忆你以前的大陆同学很讨厌以外,你好像越来越习惯和对岸同胞相处。”闺蜜露出名侦探柯南般的尖锐眼神。

“因为现在常去昆山出差,我微信也有一些昆山公司的同事啊,处久就......习惯了吧。”她内心一惊,好像是,现在感觉那些讨人厌的大陆人和讨人厌的台湾人都挺像的。都是讨人厌的人嘛,共同点都那样。

去除自己告诉自己“他们是那里的人、和我们不同”以外,好像还真没什么台湾和对岸的多大区别?

爱奇艺的电视剧排行榜已成为台湾媒体常引用的资料,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大陆身分如今云淡风轻。台资公司、陆资公司,还是陆资假冒的台资公司,只要加薪就是好公司。

她突然想到在台湾电视上看到的新闻。“我问妳喔,你有被人逼着表态‘你是不是中国人’的经验吗?”

“有啊。”闺蜜懒懒地说。

“那你怎么说?”

“我说,我是中国人。然后再问那个大陆人,如果今天你每天晚上都要喊一次‘我好爱我妈’才能吃饭,请问你觉得烦不烦?”

500

六年了,如果不仔细查看会感觉一下就过了,没什么变化。但是当你仔细观察,六年了,很多事情悄悄改变了。

六年前会很气急败坏地跟台湾友人辩论些什么,他们也会这样对我,哼,你都站到“那边”去了。现在大家仍各有立场,却越发藏于内心,两岸的是非与意识形态,不必强求,时间自会证明一些事情。

六年前几乎所有台湾媒体都在追陆客怎么这么讨人厌,现在则是感慨着中美贸易战中国的经济是否能持续。

六年前看着甄嬛传大呼“陆剧攻台,台剧生存危机”的那批观众,如今心平气和地刷完延禧攻略后继续刷如懿传,啥,陆剧攻台?这部是老话题吗?现在都8012年啦!

六年前那个坚定认为“哼,什么都是钱钱钱,商人无祖国”的台湾同学,已经去了三次杭州,昔日的那个愤怒青年如今只是偶尔在网上讽刺一下,然后继续过着自己成天追着工资和物价的生活,应付对岸客户的要求。

六年前那个被人家说“哎哟,你们台湾人不就是追逐利益嘛”就会气跳跳的台北笨蛋,现在也学会喝着红酒,慢条斯理地跟对方说,是啊,比起意识形态,利益是更能凝聚人们的东西。北京不就是这样吸引到了各国人民吗?

500

至少,在2018年十一假期的第一天,我端着咖啡、穿着新买的风衣走在大望路上,突然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能踏实地工作着、活着,挺幸福的。然后,突然想起哥哥又跑去新加坡的朋友,她说看着别人去海外赚钱,在台湾守着家人,攒钱买下新北市的小房子,也过得很踏实幸福。

六年了,从甄嬛传追到如懿传的台湾青年不论在哪里,都明白一件事:世界不会因为你讨厌就停止转变,当冲击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可以气恼,但陷入那种持续否定的情绪对自己没有帮助。

说不定,转变亦是转机。

好吧,以上那段是我为了收尾和引导舆论正能量写出的鸡汤,但是我想,在一地鸡毛中偶尔踌躇满志、认为自己还能做点什么,这就是一个中年台湾北漂的心情。

(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