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认为CD没了黑胶唱片的韵味,但现在的无损压缩却以CD为标准,是历史倒退了?
【本文来自《发烧友是不是在交智商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纯度为99.999999%的铜我高中的时候跟风想玩音响发烧,不过当年无钱可烧,只好拿几本发烧杂志望梅止渴。说起来,音响也算是后来大学报考电子系的动力之一。当时等读完了电子系,就觉得发烧这一套东西好无聊,毕业后一直没有碰。直到今年才突发奇想,开始DIY功放,纯粹是为了两个字:情怀。所以我不算是发烧友,但是也不能说不是发烧友。就持中立立场从技术角度聊一下。
开局一张图,下面这张是从惠威网站找的某型喇叭的的频率相应曲线。惠威算是“技术”和“非技术”的公约数了。
学电子、通信类的学生,大多数都有被这种图虐的惨痛经历,要讲清楚这张图,得从大一高数的傅里叶变换,一直讲到大二大三的《信号与系统》……长话短说,对于发烧友,至少要知道: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二十到二万赫兹(也就是20-20k Hz),就是这张图的横坐标
2,对于音响设备,基本的追求就是对于二十到二万赫兹频率的信号,应该有一样的响应。比如对20赫兹的低音放大10倍,对20000赫兹的高音也要放大10倍,如果不同频率放大倍数不一样,声音就变了。上面这张图里,这个型号的喇叭对于20-50赫兹的信号就没有达到要求。
为什么我觉得无聊呢?如果是通信的,这张图的横坐标就会变成兆赫兹、吉赫兹。也就是说,现代的电子技术可以轻松处理比这频率高得多、微弱得多、复杂得多的信号。音响(电声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了,剩下的基本都是工程实践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玄学的发展空间。所有的音响设备的技术指标,都是可以精确测量的,包括很多发烧友念念不忘的人耳。如果仪器都测不出来的东西,你去追求什么呢?
很多人不知道,只要你去配助听器的地方验听力,也会得到一张与上图类似的人耳的频率响应曲线。助听器就是通过对不同的频率采用不同的放大倍数,使你听到的不同频率的声音大小一致。至此,发烧友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就没有了。
原文对于数字和模拟信号的理解基本上是错误的。作为业余爱好者,只要记住世界是模拟的,所以所有音响设备的最后一级(耳机、喇叭)肯定是模拟设备。
因此,我可以理解烧耳机的、烧喇叭的、烧音箱的、烧电源的、烧信号线的,但是电源线是什么鬼?你有什么办法能测纯度为99.999999%的铜?测不出来的话,我在纯度指标后面再加一个9,价钱后面再加一个0。老实说,有这个闲钱,主动掏钱升级小区变电站才是王道。
20多年前我初烧的时候,正式CD机出现的时候,当年各大音响杂志都在比较黑胶唱片和CD的优劣,普遍看法是CD的"数码声“没有了黑胶唱片的韵味。想不到20多年后你们说的“无损压缩”,居然是以CD为标准的。这是今不如昔还是历史倒退了?
最后一点,作为前发烧友+电子工程师+半个音乐爱好者,我最怀念的是小时候 捧着收音机听音乐的时光,尽管那时的收音机只有一个小喇叭,尽管那时的收音机有怎么调试也去不掉的沙沙声,尽管那时的收音机音量会忽大忽小,但那才是音乐,那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