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还是消费:对近期“娘炮”与“女汉子”争论的理解
一
九月初央视“开学第一课”遭网络诟病,除了开场就是十分钟的课外班广告外,节目一开始就上了4个“娘炮”又唱又跳引起国人的愤慨。网络感慨“少年娘则国家娘”,于是掀起了一股关于“娘炮”与中国命运的讨论,主流的说法是中国男性的血性与阳刚被软萌和娇弱取代。但是可能国人过于遗忘,就在2014年“小鲜肉”一词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国人对面孔清秀、丹唇皓齿、秋波流转的粉面小男生疯一般地追捧,并很有国家尊严地称中国人追了十数年的“韩流”终于有了自己的“韩流”。在吴亦凡、鹿晗等“小鲜肉”坐拥几千万上亿粉丝的今天社会舆论突然开始翻转,着实让人费解。
与“娘炮”相对应的是“女汉子”。近来人们对“娘炮”鞭伐唾弃得较多,而对“女汉子”则较为宽容,甚至如果某女长相端正而又有男子气,做事风风火火,矿泉水瓶盖能一秒钟拧下,还会受到人们的称赞。于是有些性别专家就开出来解释了,她们说之所以女人可以是“哥”是“爷”,男人却不许“娘”,是因为性别歧视,“性别歧视不仅仅是把女性排除在有权力、高回报的社会角色之外,更是通过贬低任何与女性相关的社会角色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女性才有精神和物质的激励“像男人一样去战斗”(“缪斯夫人”微信公众号9月20日推文)。这个解释将问题归结为男权世界的普遍社会设置,但无法解释韩日职场中男性女性化和整容化妆成风的习气。
人的身体具有两重特性,一重是“生产性”,就是身体作为主体参与生产劳动的特性;一重是“消费性”,指的是身体作为客体成为“被消费的对象”的属性。在一个社会,个体的身体是更注重“生产性”的一面,还是有意强化“消费性”的一面,与这个社会所处的阶段及其意识形态有关。强调身体的“消费性”的一面,“娘炮”“小鲜肉”就会受到追捧。
二
据说在韩国过去在为温饱问题挣扎的时候,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是“吃了没有”,等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就变成了“在哪儿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转变为“你做了没有”,意思是问整容了没有。韩国日本是出了名的整容大国,多么不堪入目的一张脸都会被这两个神奇的国家魔术般地变出花容月貌来。在韩国日本,除了整容比较兴盛之外,化妆也是男女老幼的必备之技术。不仅公司里的青年男女职员上班必须化妆,否则就被认为是对他人不尊重,连大街上保洁的阿姨也穿着打扮得十分整洁,脸上手上都有明显的化妆过的痕迹。按照这种习惯和做法,一线工人和农民也应该是化妆后才能干活。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夫妇都做过眼部整容,韩国人不以为怪反觉得总统夫妇看起来更加精神。
与韩日相比,中国人却没有那么热衷于整容化妆,据说是因为中国人的PS技术了得。当然这是戏谑的说法。中国人也不是没有整容的,现在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有了整容医院,也时有曝出某几线明星整形失败的新闻。多数整形的中国人也多是微型整形,都还可以正常使用身份证。上班族上班也会化妆,但多为轻抹淡妆,浓妆艳抹的少,化妆后出去把人吓到雷倒也较少报道。至于说小区、街面上做清扫的大叔大妈除了统一工作服装穿戴整洁外,还没有听说或看到化妆的。
从韩国人的经验来看,他们整容化妆的习气并非“一直以来”就是如此,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他们还在寻求温饱的时候,没有额外的心思和时间放在外貌特征。在经济快速成长的时候,人们沉溺于工作赚钱和往上攀爬也无暇顾及体型体貌。只有当社会发展到消费阶段,生产不再是人们最关注的活动的时候,消费包括消费“男色”“女色”主导着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对外形的“美”才会过于在意。在这个时候,人们不是通过生产活动来参与竞争获得社会地位,而是通过“被消费”来达到目的。在消费社会,每个人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那么每个人都要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外貌形象。如果一个人的形象不好,被人嫌恶,那么他所得到的社会认可度就会降低,所得到的精神和物质回报也减少。而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形貌吸引众人,让人赏心悦目,他会被众人重视,得到的自然也就多。因此,容貌也就越来越被人们所在乎和重视。
三
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看,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也就是国运蒸蒸日上的时候,旧的生产关系不断被打破,新的生产关系逐渐建立起来,新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就会快速发展。这个时候,“生产”是社会的政治正确,社会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都勒紧了裤腰带参与生产,同时也期待获得较多诸如精神、物质、地位、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回报。在“生产”活动中投入越多的人,获得的社会汇报就越多。当整个社会都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的时候,整个社会就被推动着向前发展,就会有更多的机会留给那些投入生产越多的人,给予他们极大的社会激励。“生产”活动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实打实的肉体、体力、精力等方面的消耗,是人体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本身的斗争,是改造与被改造的革命关系。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人就得表现出改造“被改造”对象的力量和气魄来,也就是要显示出“男子气概”。只有拥有这种气魄,才能不在“被改造”对象面前低头,才不会被吓到,才能够战胜并改造“被改造”对象,获得更多的生产活动的“产品”。在“生产”作为意识形态的时候,阳刚之美、冒险精神、开拓品格、坚强意志、责任、担当、独立、勇敢、荣誉、分享等品质被推崇。而与女性气质相匹配的柔弱、娇美、温驯、害羞、谦恭、妩媚、含蓄、自我、依赖等特性则被隐匿。女性本身也是生产活动的“半边天”。“不爱红装爱武装”成为生产意识形态最鲜明的写照。
与“生产”相关的是积累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生产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扩大再生产的时代,就有必要抑制消费和“勒紧裤腰带干革命”,男性的阳刚之气就被推崇到了极致。等到社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社会财富获得了较大的增长,在生产活动中获得了较高荣耀和地位的那些人就有较强的意愿将积累转化为消费。于是消费就被逐渐放开,也日益被鼓励。社会层面是如此,个体家庭也是如此,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完成家庭和劳动力再生产,那么消费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这个时候,生产与积累、消费就会达成一个平衡。生产依然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生产的目的不仅为了积累还包括消费。消费既包括口腹之欲,解决温饱问题及吃喝得更好,还包括家庭生活硬件条件的改善,当这些都解决了之后,人们就会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和体型体态。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发达,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生产逐渐被机械替代,社会消费在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中占的比重越来越重。消费本身就越突破衣食住行等基本层面,而迈向个体的容貌方面。当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容貌的时候,个体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消费”,每个人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阴柔之美、女色、男色等都成了社会普遍的消费产品和追逐的对象。因为有消费需求,这些身体产品就会被不断地打造出来,女色为了更“色”就得整容化妆,男色为了“色”就得“娘娘腔”,把自己装扮成“娘炮”。而一身肌肉、八块腹肌的男子不再受到推崇。
如果说在生产作为意识形态的时候,个体劳动者通过参与生产而获得物质和地位需求,不仅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劳动付出不同,收获就不同,获得的社会地位也不同。此时社会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力向上攀爬。而在消费作为意识形态的时代,上层人垄断了生产财富,获得了超额利润,他们对消费就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很快将消费升级到对身体的消费上来,并且这种消费观念又会传递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社会普遍的消费观念。消费也就成了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时代,身体被看作是被消费的对象,身体可以通过被消费来获得财富,获得人们的尊重,那么身体也就更多的不再被看作是“生产”的劳动力。“生产”部分地退出了财富的创造过程,即人们不通过劳动“生产”也能够获得财富。此时也意味着,社会已经固化,财富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阶级地位再生产出来;人们在工作岗位上不再是主要通过努力来获得上级青睐,而是通过“美色”得到他人认可。就像在韩国日本,无论男女,没有“美色”就会被人家疏远,被上级遗忘,甚至丢掉工作。那么为了进入老板的法眼,为了取悦于上级,就得把自己整得更漂亮,就得花更多的时间用在美容养颜和梳妆打扮上。个人素质与才干的提升反倒退居次要地位。
四
在中国的历代王朝里,在王朝的上升时期,社会更注重生产和积累,在审美上强调阳刚之美。待到经过王朝上升时期财富极大的积累之后,到王朝的后期,整个社会进入停滞展阶段,消费的萎靡奢侈之气就愈发盛行。社会上层的官僚、士绅、商贾、地主等开风气之先,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形象,穿着打扮花哨化,衣饰头饰鲜艳亮丽,不仅女性要涂脂抹粉,男性也要这么做。据称明朝晚期重臣张居正一天要换上十套服装,都是上层社会最新流行的款式,上朝前必要涂抹讲究一番。这种风气传到了底层社会,工农家庭虽然没有上层人的消费能力,但即便是身着粗布麻绳也搞得相当复杂,饰品垂物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气质朝女性化方向发展,社会奢侈之风盛行;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社会失去活力,个体丧失斗志,一派死气沉沉,萎靡不振。跟现在韩国日本有点像。
五
一个社会是女性男性化,还是男性女性化,不是“性别歧视”那么简单,它是这个社会是注重身体的“生产性”,还是注重身体的“消费性”的问题。当这个社会注重“生产”,生产劳动在个体的发展中还起较大作用的时候,身体的“生产性”被强调,“消费性”被抑制,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把女的当男的使,把男的当牲口使,女性男性化的程度就较高。当这个社会更注重消费,个体的身体成为被消费的对象时,生产劳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下降,身体的“生产性”下降、“消费性”凸显,那么人们就会更加注重个体的“色相”,女性“妖姬化”、男性女性化的程度就会非常高。
当中国人还不需要像韩国日本人那样为了工作“出卖色相”的时候,说明这个社会还崇尚生产劳动,人们还能够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表现来获得社会回报,得到上级和单位的认可,乃至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正因为如此,当人们沉溺于“小鲜肉”一段时间之后,幡然醒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国人齐心协力参与生产,甚至仍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创造财富,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个体家庭也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只消费不生产和积累的程度,更没有发展到认命和破罐子破摔的程度,个体家庭还可以通过生产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创造自己的上升机会及空间。于是便有了近来对“娘炮”的一长串鞭打。总的来说,这一轮舆论是对过去“韩流”崇拜和“小鲜肉”意淫的拨乱反正,是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