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960万易地搬迁人口脱贫,是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今天(12月3日),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在记者会上说,“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

之后他又补充道,这是“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

500

世界上超过千万人口的国家也只有80多个,近1000万人易地搬迁就相当于搬迁了一个中等人口规模的国家。

为什么要搬迁?无非就是原先的地方不适合生存和发展,看不到未来。

下面这张图是习总书记2017年两会期间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到的“悬崖村”——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

500

他说,看到凉山州“悬崖村”的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爬藤条,上山下乡,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也很揪心。

2016年8月,“悬崖村”虽然开始使用钢管代替此前老旧“藤梯”,但依然有2556级钢梯,爬藤梯需要近两个小时,爬钢梯还是需要40分钟。

500

(图自四川日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在今年5月终于不用再爬悬崖了,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群体,他们陆续搬进了位于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从此走出“悬崖村”。

500

(图自川报观察)

其实早在1983年,我国“三西”地区(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就开启了扶贫搬迁先河,因为这一带严重缺水,贫困状况非常严重。当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以川济山,山川互济”扶贫开发政策,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移民吊庄等形式,动员南部山区部分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的贫困群众,到引黄灌区有灌溉条件的荒地上进行开发性生产,创建新的家园。

500

(西海固,宁夏中南部9个深度贫困县区的概称,之前极度缺水,号称“苦瘠甲天下”,1982年,仍有70%以上西海固群众不得温饱)

之后,扶贫搬迁成为中国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1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现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概念,并安排了专项资金,从国家层面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从1983年一直到2015年十二五规划结束的32多年时间,我国易地搬扶贫迁的人口是680万。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个一批”是,习主席在2015年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的脱贫措施,包括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当年12月1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对“十三五”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动员部署,揭开了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序幕。

2015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办、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5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不过易地搬迁不仅仅是换个地方盖个房子,还有建设一系列其他的软件硬件的配套设施,包括水电道路通讯、教育医疗,还得保证搬迁后有工作有收入,根据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下简称“发改委规划”),其中规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目标:

到2020年,实现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搬迁安置,搬迁对象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饮水、出行、用电、通讯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享有便利可及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置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搬迁对象有稳定的收入渠道,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全部实现稳定脱贫,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而我国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除了沿海几个省份外,几乎覆盖了全国,涉及全国22个省(区、市)约1400个县(市、区)。

500

(十三五时期,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分布图,图自“发改委规划”)

这些区域需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 981 万人。同时,各地计划同步搬迁还有 647 万人。

所谓同步搬迁人口,是指非建档立卡农户,但是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同在一个自然村组(居住点),符合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和条件且自愿搬迁的那群人。他们也是需要被保障的一部分。

从搬迁原因看,迁出地要么是生态脆弱、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要么是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且建设成本过高,或者地质灾害频发易发,或者地方病高发等,或者兼而有之。

500

(表:不同原因搬迁人口分布,图自“发改委规划”)

国家发改委也承认,5年要让1000万人搬家,有很大困难。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此前32年也只是搬迁了680万。

第二,安置资源约束日益凸显。迁出地附近适宜安置的水土资源匹配条件、选址空间日益受限,同时城镇化加速推进,新增建设用地有很紧张,而农村的承包土地又不容易调整。

第三,搬迁对象贫困程度更深。之前有条件、有能力搬迁的贫困人口多数已经迁出,而没有搬走的贫困人口则是贫困程度更深、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更恶劣的那些人,按原有政策力度难以完成搬迁,属于经过多轮扶持仍未啃下来的“硬骨头”。

第四,工程实施难度更大。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工程,既要做好安置住房、配套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要做好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后续发展工作,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不过经过5年的努力,易地扶贫搬迁这张考卷也能圆满完成。许多报道也记录了贫困人口在搬迁之后走上全面小康生活。

巴中市,是四川省搬迁任务最重的市州。十三五期间,巴中易地扶贫搬迁遍及全部198个乡镇、2347个村,计划搬迁10万户、37万人。(四川新闻网报道)

柳林镇桅杆垭村党支部书记仲佳奇介绍,2016年底,桅杆垭村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结合该村文化、地理、交通优势,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搬迁新居依山而建,突出传统民居风格,修建传统的三(四)合院,户与户留有公共空间,便于“互相串门、邻里照应”。同时,安置点规划了微菜园、养殖小区等。2017年4月,桅杆垭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建好。目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4户78人,集中安置21户69人。

要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就不能缺乏产业的带动。为此,桅杆垭村引进业主发展蜜柚、生态鱼等产业。通过推行“一返二股三专”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居住环境的改变也促使着村风村容不断改善。在桅杆垭村,通过推动传统聚居点向农村新型社区转型,制定村规民约,开办“农民夜校”,深化“感恩善良、自强自立”主题教育,引导村民破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共建共享现代文明生活。

500

(桅杆垭村易地扶贫搬迁新居一角,四川新闻网)

贵州省在2019年底已完成18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2月3日,《贵州日报》举了几个搬迁之后群众生活状况的例子:

就业方面:

“做月嫂,每月收入7000元左右。”遵义市正安县瑞濠街道新龙孔居委会的搬迁群众米莉说,搬迁前丈夫外出打工,她带着两个孩子在乡镇租最便宜的房子“陪读”。与日俱增的家庭花销,压得小两口喘不过气来。搬迁后,经过社区“黔灵女”家政培训,她拿到了月嫂初级证书,订单应接不暇。

医疗方面:

过去,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卫生院里,7名医务人员中没有一名执业医师,仅能提供门诊服务,而村卫生室更没有稳定的医务人员。整乡搬迁到晴隆县城阿妹戚托小镇后,配套建成的卫生院设有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外科及全科诊室等,新配备了DR室、B超心电图室等,还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可满足上万人的基本就医需求。

“以前村卫生室只能打疫苗,去乡卫生院看病要走1个小时。”30岁的苗族搬迁群众杨登贵说,现在走路10分钟就能到安置点卫生院,从挂号、就诊到开药,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普通的病不出社区就能看好。

湖南益阳“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共有33377人,将分散在58个乡镇的2万多贫困群众搬到交通便利、生活便捷的111个集中安置点,9千多名分散安置贫困户也从无房、老旧破房搬进了舒适的新房。并通过实施“五个一批”,搬迁群众脱贫率达到100%。

产业发展带动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平台,通过发展黑茶、笋竹、稻虾米、苗木、光伏等产业,吸纳贫困户就业。

开设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利用安置区门面或架空层,引进电子元器件加工、玩具制造、竹业、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就业。

自主创业发展一批。实施养殖、栽培等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绿色养殖、特色栽培等种养产业。

劳务输出一批。在2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召开现场招聘会,通过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实现输出就业。

兜底保障一批。安排公益性岗位,结合低保、大病医疗保障等政策实现兜底保障。

四川广元朝天区在2018年底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2625户9086人的任务。中国网报道了一位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易地扶贫后的生活:

“种植了1亩党参苗,下半年可移栽5亩,两年后每亩可卖3万元……”朝天区两河口镇永平村群众刘汉福幸福地算起收入账。刘汉福是村上有名的贫困户,在易地扶贫搬迁后,因残致贫的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除党参外,他还种植了2500椴金耳,2017年还被评为“广元市脱贫示范户”。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2016年至2018年,短短两年时间便全面完成建设,5700多名藏族群众搬迁入住。

坪垭,武都区唯一的纯藏族乡,位于白龙江南岸高半山地带。全乡9个村18个社,共1432户6350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九沟八梁之上,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贫瘠靠天吃饭。

2013年底,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户587户2743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危及群众安全,交通不便制约着藏乡的发展。

500

(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位置,谷歌地图)

《甘肃日报》报道了几个搬迁之后的案例:

今年30岁的赵干干的家就住在一瓣“莲花”的中央,一家七口人从原来的土房子搬进了140平方米的三层独栋,凭着一手好木工活,赵干干把家里每层的吊顶都装修成藏式风格,颜色绚丽多姿,美轮美奂。

“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兰海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兰渝铁路就在安置区旁,村里卫生院、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自来水厂啥都有,我们再也不用过人背马驼的生活了。”说起现在的生活,这个已有三个娃的汉子笑得像个孩子。

在缝纫机的“哒哒哒”声中,一双双一次性拖鞋在李三舟曼的手下有序产出。两年前,李三舟曼从大山中搬下,经过在江苏一个月的培训后就进入莲华兆瑞扶贫车间工作,平均每天能加工1000多双拖鞋,收入150元左右。从家庭妇女到产业工人,李三舟曼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以前是照顾老人看孩子,上山打柴回家做饭,现在我既能在家门口挣工资,还能照顾上家,真是太好了。”李三舟曼虽然说着话,可手下的动作一点都没停。

500

(甘肃陇南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4.694亿元。)

500

(藏族风格浓厚的安置点)

类似的照片,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自身的命运,推动着历史的进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500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拉达乡特尔村的集中安置点和农业示范园区(新华社2020年6月图)

500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觉撒乡布基村集中安置点和幼儿园(新华社2020年6月图)

500

河南洛阳嵩县大章镇易地搬迁大鑫福地社区(洛阳网2020年11月图)

500

贵州毕节市织金县惠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天眼新闻2020年11月图)

500

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马场井村易地扶贫搬迁区(人民网2020年5月图)

500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中国网2020年12月图)

500

参考资料: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EB/OL].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610/t20161031_963261.html

[2]王宏新 付甜 张文杰.《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