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故事汇中提到的“剑桥灰人”理论

随想:老梁故事汇中提到的“剑桥灰人”理论

—顺谈子女教育


    牛津大学的灰人理论指的是没有这方面天赋而通过后天努力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那么牛津大学鼓励的是具有某方面天赋的人,比如梁宏达在节目中提到的天才物理学家霍金就是这类具有物理学天赋的人,他每天也许只用1分钟的时间,就能达到平常人一天甚至数日乃至一年刻苦努力的程度。

    天赋的力量就有如此可怕!我们日常生活也会有如此的经验,比如一些聪明的同学,可能每天并不怎么努力地学习,却能取得数一数二的成绩,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诚然后天努力也非常重要,所谓勤能补拙,但剑桥的理念是天赋重于后天的努力,当然是对于立志成为像霍金这样的科学家的,不过,做任何一门事业,如果自己的兴趣、志向能够与所从事的行业重合一致起来最好。

    剑桥大学的“灰人理论”虽然有点极端,但是这个理论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即如果要成就伟大的事业,需要“寻找”到自己最有天赋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用最少的力气可以取得最大的效果,比如马云可能并不擅长会计这个专业,如果他从事会计,也许只能成为公司的CFO,但是如果他从事商业、做一家企业的领导,领导大家创业,那么他就成就了伟大的阿里巴巴企业,他寻找到了自己有天赋的领域;还有比如小品文赵本山,他最擅长的领域是表演小品,在小品领域,成就了无数春晚的经典,但是如果他从事绘画行业呢,也许他付出跟现在同等甚至更多的努力,也许只能达到普通画师的级别,远没有现在名气响。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选对方向远比付出努力要重要。但是问题来了,如何选对方向呢?其实,大多数人在选择,比如高考志愿时,都是很茫然的,而且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最喜欢的专业,或者受父母的左右而改变志向,报考一些看似热门,实则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其实,伟大物理学家霍金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冷门的行业,只是我们学的不够厉害!

    对于子女的教育,笔者乱侃几句,很多父母对于儿女寄予了很多的期望,比如看到郎朗弹钢琴厉害,就要让自己的儿女学钢琴,父母自己觉得学医好,就要让孩子学医,看到社会上报考了各种“兴趣班”,就非要让自己的孩子也报考某某兴趣班,当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又是什么上大学,学历越高越好,实际上,这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结果是人才过度同质化、某专业的人才过剩,而导致竞争过于激烈,产生很多恶性竞争的现象。

    其实,子女教育,父母最重要的责任是帮助、引导孩子找到他(她)最喜欢做的、最有天赋的事情,哪怕他就是对厨房、厨具感兴趣呢,那么你就引导他做一名出色的厨师,如果他对读书感兴趣,那么你就引导他做学问、做文章,子女的教育就是这么简单,莫搞得多复杂、也莫夹杂太多世俗的东西,把自己的孩子当做一个攀比的工具,或者继承大人遗志的工具,这些都是不符合小孩成长规律的,这样在大幅增加大人负担的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这就像大禹治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是采“堵”的方法,拼命堵住决堤的河水,而河水却屡屡泛滥,而大禹的治理方式则是“疏导”、因势利导,这种方式,以后学晚辈来看,自然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很多时候,大人“不当”的教育方式,其实对于孩子是一种莫大的干扰,让他会迷失自己而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其实,儿童的心理是非常纯净的,尤其是三岁以前的孩童,还没有受到什么社会的染污,他的头脑真的像万里的晴空,一片湛蓝,此时家长所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因势利导,利用自己的“经验”,帮助孩子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儿童虽然年纪小,“社会经验”没有大人丰富,但是他却有着最宝贵的“童真”,做事绝没有造作,而是“浑然天成”,这一点对于大人而言,尤其是“饱经沧桑”的大人而言,是非常难的,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却由于后天的各种染污而最终变得非常难,这也是正常的,也是可悲的。

    由于种种“社会经验”的羁绊,大人的思维会越来越固化、越来越程式化、体制化,而渐渐的失去了人最难能可贵的创造能力,比如青霉素的发明就完全是偶然,苯环的化学分子式就是在睡梦中发现的,当然,科学需要严格的求证。

    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大家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很广泛,其实也没有什么在束缚你的思维,而是你自己设定的一个个全套,将自己越来越牢的束缚在越来越小的一个空间内,其实在可控的范围内,你完全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思维、去实践,开创事业、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