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菜,淮安为什么排在扬州之前?

500

嘉祐三年(1058年),新任龙图阁学士欧阳修来到江苏淮安,检查粮道工作。对这个地方的美食,欧阳修闻名已久,一直想来尝尝。

 

淮安人枚乘的《七发》,欧阳修在上学时就已熟读,文章说这里有:“芍药之酱、兰英之酒、秋黄之苏、白露之茹”;而欧阳修的同僚张耒,经常在他耳边念叨家乡淮安的“长鱼美蟹”。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淮安考察十七天时间,欧阳修不仅没吃到什么值得记载的好菜,连当地官员像样的招待都没几顿。除了在粮仓仓亭草草举行了接风和践行之外,剩下都是尊贵的大学士自掏腰包,在“僧寺”和“舟中”小饮。

 

简朴。或者说难听点,寒碜。

500

哪怕今天来到淮安,都能感受到土地富饶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简朴。豆腐干、豆腐、蒲菜等稀松平常的食材,用一点点火腿、猪肉末、香菇、开洋吊出鲜味,精细加工之后,就变成了本地名菜。这在宴客习惯用“硬菜”的北方人看来,属于“忽悠”“小气”的行为,却在淮安蔚然成风、习以为常。

 

更重要的是,以淮安为地理标签的淮扬菜,代表了江苏省,乃至代表了中国国宴的门面。对于一个不是省会、不是直辖市的小地方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当然,也常常意味着莫大的误解。

 

淮安传奇的饮食脉络,源自哪里?

500

No.1 

与淮扬并称的扬州,也许是最不服气淮安的。至今还有不少扬州本地学者,认为“淮扬菜”是“维扬”菜的误写,与淮安没有关系。

 

但事实上,扬州的古称“维扬”,正来自于淮河地区。《尚书·禹贡》把天下分为九州,对扬州的描述是:“淮海惟扬州。”意思是从淮河到大海的一大片区域,包括今天的江苏大半、安徽大半、浙江、福建和广东在内,都属于“扬州”。

 

在中原七国争霸的时代,南方开发程度很低,这种粗放的行政划分,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

500

南朝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引用了这句话:“淮海维扬,三千馀里。”但却把“惟“写成了”维“,到了唐代杜甫诗里,不免将错就错,“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大开发之后,“维扬”成了俏丽江南的代名词。

 

但在更早之前,淮安才是“维扬”地区最被人熟知的地方。

500

淮安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上古地质运动在这里形成了一系列的凹陷,淮河水道由此经过,并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和复杂的水网。今天,这些湖泊虽然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但《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明代以前的百科全书里,却保存了它们的名字: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等。

 

对北方中原政权来说,复杂的水道意味着行船的便利性。这里是渡过淮河后,向南方进行征服、开发和管理的前哨站;对于南方割据势力来说,这里又是向北扩张的主战场,“守江必守淮”由此而来。

 

公元前486年,志得意满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称霸中原而开凿了邗沟,起点在扬州,终点就在淮安。这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也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最重要干道。

500

凭借特殊的地缘格局,淮安的饮食习惯里,带着浓厚的南北融合痕迹。比如软兜长鱼,取材自南方泽国随处可见的黄鳝。细细去骨,用小快刀划成长条的鳝片,在葱姜水里汆熟,自然形成卷曲的兜,再用酱油、白糖、黄酒、大蒜子调成的芡汁来煨香,充满了南方文化的精致细腻。

 

上桌前,则要另加大量葱姜白胡椒,一勺注入灵魂的滚油“嗤”下去,浓咸张扬、香气四溢。这种大开大合的做法,更接近山东鲁菜的风貌。

500

淮安当地有一句俗语“一张淮安嘴,吃遍南和北”,这里的“一张“,既是量词,代表淮安人包容南北的口味;又是动词,代表在淮安,只需要张嘴一口,就能吃到南北两边的不同风味。

500

No.2 

南北通衢,改个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四战之地。

 

五胡乱华、晋室衣冠南渡,之后的两百多年,这里成了反复拉锯抢夺的必争之地。“江淮之间,赤地千里”。韩信出生、封地的富饶之地淮阴,成了安置淮阴灾民的淮安。

500

到了南宋,故事重演,淮安变成了宋金战争的主战场。活跃在戏剧故事里的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就是淮安人。而她从青楼女到女将军的故事,则集中折射了南北方战争时代,淮安地区百姓穷则卖身为妓,困则妇孺参军的惨状。

 

更可怕的是,金国女真族侵占北方期间,对黄河泛滥不加疏堵,放任自流,甚至人为引导黄河向南改道,荼毒南宋。为后来数百年黄河河患埋下伏笔,大片的中原良田变成不毛之地。而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就是淮安。南下的黄河河水夺取淮河河道入海,导致淮河大量河水无处倾泻,在淮安附近泛滥,吞没了原本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湖泊。

 

烟波浩渺的洪泽湖,就是形成于那时。

500

相比之下,南宋把较为安全的长江以南地区视作国家基本盘,悉心经营。苏州、无锡、湖州、嘉兴、杭州等环太湖城市,很快从经济、文化上超越了扬州,至于更北的淮安,则彻底退出了经济中心的序列。

 

到今天,吴语方言里还有对淮安等地两淮人的歧视性称呼“江北佬”,认为他们不讲卫生、不懂礼貌。这种有色眼镜,来自历代黄河河患之下,失去土地,来到南方谋生的两淮穷人。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灾难困苦,却塑造了今天淮安人坚毅、隐忍的性格,和粗菜细做的饮食习惯。这种早先富庶,后来没落的心态,与一直穷困的地区有着本质区别。

 

比如当地河湖中曾经随处可见的水生野草“蒲菜”,本身没什么味道。淮安人加一点点小虾干在其中,半烧半焖促其入味,成就了口感堪比嫩笋,滋味浓厚如海鲜的开洋蒲菜。

500

再比如廉价的豆腐,擅长刀工的淮安大厨,会将它切成精致的菱形小方块,加入惹味鸡脯肉丁、香菜末、香菇丁、干贝、蘑菇等等,小火慢煨,直到滋味浑然一体,最后淋一层明油封住热气。看似平白无奇,舀起一勺送入口中,才知鲜掉眉毛。

500

500

语言学家许嘉璐说故乡淮安的饮食“粗菜细作,于平凡中见功夫”,正是这种饮食观念的生动概括。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耕文明社会,简朴、清淡、细致、精洁而不奢糜,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餐桌审美上的政治正确。而淮安先扬后抑的独特历史境遇,与中国人追求的饮食理念不谋而合,最终成就了它在淮扬菜系,乃至中国菜中非凡的地位。

500

No.3 叁

《西游记》里对吃的描写,也许是中国古典小说里最具魔幻色彩的一页。

 

一方面是单调的素斋,从大唐到西域,十万八千里,食谱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哪怕是西梁女儿国国王婚宴,都呆板得味同嚼蜡。

500

但另一方面,诱人的食物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出现:花果山的猴子们给孙悟空践行,一大堆水果绘声绘色,“金丸珠弹腊樱桃,色真甘美;红绽黄肥熟梅子,味果香酸”,甜美几乎溢出纸来;猪八戒偷吃三清观供桌上壮观的供品,“馒头足有斗大,烧果有五六十斤一个”,津津有味;隐雾山的樵夫为唐僧师徒三人做了野菜席,其中有“嫩焯黄花菜,酸虀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一桌子春天的清新。

 

最过分的是,狮驼岭的妖怪把猪八戒抓去,准备蒸过夜。还精心调了蒜泥盐醋的蘸汁,打算第二天吃白切猪肉。不知为什么,看得人就馋了。

500

事实上,博览群书、见识广博,还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县丞的吴承恩,在十六世纪的知识体系下,不可能不知道大唐西域一行万里的路程中,有各式各样的饮食文化和巨大的烹调理念差异。但他笔下的味道,却与《西游记》的情节一样,走上了一条魔幻现实主义之路。

 

如果结合吴承恩的籍贯淮安,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明朝中后叶,就不难理解这种餐桌魔幻的由来。

500

在大一统的明清时代,淮安因为淮河、黄河、大运河三水交汇的出色水路交通条件,成为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储备、淮北盐集散之“五大中心”。商贾贸易来这里抢滩,河道漕运官员在这里驻节。到今天,淮安的淮河、大运河“水上立体枢纽”,都是全亚洲最大的水运奇观。

 

富可敌国的商人、官员们,带来了大量的社会消费需求,也让本就追求精细的淮安菜精益求精。

500

500

河漕总督官署菜,成为今天淮扬菜系最重要源流之一。比如鸡糕、肉圆、捆蹄,这三种食物,其实颇有类似。鸡糕是鸡脯肉剁成泥后,加山药蒸熟塑形成大方块;肉圆是猪肉打成泥后,炸成小丸子;捆蹄则是猪蹄膀肉腌好灌进肠衣里,用绳扎紧,炖煮定型。

500

三者都是把原本的食材,做得不像原来的模样,尽量好吃、且容易吃,满足达官贵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要求。

500

另一方面,黄河、淮河频繁的泛滥,让普通社会阶层民不聊生。根据解放初期的统计,淮河流域2亿亩耕地中经常受灾的有1.3亿亩。作为三水交汇之地的淮安,是重灾区里的重灾区。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阶层撕裂也反映在饮食层面。淮安的平民小吃朴素、接地气:茶馓其实就是油炸的面条,纤细油亮、又脆又香。材料不值钱,但淀粉和油脂带来朴素的快乐,却真能尝到。

500

500

杠子面的精髓在于骨汤,几根骨头就能熬好几天的量,让再穷的百姓都能吃到肉味。至于肉丝、猪肝、拆骨肉、虾仁、腰花、肚丝、长鱼……这些丰俭由人的浇头,则给了口袋里有闲钱人们更多的选择。

500

淮安流行的淮饺,其实就是小馄饨。肉馅不太多,还要加韭黄青蒜,降低成本,保持喷香的味道,但皮一定到薄而透明,精致的模样不可少。吃进嘴里顺滑轻盈,几乎不用嚼,就进了喉咙。油炸的就更好了,酥脆爽口,油香四溢。对穷人来说,“假装吃了很多肉”,淮饺是最好的选择。

500

-END-

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到。大典当晚举行了开国第一宴,元勋们吃了什么菜,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根据北京饭店老职工们的回忆,宴席的菜单上,淮扬菜占到多半。

 

其中,包括水晶肴肉、软兜长鱼、大煮干丝、烧狮子头和千层油糕。大家一直认为,这些菜“不很油、不很甜、不很咸,也不辣”,适合大多数人口味。

 

而选择菜品的“总导演”,正是那位简朴、睿智、文质彬彬、平和亲民的淮安人,周恩来。

500

500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热门评论 3

  • 十几年没有回去了,已经忘了家乡的味道。
    肉圆:2/3瘦肉切碎,1/3肥肉切丁,搅匀,先油炸,后和其他菜一起煮。因为有肥有廋,和世面上的肉丸味道完全不同。离开家乡就没有见过。
    鱼圆:大鱼剔骨,肉剁碎,从手挤成长条到水里。水是煮开的,但下的时候一定不能开火,不然会散。鱼圆养在水里,吃点时候捞。鱼圆最大的特点是嫩,像是化在嘴里。嫩鱼丸,有人尝过吗?我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见过吃过。
    豆腐坨;老豆腐,压碎,加上碎肉或者碎虾,做成丸子,先油煎,后和其他菜一起煮。离开家乡也没有见过,但是因为简单,自己做过,唯一吃过家乡菜。
    捆蹄:文章中有介绍。但是文章中没有介绍是素捆蹄,用百叶代替猪蹄膀,做法一样。可惜,不管捆蹄还是素捆蹄,离开家乡后都没有见过,吃过了。
    一悲。
  • 全部楼层
    ⺷ō⺷
    现在也没落了吧,或者到南方去发展了。
    漕运养肥了淮安、扬州,水运没落了,自然经济下来了,吃也下降了。当然,那些菜也不是给穷人吃的,都是有钱人吃出来的
    记得搜淮扬菜的时候,县志写的做菜很挑剔的,原材料、做法程序,就现在听同学说,给领导做菜要求都很高,自然成本也高,普通大众也吃不起啊。
    有些菜,觉得盲目的加东西后,也不知道人变了还是菜变了。。。没吃到过了。
    炒长鱼,首要的就是野生的,多少人吃过?然后滚水闷10秒,划丝,现在都是生的直接划,或者直接段,你能说它不是淮扬菜炒软兜?
    快节奏打乱了原有的程序,这些传统的还没跟上,或者无法跟上工业化的要求,它只能是个奢侈品,或者是打折扣了。
    也不是全部的原因,还有香料问题。
    你想想,古代中国哪来的香料?
    咱们中土生土长的香料只有花椒、八角、桂圆、陈皮这些中药材。别的不说,辣椒、胡椒,都是外来的,可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香料群岛一直是阿拉伯人占着呢,为此欧洲人和阿拉伯人打了一百多年的香料战争。
    现在,香料生产都工业化了,香料产品廉价了。也就意味着食品的口味出现变化的成本也降低了。
    食品口味变化的成本降低之后,人的味蕾自然更挑剔。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全天下的食物都没什么味道的时候,淮安菜能做出一道味,自然大家都追捧。可当全天下的食物因为香料的大规模使用有各种各样的味道的时候,淮安菜的那一道味,自然就显得寡淡。
    看看那些热衷中国菜的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就知道,他们为什么在吃习惯中国菜之后,再也不愿意吃汉伯格和披萨了?答案只有一个,味蕾挑剔了。
    为什么川菜馆开的比淮安菜馆开的多?答案也只有一个,味蕾挑剔了。
  • 咱泗阳的膘鸡也不错,大家可以尝尝,网上有卖的。(感觉是鸡糕的改版)
    膘鸡制作相当讲究,它选用瘦猪肉糊、鸡蛋黄、馒头屑、淀粉,用盐、葱、姜、胡椒粉、味精等佐料搅拌均匀,然后摊在百叶上,厚约一寸厚,再用肥猪肉糊与去皮的山芋糊、鸡蛋清、葱白、淀粉等搅拌均匀后摊在其上,厚约半寸。做好后将其放入蒸笼,蒸熟后,上层洁白如玉,下层红如玛瑙。一般先改刀成片,配以菠菜、姜葱等佐料,青、红、白三色相映,甚是美观。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83
最热 最早 最新

  • 全部楼层
    guan_15773760762535
    又不是天天吃,偶尔吃一顿还真不贵,趣园是黑珍珠上面的餐厅,真不贵了,比那些私房菜1299一个人的好多了
    哦哦,确实
  • 全部楼层
    祸人形
    才400就证明不便宜了呀,六个菜400,一个菜六十多,这哪而便宜哦
    又不是天天吃,偶尔吃一顿还真不贵,趣园是黑珍珠上面的餐厅,真不贵了,比那些私房菜1299一个人的好多了
  • 全部楼层
    大新新
    一个是(马),一个是人没有可比性。自以为文雅,把人叫吗?典型的垃圾,还高雅?恶心
    你不懂不要bb,什么叫瘦马,这个称呼怎么来的,你跟我说高雅,那你就错了,什么都上纲上线,自以为大义凛然,其实你算个毛啊
  • 全部楼层
    ⺷ō⺷
    每个地方生活习惯不一样吧,其他味是味觉,而辣是痛觉。辣吃多了味蕾被破坏了,而不是味蕾挑剔。
    是的,吃过家里养的鸡、猪,市场上的就难以下咽了。
    野生的鲫鱼、黄鳝。。。。哈喇子流一地的。
    生活习惯导致的口感不同这件事,嗯,我曾经看过一个华大基因工程师的访谈,他说,决定一个人的口感喜好的原因可能是肠道菌群。
    理由是,某个地方的自然生态中对人或者当地农作物以及家禽牲畜最普遍的影响都是细菌。细菌附着在各种食物的内外。当这个地方的人长期吃这个地方的食物之后,细菌在肠道中落定,成为与人体共生的生物。它们的偏好可以通过释放信息素等化学物质,由人体肠壁血管吸收,最终传递到人的大脑,进而对人产生影响。
    人自以为喜欢什么口感,实际上很有可能是人体内肠道益生菌群的喜好在控制。也就是说,你想吃啥,你喜欢吃啥,不是你的“想法”,而是你身体里肠道细菌们的“想法”。
    这个推论能不能成立目前还没得到完整的实验验证,但至少在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上能够完成逻辑闭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 全部楼层
    评论已被删除
    也不是全部的原因,还有香料问题。
    你想想,古代中国哪来的香料?
    咱们中土生土长的香料只有花椒、八角、桂圆、陈皮这些中药材。别的不说,辣椒、胡椒,都是外来的,可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香料群岛一直是阿拉伯人占着呢,为此欧洲人和阿拉伯人打了一百多年的香料战争。
    现在,香料生产都工业化了,香料产品廉价了。也就意味着食品的口味出现变化的成本也降低了。
    食品口味变化的成本降低之后,人的味蕾自然更挑剔。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全天下的食物都没什么味道的时候,淮安菜能做出一道味,自然大家都追捧。可当全天下的食物因为香料的大规模使用有各种各样的味道的时候,淮安菜的那一道味,自然就显得寡淡。
    看看那些热衷中国菜的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就知道,他们为什么在吃习惯中国菜之后,再也不愿意吃汉伯格和披萨了?答案只有一个,味蕾挑剔了。
    为什么川菜馆开的比淮安菜馆开的多?答案也只有一个,味蕾挑剔了。
    每个地方生活习惯不一样吧,其他味是味觉,而辣是痛觉。辣吃多了味蕾被破坏了,而不是味蕾挑剔。
    是的,吃过家里养的鸡、猪,市场上的就难以下咽了。
    野生的鲫鱼、黄鳝。。。。哈喇子流一地的。
  • 全部楼层
    近乡情更怯
    都没落了,就别在更穷的淮阴身上找优越感了
    说到点上了,都难兄难弟了就别相互找优越感了,还是想想将来吧 
  • 看标题,就知道是引战的
  • 全部楼层
    它山之石222429
    淮安历史人物: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
    这些历史人物有哪一个是符合楼主的逻辑,用贬低他人的方式树立的?谁的介绍里面写着,xxx是比xxx强些的存在而著名的?哪个地方没有历史名人?你靠吹捧这些历史名人生活?而不是学习他们的长处?
  • zzzzzzzzzzzzzzzzzz 集公知与五毛与一身
    不合理哈
    淮安在哪?
  • 从古至民国只有苏州才能称上是极尽奢靡之地味压江南之首,淮扬只不过和嘉湖一样细点有些名气而已。
  • 全国各地最吃不惯苏南的菜,太甜了,啥都放糖。
  • Black9527
    说句大家开心的,扬州过去最有名的应该是青楼,地位应该比现在的东莞还高,因为文人雅士以逛扬州青楼为荣,菜只是附属产物。
    现在我们吃的淮扬菜的底子是盐商之间互相攀比斗富弄出来的,就像徽班一样,是有钱人养起来的,甚至包括扬州八怪个个背后都有金主捧场。
    盐商发财太容易,只要做好官商勾结即可,当然他们也明白,朝廷如果需要用钱那肯定拿他们开刀,所以,盐商发财以后,不太会大规模买地当地主,相反的,大肆消费,吃喝玩乐,尽捡贵的上,甚至还出现过一碗蛋炒饭价值白银千两的荒唐事。
    我们现在熟悉的淮扬菜,狮子头啊,干丝啊什么的,其实就是当年盐商们互相请客吃饭时候的摆菜,端上来大家看看,表示哥们我养的厨子手艺了得,真正的主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都是价值昂贵的玩意,比如熊掌这些东西,奢侈品。
  • 它山之石222429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guan_15717472532183
    第一,淮安菜代表不了淮扬菜,皖北,苏北都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淮扬菜是江苏本地菜系的组成部分,但是代表不了江苏,江南省或者南直隶的全部;
    第三,淮扬也好维扬也罢,他只是一个区域的起止,就好比通扬运河,通在前,请问这能代表南通这边的运河水更香吗?沈海高速,海在后,请问海更贱吗?
    第四,苏北的南通,扬州也吃小笼包,吃螃蟹,喝黄酒,出烤麸,产鸡头米,按你的逻辑妥妥的江南啊,苏松常太算个屁?
    第五,淮安在江苏的存在感除了周总理之外大概也就是双沟洋河大曲和最近几年的省内产业转移,作为一个生活在苏南二十年的苏北人,我真没听说其他的存在感,如果说东哥是淮安人除外的话?
    第六,对自己的家乡有溢美之词没错,但是靠吃别的地域的豆腐一踩一褒,就是不上路子,犯贱,地图炮。牛掰如上海也不敢这么干,所以你可以看到各种申派,海派的说法,那是因为他们再洋泾浜也知道这些变化也是在江南整体风格里的创新或改良。
    你这文章看似不错,立意不正。
    淮安历史人物: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
  • 老人家
    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有什么用呢?证明淮安以前有多厉害?证明淮扬菜起源于淮安?然后呢?然后淮安就变得全国知名了?淮安成为世界美食之都了?做这种事情的人得是有多无聊啊!我是扬州人,但是我也要说说扬州人的心态,唐朝的扬州也好,清代的扬州也罢,都已成为历史,那是曾经的先人创造的,我们不应该沉醉在以前的辉煌里,而是想想要自己去做点什么,恢复以前的荣光已无可能,那我们就要找出一条自己的特色来,在这里凭论证淮扬菜的淮字是淮安?争论“骑鹤上扬州的扬州”指的是以前的南京还是现在的扬州?扬州,或者淮安就变得和以前一样辉煌了?当然扬州再怎么不济,也比淮安要好吧?说句难听的话,那你淮安也弄一个世界美食之都的称号啊,这样人家才服你。
    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意思是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的人,当年的扬州刺史官署在建康现在的南京,所以是去南京做官。南梁时期的“扬州”包括江南江北这一片,而隋平南陈后南方叛乱不停,为灭南朝人心,建康城被彻底毁坏,扬州衙署迁往江北的江都(后隋炀帝的行宫陪都)并改名吴州,再后将江北部分又改回为扬州,在唐代开始归于淮南道,扬州这个词才用来指现在扬州,是淮南道的治所所在,但是“道”不是实际的行政区而是监察区,由中央不定期派监察使、处置使来监察地方官员和处理特别事务。
    唐贞观元年(627)初置淮南道。领扬、楚、滁、和、庐、寿、光、蕲、申、黄、安、舒、沔,共计13州、57县。相当于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和河南省东南角,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应山、汉阳以东的江淮地区门,治所在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ps.楚州 - 现在的淮安
  • 全部楼层
    大新新
    一个是(马),一个是人没有可比性。自以为文雅,把人叫吗?典型的垃圾,还高雅?恶心
    瘦马,是明清之际的历史现象。养瘦马,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畸形行业。先出资把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后调习,教她们歌舞、琴棋、书画,长成后卖与富人作妾或入秦楼楚馆,以此从中牟利。因贫女多瘦弱,“瘦马”之名由此而来。东莞那些都是主动投身卖肉的,而瘦马是从被贫穷父母买来作为长期投资的,品味要求能一样吗?
  • 全部楼层
    guan_15773760762535
    也没多贵,最近才回的扬州,在趣园吃的饭,淆肉,盐水鹅,软兜,文思豆腐,荠菜烧卖,上汤西兰花,2人加个小孩,吃的很饱了,才400块钱
    才400就证明不便宜了呀,六个菜400,一个菜六十多,这哪而便宜哦
  • 樱桃红了 漂在上海的长工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End这段的时候,突然想哭,先辈们是真的不容易啊。
  • 全部楼层
    豆腐宴不是淮安菜
  • 第一,淮安菜代表不了淮扬菜,皖北,苏北都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淮扬菜是江苏本地菜系的组成部分,但是代表不了江苏,江南省或者南直隶的全部;
    第三,淮扬也好维扬也罢,他只是一个区域的起止,就好比通扬运河,通在前,请问这能代表南通这边的运河水更香吗?沈海高速,海在后,请问海更贱吗?
    第四,苏北的南通,扬州也吃小笼包,吃螃蟹,喝黄酒,出烤麸,产鸡头米,按你的逻辑妥妥的江南啊,苏松常太算个屁?
    第五,淮安在江苏的存在感除了周总理之外大概也就是双沟洋河大曲和最近几年的省内产业转移,作为一个生活在苏南二十年的苏北人,我真没听说其他的存在感,如果说东哥是淮安人除外的话?
    第六,对自己的家乡有溢美之词没错,但是靠吃别的地域的豆腐一踩一褒,就是不上路子,犯贱,地图炮。牛掰如上海也不敢这么干,所以你可以看到各种申派,海派的说法,那是因为他们再洋泾浜也知道这些变化也是在江南整体风格里的创新或改良。
    你这文章看似不错,立意不正。
  • 本来就是一个菜系,偏要分个你我高下,口水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