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领导的五次海战(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
2925
字 | 阅读需
5
分钟
如果没有一战中急功近利、固执己见的海军大臣丘吉尔,也就不可能有二战中带领英国人走向胜利的丘吉尔。
前文链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领导的五次海战(上)
4
未能如愿的胜利——多格滩海战
1915年1月上旬,丘吉尔要求英国的战列巡洋舰集中在一起,形成一般强大力量,一旦时机合适,击败德国所有能够从北海出击的军舰。
由于处于下风,公海中的德国海军舰队有意避开英国主力舰队,采取海上游击战,袭击英军巡逻艇和渔船,或者偷袭防卫力量薄弱的港口。
1月23日夜,德国海军中将冯·希佩尔带领包括四艘战斗巡洋舰、四艘轻巡洋舰和十九艘驱逐舰的海军中队,从威廉港出发,直奔多格尔沙洲。这是一片广阔沙洲,位于英国和丹麦之间的北海海域,以鳕鱼和鲱鱼驰名,德国舰队打算袭击那里的英国海军巡逻艇和渔船。
就在3个月前,在一艘被击毁的德国舰艇上,英军无意中缴获了德军舰艇之间无线电联络的密码和暗号。此次,英军正是凭借这些密码和暗号,破译了德军舰队的电文。丘吉尔和同僚们经过一个小时的计算与讨论,最终发布了作战方案。随即丘吉尔赶去出席法国大使招待法国陆军部长米勒兰的招待会,虽然人在招待会上,但他的心却在即将到来的战斗上!
多格滩海战中,英德舰队的较量
这次海战中,英国把取得大捷的良机丢失了,“雄狮”号战舰还严重受损。而德军虽然沉没了一艘老式的装甲巡洋舰,冯·希佩尔的其他军舰却成功地逃走了。
受损严重的“雄狮”号在其他战舰的协助下回到了基地。此战获胜之后,德国海军的宏大计划再次被压制,随后的15个月,在北海及其他的英国领海中,再也没有见到德国战舰。
5
刚愎自用的苦果——达达尼尔海战
1915年1月,俄国陆军总司令尼古拉斯大公给英国发来电报,请求英国军队对土耳其军队实行牵制,从而减轻土耳其军队对高加索的压力。这和丘吉尔先前的想法不谋而合,丘吉尔在战时委员会提起过这一设想,具体就是英军从欧洲阵地的另外一端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葛烈坡半岛,打开马尔马拉海的通道,与俄国军队会合,从南北两个方面对德土联军展开夹击,但是当时这一意见没有被采纳。
被击沉的“布吕歇尔”号
战时委员会收到俄国的电报后,在同年1月13日批准了丘吉尔用海军占领达达尼尔海峡的方案,但是该方案遭到了海军上将费舍尔的反对。他的主要观点是:英国的首要战略要点是在北海,那里将是与德军决战的地方,大量海军远赴地中海严重分散兵力,英国本土的安全将受到威胁。除此之外,英国陆军大臣基奇纳将军也反对这个方案,他认为丘吉尔刚愎自用、急功近利。他的态度为将来战争进程的不顺埋下了隐患。费希尔将军的观点非常有道理,但是立功心切的丘吉尔根本无暇顾及别人的意见,他仿佛已经看见了英国海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的胜利。本来,基奇纳将军的陆军远征军到达以后会配合海军行动,但是丘吉尔在一开始就犯错了,基奇纳将军的陆军远征军尚未出发时,他就迫不及待地发起了进攻。
达达尼尔海峡
丘吉尔领导的第五次海战爆发于1915年2月19日,英法联合舰队的炮火呼啸着落在达达尼尔海峡两岸的阵地上,敌军仿佛没有招架之力,好消息如同雪片飞向海军军部。
“我军冲破敌人防御,顺利进入海峡深处!”“我军已夺取土耳其多处要塞!”
丘吉尔穿梭于白厅与威斯敏斯特的议会大厅之间,把好消息传递给内阁大臣和议员们。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由于气候条件一直不佳,进攻未能连续,加上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卡尔顿将军指挥不力,行动迟缓,却抱怨舰艇不够,继而于3月5日辞职,丘吉尔只好换上了海军少将德·罗贝克,而阵前换帅乃兵家之大忌。
德·罗贝克
再次进攻之前,英军对整个水域进行了扫雷,大部分水雷都被清除,但是英国派出的水上飞机无法完全辨别水下是否有雷,致使水雷没有清除干净,这是战斗失败的直接原因。
3月18日英法联军的战舰再次出动,强大的炮火把对方压制得几乎无法还击,岸上的堡垒一个接一个被打哑,眼看胜利在望,突然,英法联军的战舰接连触动水雷。三艘大型战舰沉没,四艘战舰失去战斗力,不到十分钟,联军损失过半。德·罗贝克少将感到恐慌,认为必须扫除水雷,补充舰艇,等待陆军到达才可以进攻。罗贝克赶紧下令幸存的舰只撤回爱琴海。丘吉尔认为战机不可延误,要求继续进攻,但是费舍尔和德·罗贝克等其他海军将领都拒绝总部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决定,达达尼尔的海面作战就此结束。
到了4月25日,来支援的英国陆军协同联军向达达尼尔海峡重新发起强攻,密集的炮火对土耳其阵地持续了半个小时不间断的狂轰。此时联军以为敌人已经丧失了战斗能力,草率地展开登陆,意想不到的是敌人的有生力量大部分保存,联军就这样暴露在空旷地带,几乎成为对方机枪扫射的靶子,伤亡极其惨烈,从这之后双方处于僵持状态,到11月交战结束。这次战役联军付出巨大代价:死亡、受伤和被俘人数达到4.33万人,是英国海战史上少有的。
如此惨重的失败在国内掀起了舆论狂潮,以《晨邮报》为首的主流媒体连续发表文章对丘吉尔进行谴责,似乎他是失败的罪魁祸首。保守党领袖博纳·劳发表声明,表示如果丘吉尔不辞职,保守党拒绝参加正在筹组的联合政府,拒绝承认阿斯奎斯领导的战时内阁。迫于民众舆论和内阁对丘吉尔的不信任,在阿斯奎斯改组内阁的时候,丘吉尔被免除了海军大臣的职务。
英国战舰向土耳其阵地开火
综观丘吉尔指挥的五次海战,既有辉煌的胜利,也有惨痛的失败,无论如何,丘吉尔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把英国海军建设得更加强大,在战争初期遏制了德国海军,有力地配合了陆军在欧洲大陆的战斗,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达达尼尔海战导致他离开了海军部,但是他并没有在沮丧中沉沦,也没有黯然退出政治舞台,而是怀着对英国人民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毅然来到法国前线,放下马尔巴罗公爵后代的高贵身份,从基层干起,担任步兵营营长,最后又回到内阁,为一战的胜利奉献自己的智慧,丘吉尔的经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励志故事,值得我们学习。
可以看出,与二战时期的丘吉尔相比,一战中的丘吉尔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才能都略显稚嫩。
二战时期的丘吉尔
然而,正是有了一战中五次海战和官场挫折的磨砺,才有了二战中果敢、沉稳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抑或说,如果没有一战中急功近利、固执己见的海军大臣丘吉尔,也就不可能有二战中带领英国人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只有全面认识丘吉尔在一战中的心路历程,我们才能客观地评价一代伟人的成长之路,正确地理解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中国国家历史》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