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慈禧太后叫冤屈!可知她修建颐和园花了多少银子?可买几艘军舰?
作者:晨星
来源:“直说”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慈禧修建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银子?可以买几艘军舰?
近年来为历史人物翻案之风盛行,其中三国和晚清时代是其中的重灾区。
最近在知乎上又看到一篇为慈禧太后鸣冤叫屈的文章,提出“慈禧太后并没有挪用北洋舰队购买军舰的费用,不应该为甲午战争失败背锅”。
这篇文章参考了不少资料,应该说还是下了一些功夫。其核心观点是:慈禧太后挪用的经费,本来就不是用来购买军舰的,因为这些经费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海军衙门的办公经费,而不是海军经费。
第二,以海防的名义募集社会捐款(官方称为“海防捐”),捐款人会得到一些虚职官衔,类似于卖官。
第三,醇亲王和李鸿章以海军的名义让地方官员捐款筹款(官方称为“海军巨款”),这笔钱实际上存入了银行,没有动用本金,只是用了利息补贴颐和园工程。
所以这位作者得出结论:慈禧并没有挪用北洋海军购买军舰的费用,因此不应该为甲午战争失败背锅。
客观的说,这位作者的论据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修建颐和园贻误海军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慈禧怎么也洗不干净,主流舆论对慈禧的批评也谈不上“误解”。
01
挪用军费证据确凿
首先需要说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不只是修建颐和园,还用在了三海工程(即修缮北京城内的北海、南海、中海),此外还挪用了铁路经费用于万寿庆典,全都是个人享乐。
然后再看证据,先是这份海军衙门的奏折:
这里的意思非常清楚:
第一,南北洋海军每年需要的经费原本是400万两,再怎么至少也要330多万两,而实际分配的只有300万两,因此海军衙门要求户部每年增加100万两。
第二,这计划增加的100万两,本来可以拿出30多万补足海军的支出,20万给三海工程,20多万给颐和园,剩下20多万用于筹建新的海军。
第三,由于户部没那么多钱,所以只能先申请一部分,先填上海军的30多万支出的窟窿,然后将45万多两“闲款”拿出来使用。
所谓“闲款”是指没有固定用途、支用相对自由的款项,来自于日常的节省和捐输,相当于一个小金库。也就是说,慈禧太后把这457500两“闲款”银子,拿去修建了颐和园和三海工程供自己享乐。
这笔钱从理论上来说确实并不是专门用于买军舰的费用,但是从以上史料也可以看出,海军的经费本来就短缺100万两,而且已经明确打算要筹建新的海军。
40多万两银子本来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海军经费不足,或者用于筹建新军,但由于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和三海工程优先级更高,海军只能继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这个锅,你不背谁背?
02
慈禧的手段
这457500两“闲款”银子还只是冰山之一角。
慈禧挪用的经费至少还包括其他三个来源,而且是机关算尽、巧取豪夺。
第一,从光绪15年起,海军衙门每年再出30万两。
这笔钱也是海军衙门在经费严重紧张的情况下好不容易腾挪出来的:
第二,挪用“海防捐”约300万两。所谓海防捐,是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之后,中国水师全军覆没,为了筹措海防经费,重新加强海防建设而实行的捐官措施——虽然捐官这个方式有很大弊端,但这笔钱本来好歹也是用于海军和海防建设,但是慈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逼迫海军衙门把这笔钱用在了颐和园工程上:
第三,软硬兼施迫使醇亲王和李鸿章以海军的名义让地方官员捐款筹款(即“海军巨款”),然后强行把其中的利息32万两用于修建颐和园。
所谓“捐款筹款”,归根结底还是普通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根据统计,这笔钱总共有260万两。
虽然这些银子确实存入了银行,但32万两利息是实实在在在了颐和园工程上——这些钱怎么也不是小数目,既然是以海军名义搞的捐款,慈禧却拿那么多利息修颐和园,这难道还有理了?
03
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钱?
以上种种史料和论述,可以看出几点基本情况:
第一,海军衙门的经费本来已经非常紧张,以至于必须动用“闲款”、“海防捐”等来源补足。
第二,慈禧将颐和园工程明确列入了海军衙门的费用支出,并且优先级很高,所以海军不得不把除了最基本开支之外的经费,优先用于修建颐和园。
第三,慈禧不但挪用了海军衙门的闲款、办公经费和海防捐,还通过其他巧立名目的方式,搜刮民间钱财。
那么慈禧为了修建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钱?
根据陈先松教授估算,慈禧修建颐和园的总费用大约有800多万两,其中737万两出自海军衙门,另一位学者邹兆琦先生的估算则是挪用了1200万到1400万两,这些数字如果和北洋舰队的军费相比,就显得触目惊心。
当时北洋舰队威震亚洲的镇远、定远二舰,每艘费用为140万两,邓世昌担任舰长的致远舰只要80多万两。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只包括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和来远、经远、致远、靖远、济远、平远、扬威、超勇等八艘巡洋舰,总造价不超过700万两。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的经费,足以再装备一支北洋舰队!
如果慈禧不修颐和园和三海工程,这一千万两左右银子最后能不能变成新舰我们无法定论,因为很有可能也会以其他方式浪费掉,但至少会有一部分能够用于购置武器、加强训练、提升官兵待遇上面。
更重要的是,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内忧外患之际,慈禧太后作为清廷的实际统治者,不顾国家民族危亡,贪图享乐安逸,与同时代日本天皇千方百计节省宫廷费用充实军备形成鲜明对比。
无论如何,已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慈禧太后,永远也别想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