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空军七十年简史(七):再次向世界一流空军奋飞
▲“水泥天”,是认证珠海航展的一大标志,不得不忍受(今年省了)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时许,第11届珠海航展开幕式现场。
▲有趣的是,在事先发放的记者手册上,当天这一飞行时段被标注为“运-9”(其他一些材料上则写作“涉密战斗机”),这也成了那年航展的一个梗
虽然前一天晚上在酒店里和施佬扯了一宿即将登场的“运-9”/“涉密战斗机”的那些事儿,已经几乎彻夜无眠;但当亲眼见证那两架“银河战舰”从珠海的“水泥天”中钻出来、掠过无数人头攒动、在观礼台正前方直冲云霄的时候,作为现场直播的主持人,我们当时仍然激动得几度词穷,事后想来,大概这就是“一声举国忽如狂”吧。
▲不得不承认,那年拍的最好的还是日本摄影师拍的这段儿
尽管这句话最早是用来形容2011年它首飞的那一刻的,但对于绝大多数当时只能在网上收看“图文直播”的军迷们来说,当人民空军最先进的第四代战斗机歼-20首次在现场上万名观众、以及更多收看直播的观众面前公开展示的这一刻,特别是听到与呼啸声伴随而来的欢呼呐喊、与此起彼伏的《歌唱祖国》时,这句话才成为了更多人的亲身感受。
那天当我们回到酒店的时候,歼-20亮相珠海的各种视频已经充斥着整个互联网。当时哥几个吃晚饭时唠到这事儿也是感慨万千,大概上一次国产新机的视频能让人如此“舔屏”,还是10年前的2006年12月29日,《新闻联播》的那条《歼-10批量装备部队》的新闻:
从那以后,短短几十秒镜头里的那些涂着深色迷彩的歼-10原型机们,广泛出现在从《炊事班的故事》(第三部)的过场画面,到人民空军形象宣传片等大小场合,歼-10,就是那个时代人民空军的象征。记得当时也有人质疑,美军的F-22都服役了,咱们还有必要大量装备歼-10吗?但事实证明,三代机在主要国家空中力量的地位,远不止是过渡那么简单。
新世纪头几年来,随着歼-11、歼-10和歼轰-7A陆续批量装备部队,加上苏-30的交付以及歼-8F和歼-7G两型“终极二代机”的补充,终于终结了空军歼击航空兵自1992年起“三代同堂”的局面:当歼-10在2006年底正式公开的时候,人民空军最后一个使用歼-6的战斗团也已经在2006年8月完成换装。这个历史性时刻,相当于陆军作战部队淘汰了所有的59式坦克——而这是一个今天的人民陆军还没有彻底完成的任务。
▲图为2004年11月,空37师接收的一批崭新的歼-7G和歼教-7A。歼-7G交付110团(该团将原有的歼-7E移交111团),歼教-7A交付111团,使得111团终于淘汰掉了歼-6
歼-6和歼-7早期型从作战部队全面退役,让各军区空军训练基地(本系列第五篇曾提及)的同类型老旧飞机,很难再为即将从基地前往作战部队的(毕业)飞行学员提供多少训练价值。因此,当全军编制上最后一批歼-6于2010年6月从济南军区空军训练基地退役时,训练基地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存在也进入了倒计时。
2011年11月,各军区空军航空兵训练基地基地部全部撤销,各训练团和场站或由原航院调整组建的各飞行学院管理(个别转隶到空军飞行试验训练基地),或补充到一些此前编制上只有两个飞行团的航空兵师。另外,沈空、南空和兰空各以一个航空兵师为主体,融合其他兵种兄弟部队进行基地-旅改革试点,奠定了2017年“脖子以下”改革前空军航空兵编制的格局。
▲虽然2013年之后的改革对人民空军有着“脱胎换骨”的成效,但也不应忘记,人民空军发展到2012年的点滴积累,也是那场下文将提到的改革能够快速见效的基础
随着一线作战部队兵力的日趋充实,以及在飞训基地等一些单位领先摸索下的战法研究(如强调结合数据链运用的超视距对抗等科目的,以苏-27/30部队为主的“强强对抗”空空/空地战法研练),人民空军在战法上开始向以“空中拼刺刀”为主的时代告别。而在那个年代,这些举措的成果,最主要的体现自然是“对台一线见真章”。
长期以来,我军在东南沿海轮战中出动战机批次均明显少于台伪军。如2003年和2004年,根据我方掌握空情,我机和敌机出动批次比例均在1比3左右,2005年略有提升,达到1比2.5;而在2006年,这一比例突然变成了15.9比1!也就是说,我方出动批次一下子达到了台伪军的近16倍之多。
▲在穿越“中线”早已是家常便饭的今天,很多人往往会问,“我们是何时真正夺回台海上空的制空权的”?从1:2.5到15.9比1的巨变,足以说明“事情正在起变化”
包括前文提及的新型战机在内的一线主战装备换装,是这种变化背后的一方面因素;而与此同期,几款对构建现代化空中作战体系至关重要的“力量倍增器”列装人民空军,则为这种变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力。2006年1月,当时尚未定型的空警-2000进驻南京军区空军为之专门组建的某特种机师所驻场站,仅仅在数十个架次的检验性试用飞行中,人民空军第一架用于战备值班的预警机就展示了其空前强大的探测与指挥效能:只要该机进入阵位,台伪空军三代机此前屡试不爽的,超低空穿过所谓“海峡中线”+突然爬高,让我方来不及反应的“擦边球”战术,从起飞的那一刻就被识破了;在“中线”等待他们的,是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我军机群。
▲在2007年夏天的“红剑-07”体系对抗中,两架空警-2000首次参演;随着它们在演训中与其他机型的配合日趋默契,人民空军终于体会到了“我有预警机”是什么样的幸福
随着对敌地面和空中雷达进行主动电磁压制的运-8远距离支援干扰机,以及扩大战役战术级空军指挥通信覆盖范围,辅助地面指挥所完成航空兵与雷达、地导和电抗部队的联合与延伸指挥的运-8指挥通信机在2005-2007年陆续定型,投入演训和战备值班任务,人民空军在台海方向的体系构建初具规模。2008年3月,台伪地区领导人选举以国民党和马英九的大胜收场,标志着对台军事斗争形势最为严峻的阶段告一段落。
▲2008年7-9月,以北京军区空军为主,空军组织多支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和电子对抗兵部队部署到赛区周边,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空中安保任务。期间歼击机和直升机部队共升空警巡486架次,地导部队组织一等转进2000多次,检验了部队战备拉动能力
但马英九的上台并不代表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结束,更不代表人民空军放缓了向世界一流空军奋进的脚步。这一时期中日围绕钓鱼岛和东海地区的斗争升温,使得海对面那个长期窥视东海、从装备到战法同样深受美军影响、但现代化空中指挥体系建设水平要远高于台伪空军的对手——日本航空自卫队,成为了人民空军战法研究的重点对象。
▲直到今天,对于航空自卫队在假想敌部队建设、指挥控制流程、远海搜救能力等方面的材料案例,我军仍然非常重视分析
关于中日空中对抗的情况,也有过很多坊间传言,咱们这里无需一一证明情况,但从侧面分析一二。虽然在此前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形势严峻的时期,特别是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前后,有过许多中美战斗机对峙的传言;但实际情况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美军战术航空兵并未真正把我们看为对手。然而随着我军在东海上空与空自交手次数的增多,我方不仅发现了频繁在周边活动搜集情报的驻日美军RC-135侦察机,甚至监听到了美军亲自指挥引导空自飞行员与我机“过招”的情况。
对于这种空中过招能力的提升,外界往往归功于人民空军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实战化训练“四大品牌”(除了2019年才对外公布的第五大品牌——主抓电子战能力提升的“擎电”之外),特别是其中的“金头盔”自由空战竞赛性考核和“红剑”体系对抗;不过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咱们在系列第三篇就说过,抗美援朝时处于初创阶段的人民空军,的确不得已进行过“以战代训”,但即使是那些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的空战英雄们,事后往往都得进行补训才算合格;70年后的今天,驾驭先进战机的人民空军飞行员的水平,就更不可能是靠“以演代训”练出来的。
▲比起平时训练中非常枯燥但必须形成肌肉记忆的一个个动作,自然是“金头盔”中的种种桥段更为人津津乐道;但有句老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自从党的十八大之后,人民空军在训练正规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迎来了一次伟大变革。长期流传于网上的“中国空军训练水平落后欧美(日)空军XX年”,随着这次伟大变革的成果逐渐显现,已经没多少人相信了。近年来的中巴联训和中泰联训,更是让外军在对国产战机的性能心服口服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中国空军训练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远远不再是飞训基地等少数几个“试点”单位才有的现象。
无论是在空地对抗中让地导部队屡屡无奈、在空空对抗中让“红军”越来越觉得“真像强敌”的空军专业蓝军旅的组建,还是2017年全面推行基地-旅编制的“脖子以下”改革,乃至从2015年编写并试点、2018年统一在全军推广施行、被称为1964年之后变化最大、打破旧有条条框框的新一代训练大纲,都是这次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检讨反思、自我警示醒悟的伟大变革下自然而然的成果。
▲实践出真知。我们常说的“无电战、不升空”,并不是谁凭空想出来的,也是在针对一线演训任务成败的一次次检讨反思中,逐渐形成的铁律
从技术上,新大纲突破了过往的“安全禁区”、以“机飞到边界、弹打到极限、干扰用到烧元件”的态度挖掘所有装备作战效能;从战术上,新大纲在把必需的安全限制诸元明确化的同时,不固化套路动作,一切方法按照实战标准进行;从理念上,新大纲鼓励基于打赢方向下的飞行员个性发挥、对新战术战法的研讨尝试、培养区别于过往“被动听指挥”的自主作战能力。
尽管其中许多细节可能要几十年后才会解密,尽管其中也出现过老办法与新大纲的冲突,尽管围绕新大纲教官与双座机这两大主要资源的调配和使用上各单位也有过矛盾......但在人民空军从上到下的坚定推行下,新大纲推行两年以来,在同期以“三剑客”为代表的新装备战斗力生成牵引下,不断根据一线部队的使用反馈完善,已经成为广受部队理解与赞誉的“实战化手册”。
▲在一次次空地对抗及其总结中,担任进攻一方的航空兵和担任防御一方的雷达地导部队都通过更好的了解对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个体的提升,与团队的强化是相辅相成的。“脖子以下”改革以来,空军各空防基地逐步强化落实每个月至少一次的体系集成训练、每季度至少一次的体系对抗演练标准。不仅基地内的航空兵、地面防空兵、雷达兵和电子对抗兵单位互为对手,其他基地乃至其他军种的部队那也“来了都是客”:直-10在歼轰-7A的协助下敲掉“烦人”的红旗-17成功突防打击“敌”合成部队,052D引导歼-11B远海截击“敌舰”发射的“巡航导弹”,乃至“东风快递”得手后掠过“作案现场”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这类场景,都是每天在祖国大江南北的演训场上真实发生的场面。
而说到“做客”,在西南高原和东南沿海两大重点作战方向上,过往“春末夏初来做客,寒冬来临回老家”的“候鸟式”驻训,也正在被跨年度、常态化轮训取代;敌对势力好不容易摸清的我军在这两个方向上的驻训周期规律,现在已经统统不算数。更不要说,无论是“阵风”和F-16V,都无法再像当初它们各自的三代机机群形成战斗力时那样,让今天的人民空军殚精竭虑去琢磨对付了。
▲但潜心研战、专业专注,仍然是每一支任务部队来到一线最基本的态度(图为2019年夺得“金头盔”的中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今年进行高原轮训的场景)
进入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时代,人民空军的强军目标,当然不会满足于对这种档次的对手形成优势。自从2016年南海仲裁案之后,在战云密布的南海方向,没有代理人可用的美国“撸起袖子自己上”的情况正越来越频繁。不畏强敌、迎其锋芒的人民空军,不仅是拦截美海空军军舰和军机侦察挑衅行动的主力,甚至让美海军引以为傲的舰载航空兵部队也认识到,南海的天空远没有《壮志凌云》那么浪漫: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能争取不成为那一段段幸好不会对外发行的“HUD动作片”里的“男主角”。
从2019年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至今,这一年来,以运-20频繁上镜,执行国内外各项重大任务为标志,走向战略空军时代的人民空军,“走出去”的决心更加坚定;以一次次在台岛周边不加掩饰的演训行动为标志,走向转型空军时代的人民空军,“以攻为守”的决心更加坚定;以实战化对抗中越发大胆的设定与屡屡出人意料的战果为标志,走向实战空军时代的人民空军,“以强胜强”的决心更加坚定。
▲但这些故事里,毕竟有太多太新鲜太热辣的内容,还是等它们随着时间逐渐陈酿醇厚下去,再来品评个中滋味吧
从一年前开始的这个系列短文,值此时刻终于收关,也算了却一桩心事。再争取年内把那篇关于人民空军第一支雷达部队的组建与入朝参战的长文肝出来,2020年自己欠给自己的“文债”就又少了一桩。身处这个时代,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痛快,但总要在一些特殊的日子给自己一个开怀的理由。
祝伟大的人民空军,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