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云| 马云被约谈背后是个2.1万亿的故事

马老师被约谈这事已过去几天,涉及到2.1万亿可谓大事(蚂蚁集团已经完成IPO初步询价,经过近1万个投资机构账户询价,最终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总市值2.1万亿元,不过目前已叫停)。大事不让人讨论是不可能的,于是这几天网上吵翻天,有人说马老师飘了,也有人替马老师叫屈。

两年前他说要退休回去当老师,大伙好一番纪念,却不曾想他只是在憋大招。

作为蚂蚁金服实际控制人,不久的将来,马老师骑上蚂蚁拿下世界首富都有可能(至少是个亚洲首富)。

可能是这个预期让马老师不淡定了,10月24日,他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炮轰:今天的银行,还停留在“当铺”思维。

对这话大伙评价不一。

500

有人说马老师这是站着把钱挣了,抢了银行的饭碗,还骂银行没出息。

也有人认为马老师是在叫板监管,意思是如果不是禁锢太多,他早把蚂蚁做成真龙了,那是要上天啊。

于是阴谋论兴起,有人认为约谈是在给马老师上眼药水。还有人直接联想到这首富,那首富,认为寓意深远。

当然,内幕咱不了解,但对阴谋论观云嗤之以鼻。说实话,国家不可能因为马老师放个炮就约谈他,之所以到这个高度,是因为马老师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到了不监管不行的地步。

实话实说,这次IPO不叫停,蚂蚁很有可能就是另一个中石油,2.1万亿,套多少人?

今天观云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背后究竟是个多大的雷。

01

当铺思维

先说说马老师为什么炮轰银行“当铺思维”?

传统银行借贷实际上是延续当铺典当的搞法,借款人拿东西到当铺抵押,然而按比例借钱,付利息,等有钱了赎回,完成闭环。

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抵押物。马老师认为,传统银行太磨叽了,要求又多,小微企业很难达标,就算有抵押,流程也慢,这审核那审核。

于是马老师就搞起了互联网金融。这互联网金融不需要实物抵押,纯靠信用,这样貌似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后面会解释里面的雷)。

所以,马老师认为,自己是用科技手段解决了金融难题,还取了个名字叫“科技金融”。也因为沾上了科技的边,这次蚂蚁才能在科创板上市,估值才那么高。

但你说普通银行不冤吗?银行里的钱不是银行印的,是老百姓的储蓄以及国民资产,他们当然要对储户和国民资产负责,放出去的钱无抵押,谁承担得起这风险?

小微企业是困难,但银行也不能因此发善心啊。扶持小微企业是政府的事,应该从政策上予以支持,而不是银行无底线降低放贷标准。

马老师的蚂蚁正是把握住了这个剪刀差。

一方面政府希望有资金来扶持小微企业,另一方面传统银行又受限于风险控制,无法投身其中,便有了互联网金融的发挥余地。

所以,马老师炮轰传统银行的确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

当然,咱也没必要把马老师想成白莲花。他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那么说,更大可能性是在为IPO造势。

500

那么互联网金融又是什么套路?

刚才说了,由于传统银行受限于抵押问题,借贷手续麻烦,所以对小微企业帮助有限,通俗说,有点“嫌贫爱富”,越富越好贷。互联网金融却不同,它背靠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可以轻松知道企业经营情况以及信用情况,无论资质审核还是贷款发放都很快。

以蚂蚁小贷为例,它通过大数据判断一个人的信用(主要是消费记录),判断一个人的偿还能力,你信用好,不需要实物也能从蚂蚁借到钱。这方便了那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貌似也是蚂蚁的初心。

所以当年马老师说了句很牛逼的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就改变银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天然优势:

一是背靠互联网企业,可以拿到每个人的消费数据,通过线上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信用和偿还能力,这是传统银行做不到的。

二是瞄准的是几万几十万的小额贷款,结合大数据,风险相对较小,再加上规模优势,几乎稳赚不赔。

也是基于以上原因,互联金融得到政府力挺,蚂蚁上市的事几乎是一路绿灯。

然而,这毕竟是个莽荒之地,在监管未跟上时,互联网金融只会野蛮生长。随着规模越来越大,这里面的雷也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原来还是个手雷,现在已经变成氢弹了。

下面我们来聊聊两个方面的雷。

02

互联网金融是个啥?

先说互联网金融本身。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问题,这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钱安全吗?二是钱流向小微企业了吗?三是小微企业的成本降下来了吗?

金融最大的风险在于杠杆。我们常说加杠杆炒股风险很大,1:1到1:10,风险逐步增加,可这种操作在玩金融的人眼里真是小儿科。

大家一定很好奇,蚂蚁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花呗借呗一天到晚做广告要我们借钱,一借好几万,它哪来那么多钱?

500

所以说金融是聪明人的游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你不服不行。

我们都知道做淘宝要交费,有现金担保、应收款担保(商户要7天才能结账)、摊位费,这些钱既是各个店主的诚信保证金,也是蚂蚁的原始血池,2017年总额大概有30亿。

那么金融天才们是怎么玩的呢?首先,他们凭这个,可以到银行贷款,按1比2点几的比例放,银行给了他五六十亿,这就有90亿了,这是正规的,银行放贷也是合法的。

接下来他们就开始ABS。

解释一下这ABS,假设我有1万块借给A,A给我写张借条(当然,A要给利息),我就拿着借条去找X,用借条做抵押,从他那借9000回来(当然也要利息,不过低于A给的利息),我再把这9000块钱借给B,B又给我一张借条,我拿着借条又可以去找W,再从他那里借8000块,我再借给C,如此一轮轮,我这一万块至少可以借出去10次。

金融体系就这么玩,也叫加杠杆(实际更复杂,观云把它简化了)。

正常情况下不允许杠杆加得过高,倒不是政策限制,而是每个步骤都要时间,搞不了几次。

还是上面的例子,我那1万块是从银行借的,期限是1年,这一年里,我要不停地把钱借出去收回来,结果捣腾没几次,1年时间到了,银行催我把钱还回去,游戏结束。

但互联网金融显然不正常。由于背靠互联网企业,以大数据做支持,审批几乎零时间,资金发放无阻力,几十亿进来,3天发完了。有了新的借贷,又继续ABS,钱再变钱,理论上可以循环无数次。蚂蚁集团一口气循环了40次,当初的30亿转眼变成了3600亿,100倍的杠杆!

500

见这么疯狂,证监会急了,这太吓人了,但又找不到监管依据,国际上也没有规定ABS发多少遍的先例,于是几家大佬一商量,最多5次。

这下马老师不高兴了,你们这是当铺思维!这下你该理解为什么蚂蚁可以变真龙了吧,如果不限制,确实可以做到。

以小博大,无中生有,就是这么神奇。

03

这里有个雷

或许你又感到奇怪,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借钱给马老师?3600亿里有3570亿都是别人的。

因为市场上优质资产太少了,可以说找不出比蚂蚁更好的资产。

来看蚂蚁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税前利润,42.54亿元、29.06亿元、131.90亿元,稳步攀升。(以上数据来源于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讲话)

中国市场钱太多了,蚂蚁金服背靠全世界最大的网络消费市场,且明显的朝阳产业,为什么不投。别说几千亿,几万亿都有人买单,如今的IPO就是例子。

可这靠谱吗?要知道资本市场无新鲜事,马老师认为他的互联网金融沾上了互联网就是高科技,可事实上就是个次贷套路。

500

西方金融比我们先发展几百年,可以说能想的套路这些人都想过了。

互联网金融其他人想不到吗?当然不是。主要没有马老师的大数据优势,同时,也没他胆子大,但风险谁都看得见。

今天蚂蚁看起来是瞄准小额贷款,风险平摊了,但会不会出现集体违约?

例如,今年上半年因疫情原因,大部分人收入受影响,得亏我们下狠手止住了,一旦时间拉长,必然出现集体违约。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因为整体偿还能力忽然出现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如此大规模,一旦出现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今年的疫情恐怕也是监管层下决心加强监管的原因之一。

04

消费贷内幕

下面再来聊聊蚂蚁的钱都流到哪去了?

蚂蚁当初的口号是,解决小微企业借贷问题,可事实上呢?

国家建立金融体系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普惠金融,意思就是,搞金融不是为了在老百姓身上挣钱,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多企业受益。

可以说金融是国家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传统的金融机构有这样的宗旨,也是政治任务。

以我国金融机构为例,查了一下数据(来源:金融时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0.7万亿元和13.7万亿元,而蚂蚁集团发放的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还不到5000亿元。要知道蚂蚁集团今天的数字支付交易规模达118万亿元。

事实上,大量的资金并未流入小微企业,而是流向个人消费贷。

道理很简单,相比贷款给企业,给个人更容易挣钱

现在利率都是按天算,比起企业来,普通人根本搞不清利率计算方式。

对于入场资本来说,设定利率,广告一推,坐等收钱。

告诉大家,花呗借呗的年化利率一度曾接近24%,近期有所下降,但也在15%左右,你在银行商业贷也才5%-6%。

相比而言,2019年,我国制造业利润仅有5.9%!

你能想得到有多黑吗?

500

500

“支付宝-余额宝-银行存款-花呗借呗模式”一条龙把利息翻了几番。

别以为这是小钱,2017年重庆网商借呗营收114.3亿元,净利润61亿元,花呗营收65.96亿元,净利润34亿元。一年花呗和借呗的总利润在95亿,利润率超过50%,哪个行业能做到?(数据来源: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讲话)。

钱从哪来?

今天,蚂蚁小贷“花呗”的用户量超过1亿,其中约50%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

90后,已是大学生的00后,几乎都差“马爸爸”钱,这已经成为社会现象。

过度消费、提前消费,然后替马老师打工,这是多数年轻人的现状。

未来,人们大概率难以避免三件事——死亡、税收、“马爸爸”。

从中可看出,大量的资金并未流入小微企业,而是在消费贷里深耕。

至于小微企业的成本问题,貌似并未降低,反而在增加。

唯一节省的是时间成本。传统小微企业贷款需要20-30天的审批周期,而互联网金融可以做到“秒审秒贷”“立等可到”。

你或许会说,这不挺好的吗?好吧,那当我没说。

其实有一点我是赞同马老师的,那就是银行应该做出改变。这其中就有审批效率问题。都什么年代了,手段落后不说,体验还差。

05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说完互联网金融本身,我们再聊聊对实体的影响。

蚂蚁集团在被约谈之后给了一个整改态度。

“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

稳妥创新,也就是承认之前冒进了,步子太大扯到蛋,以后要改。

500

拥抱监管,也是一种表态,单“接受”不够,要“拥抱”。

就在马老师被约谈的当天,国家同步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观云认真看了,里面有些劲爆内容,例如“网贷限制30万以下且不超个人收入1/3”,“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些都是针对网络金融的实锤。当然,还有很多,总得来说,把互联网金融纳入金融政策监管是大方向。

这样一轮操作后,“科技金融”前面的“科技”两字大概率会玩完。

500

啥科技啊,你不就是个金融吗?

蚂蚁上市按科技公司计,市盈率153.69倍,按金融公司,6倍市盈率,直接打骨折。

所以拥抱吧,估计还会泪流满面。

服务实体,这条估计是上面给的整改方向。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脱实向虚。说白了,做实业难啊,小微企业更难。

你既然打着扶持小微企业的旗号,你倒是做啊。如今大把大把地涌入消费贷挣钱,鼓励全国人民快乐购,你快乐了,这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却够呛。

消费贷直接导致大量资金涌入,你别说,如果让马老师放开了做,他真可以做到宇宙第一。市面上资金就那么多,都跑去挣年轻人的消费贷去了,谁来做实业?

所以,从马老师被约谈这件事我们再次确定:

一是,资本是嗜血的,哪有血腥味就往哪跑,不会因为你是社会主义就收敛,监管要从严,还得趁早。

二是,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要总想着钻空子,如果有天钻了,且成功了,出来赶紧抹干净嘴,然后提醒主人家把洞补上。不要想着在上面装个门,还满世界告诉别人那是你家。

当然,你会说老老实实怎么可能挣到钱?你是对的,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三是,金融市场真没新鲜事,网络贷真的会害人。

全文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