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完全接受和完全相信清宫剧,那我只能说两个字“活该”

上周末,我参加了今日头条V计划沙龙,与侯虹斌、林特特、张明扬等老师一起聊了聊“清宫剧里的百万粉攻略”,也在现场看到了宫殿君在故宫直播连线,只是延禧宫附近人头攒动,所以网络比较卡……

现整理部分演讲内容,与大家共同探讨:

大众审美与清宫剧的变迁

刚才说的那些清宫剧,除了《宫锁心玉》,其他的,我全部刷过一遍。现在我也在追《如懿传》。虽然人长得比较粗犷,我也会看这些比较女性化的东西。

今昔清宫剧变化肯定很大,当然,共同点是,以前的清宫剧立足点也大都不是史实。

不论是刚才说的《戏说乾隆》,还是一些更早的清宫剧《宰相刘罗锅》,其实走的是传奇剧路线。

500

三解长这个样

它的思维方式是类似于评书和传统戏曲。你看它的格式像是折子戏,一个个小单元。再到《康熙微服私访记》,就开始有戏剧性地的推进,变成比较大的故事了。但实际上它植根的都是民间的故事,很少用清朝真实的历史,包括后宫的环节也是这样。

在这些“老年娱乐片”火过了之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这种“政论片”也曾经名噪一时,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也确实不方便解释,反正,不能叫历史剧也就是了。

现在咱们看的这一拨应该是网络小说挑起来的,基本上都是女频小说改编的,所以节奏特别快,打怪升级起来基本上报仇不过夜,两集领一份盒饭,就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从剧的本身来说已经有非常大的变化,跟原来不一样,这是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个情况。

 

对于宫斗剧本身的意义,我这么看:

时代潮流的塑造并不是由产品决定的,而是由接受它的这部分人群所决定的。

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现在即使去拍摄一个大家都能看得上的片子,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历史剧,这样的片子拿出来子后它的收视率会是什么样的水平线?

今天所有人都在说《大明1566》这个东西好,最后你会发现你自己不会用脚投它的票。为什么?看不懂。

比如说这里面沈一石临自杀前在击鼓,花了很大的篇幅展示人物的状态和纠结,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塑造,如果你是快餐式地观剧,可能完全理解不了这是个什么事情,比如在豆瓣的评论里就有不少人说这部剧的台词“难懂”。

 

为什么?因为“懂”这些,可能需要一点阅历和咀嚼。

但是,今天大家没有这个时间,现在一个剧的时长是47分左右,你拿着ipad或手机,可能只花30分钟去看,因为你在不断地快进。

比如,看《延禧攻略》的时候,你就可能把很多令你不爽的东西都跳过去了,比如讨厌的人物,比如主角吃瘪等等。

现实是,我们接受娱乐产品的节奏和审美出了问题。

500

这身氪金装备得88级才送吧?

从90年代中期之后,我们的审美开始大面积的“游戏化”,还不是美国游戏或者日本游戏,而是韩国网游,属于比较low的文化产品的影响,时至今日,韩国网游的审美对整个中国的电影、电视审美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武媚娘传奇》里面几乎所有的服装都是游戏化的,他们花了大量的资金在这上面,就为了一个字:炫!

再比如,看《如懿传》和《延禧攻略》的对比评价,有人说,“周迅太老了,颜值不行”,那我们去看《延禧攻略》的评论,有人就说这个颜值很不错。

你在评价一个剧时首先讨论颜值、炫、爽不爽,其他的不考虑。

我们讨论流行话题的时候,也就只有这些,它是个社交行为,那就不单纯是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最大公约数的问题。

我现在已经快40岁了,我不希望我被这个世界落下,所以我需要去追赶这个世界,依靠这种观察,我才能了解大众怎么想,也能了解做这个片子的人怎么想,这种体验和观察,最后结果是比较令人沮丧的,因为“宫斗戏”的问题,确确实实地讲这是整个大众娱乐的问题,是大众审美下探的问题。

如何理解宫斗剧与历史的偏离?

我也是历史系毕业的,当年主要研究隋唐,不知道在座的看过没有《唐明皇》、《武则天》、《大明宫词》,如果以专业标准来看,可能《唐明皇》尚可,《武则天》尚可,还有《贞观之治》,一个播完一遍以后再没人重播的电视剧,但是它的来源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夸李世民的史料拍出来的。

如果按道具或者剧情的标准来说的话,它属于最严格一个,但是也最无趣的一个。

它里面包括玄武门之变,包括了之前的一系列战争,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把突厥改成了“草原十八部”。

连这样的一个依照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四本书弄出来的历史正剧,唐史专家孟宪实参与编剧的戏里,也要叫“草原十八部”,这就是他在创作上不可逾越的局限。

另外这个片子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从头到尾戏剧冲突极弱,它是远远不如《汉武大帝》的,但如果我们站在秦汉史的角度,去看号称以《史记》、《汉书》为基础改编的《汉武大帝》,里面的BUG也已经多到跟清宫剧差不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刚才说的情况?

500

其实延禧攻略的服化道和色调还是很赏心悦目的。

简单来说,大家在进行这种创作的时候,历史的理解水平,基本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见得谁比谁高。

之前有老师提到电影《两宫皇太后》,李翰祥导演其实是非常精细的,是一个能够跑到故宫里专门去看器物的非常认真的导演,结果在《火烧圆明园》里出了一个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通州跟英法联军谈判,玩一个蒙古摔跤,直接把巴夏礼扔池子里去了,像这样的情节到今天还有人在问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在这些历史剧里,你会发现我们即使有历史证据,也会去为了这样那样的人设而不断地放大,把这个东西做极端。

所以真正站在历史专业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这种以讹传讹基本上无法忽略,不是说“正剧”就更严谨,“宫斗剧”就不行,现实是哪怕是“正剧”也有朝服、官服混穿的情况,“宫斗剧”也会去考察满语“祖母”正确发音的例子。

如果观剧者自己没有一定的“知识好奇心”,自己去看一些书的话,你看这些甭管是“正剧”还是“歪剧”最后得到的信息都是谬误,这儿是错的,那也是错的,你还不自知。

 

现在我们看《延禧攻略》,我就不会真的琢磨甄嬛就是这里的太后,因为知道甄嬛是编的嘛,但是看了《汉武大帝》这样的正剧,就有多少人会相信李广当时是战死的,不是自杀的。

实际上类似的东西比比皆是,刚才说的《唐明皇》也是一样的,究竟在潼关之战的时候怎么打的,为什么一定要出去迎战等等,这些东西在电视剧里有种种演绎,但是历史上可能根本不是这个样子,正剧反而在“背书”这种以讹传讹。

除此之外,我们的很多编剧在进行戏剧创作的时候经常用的借口是我不管历史,我首先要好看,这是一种主观的作恶,也是能力不足之下的一种自我安慰。

有了这种说法,在创作上本身已经抛弃了历史依据和历史逻辑结构的思考,因为任何事它的发生是有逻辑的,不同时代的逻辑特性不同,也就造就了这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行为方式风格的不同,这种细微的区别,是时代感塑造的核心,而偏偏我们的编剧主创在最原初的创作阶段就抛弃了这些努力。

 

比如看《延禧攻略》时,我也会对照《如懿传》,最后辉发那拉氏皇后是怎么死的?

看历史我也不知道,就知道剪发了,并不知道里面详细的内容。

有的清宫剧在讨论的时候进行了解释,比如《如懿传》解释说,她本身是有宠的,在富察氏当年善妒的情况下,乾隆前期有很多的皇子其实是幼年夭折的,等到她做皇后以后,这些问题就不再出现了,它把这两者之间进行了联系,这是有逻辑解释的,而一步步走下去,这个女人有了一种爱情的幻灭,也就进行了逻辑的解释。

当然,这种解释是很现代的,“穿越”主题是可以理解,古人因为爱情幻灭而求离婚,就有点超乎想象,但是,它是一种解释的尝试。

而我们反过来去看《延禧攻略》时候,因为令妃当时刚进宫很年轻,而且地位很低,所以她不可能进入刚才说到这个级别的宫斗里,它的解释就变成富察皇后是朵“白莲花”,高贵妃到处杀死那些孩子,实际上这个逻辑是不通的。

可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编剧往往不考虑逻辑通不通,他们考虑的是这个人设到底做不做这个事,之前也跟一些专业的编剧讨论过这个事情,他们讲一个道理:

 

“人设一定是残缺的,越突出残缺越好,这个人绝对不能丰满”,这个是我们流行剧里的一个特征。

 

包括这个人不需要任何的行为合理性,只要这个“人设”坏,逮着谁家的孩子就坑谁家的孩子,逮着别的小老婆就往死里收拾。实际上根据就是一个字——坏,往下极致性的引申。

编剧有一个套路是你坏就往死里坏,从头坏到尾,过两天你被好人干死了,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爽文”轮回,结束了。

500

少有的能为国产历史剧“挽尊”的精品。

与这种套路相反的,《大明1566》剧作好在什么地方?

一个基本的道理叫,取法其上得无其中。

刘和平、张黎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进行了多个人设关系的照顾,明朝嘉靖皇帝怎么做事?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他和内阁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和司礼监的太监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一个有一个的不同群体之间又如何展示不同?他们内部之间的关系什么样?不同群体之间如何合作和对抗?

每一个人既有群体的特征,又有个体的性格,这样剧中的关系是复杂的,是树状结构,只是树状结构有一个缺点——看着费劲

那么,我们现在的观众看什么剧?线性结构,跟着主角走过去,用不着想那么复杂,快进个20分钟还能接上情节的,这种剧好写,可惜也制造了太多的垃圾。

我的读史与写史经历

我是非典型性的历史写作,因为正经地署名“刘三解”的文章是从2014年开始,在凤凰新闻客户端写了一些和时事相关的历史主题文章,当时是贴时政的,比如说一些社会热点我弄了一些文章。

再早一些2008年开始做凤凰网历史频道主编的时候,职务行为会有一些专题,当时是PC互联网时代,所以专题的形式属于大量的内容去攒出来的,我们在里面有一些观点和引述的东西,相当于一篇14000字的评论,同时放40篇左右文章链接攒一个专题出来,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写作。

再后来今日头条这边有专栏开始写,先是发了一些之前的作品,后来都是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专题研究,可读性也比较差,不过不再需要追时事热点,也比较自由。

500

沙龙活动现场,三解都没敢看台下,怕睡着的太多。

咱们现在看历史写作或者网上的小文章,可以说写这个门槛很低,因为只要看一些通俗说史的文章或书就可以发表意见,但是现实中,这些通俗说史的作品本身质量就参差不齐,甚至就是以讹传讹,就不用说根据他们的再创作了,比如说一些传播的爆款,大家都觉得不错,其实里面的事儿都是错的。

比如我经常看到一些作者或者读者说司马迁的《史记》有明显的倾向,喜欢李广,说他们都是“老秦人”的后代,所以他跟卫青、霍去病那一群“外戚”关系不好,所以他不喜欢这些人,就在书里贬低卫霍,形成了自己的一个解释逻辑。

这个说法,就是基于《大秦帝国》这本通俗历史写作的“巅峰之作”而创造出来的,尤其是它的作者孙皓辉四处宣扬他的历史“解读”,其实,如果真正深入了解“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你就会发现,《大秦帝国》给你描绘的秦国和秦朝的制度图景完全是胡说八道。

但那又怎样?整个中国社会有多少人仍旧在拿这个当真实历史去讨论刚才说的话题,就像“老秦人”这个群体根本不存在,一个历史上完全不存在这样的东西,仍旧有人津津乐道地去作为逻辑起点讨论很多他们并不了解基本常识的问题。

另外一个是前辈学者提出的对《史记》的质疑,也被很多人放大了,就是其中记载了很多“暗室之语”,本身应该就两个人听见的,司马迁如何得知?

实际上,这个问题你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两个人坐在一起吃饭旁边是有侍女和奴婢的,而奴婢在先秦、秦汉是视为财产而不是人的,所以,奴婢完全有可能有这段记忆,而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也是做过很多故老的采访,你不能武断地说他没有依据。

即使《史记》中有些是个人评论,那也是西汉人的评论,他当时所在的社会状态距离所描述的时代比我们近得多,也更相似,这种评论也同样具有史料价值。

作为2000年后的我们今天是完全无法平移理解那时候的社会,就像地球人和外星人,太多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分别,有些人常说的用“常理推测”,本身就是我们现在的“理”,不是那时候的“理”,“理”都不一样,你怎么推?

当然,这种“常理推测”的门槛低,认识中国字就可以插一嘴,自然它的传播范围也就更广,但实际上可能根儿上就是错的。

事实上,历史观是我们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能往前走一步及理性、科学地以“历史剧”或者“历史文章”为契机去学习,看一下正经的东西,就没白上这个当,但是我们刚才说的普遍情况下,大部分人是以一种完全接受和完全输入的方式去看这个事,我们只能说俩字——活该。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9
最热 最早 最新

  • 历史虚无主义误国、害人啊!
  • 六呱 某些人并不是信科学,只是一根筋而已。
    全部楼层
    水中生物
    此评论已被屏蔽
    富察皇后出身好,地位高,丈夫好,兄弟好,所以她可以贤良淑德,成年女性嘛,职场上奋斗累了,谁不想像富察一样一切都是现成的?
    就跟男人爱看皇帝为主角的权谋剧一样,出身高,奋斗一下当上皇帝,哇靠,再辛苦也值啊。
  • 六呱 某些人并不是信科学,只是一根筋而已。
    全部楼层
    水中生物
    延禧攻略其实还不完全是女性向的,包括我自己在内(作者也可能是)喜欢女主“小妖精”“女无赖”的人设,可能把自己代入皇上的视角。这种不同于传统贤良淑德的良家妇女人设在国产剧中很少出现,所以大叔参与追剧才能让剧大火。
    只不过有家有口的大叔们不好意思在老婆大人面前明说,也不方便在公开场合发表引起“少儿不宜”联想的言论。我作为大龄单身男,就没有这种顾忌。
    “不同于传统良家妇女人设”,这本身就说明这剧是女性向的啊。哪个现代职业女性会憧憬“传统良家妇女贤良淑德一心为丈夫为儿子”?男性喜欢说明“传统良家妇女人设”不讨喜罢了。
  • 幽灵仍在人间 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无罪,有理。
    六呱
    此评论已被屏蔽
    不过倒是可能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这时候就需要加以引导。
  • 水中生物
    《延禧攻略》名字就是(游戏)攻略,当然不是正史,里面有皇帝玩手机的镜头。所以不需要严格按照古代史实和古代逻辑,因为你看慈禧太后照片,慈禧本人和旁边站的嫔妃宫女的长相不如现在的农村大妈,要按照史实还有娱乐性吗?古代历史逻辑有很多都是按照封建礼教推导出的,就像三言二拍,很多个现成的故事,为什么不拍?因为他们阐述的道理不符合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
    游戏攻略是提供给玩家(也就是观众)的指引,需要观众对剧情感同身受,产生代入感,就必须要按照观众在现实中可以理解的行为逻辑去编排情节。如果一个行动符合历史逻辑,但今天的观众不会赞同这么做,角色和观众就分离了,变成了看故事而不是玩游戏。
    宫斗残酷,是因为后宫的存在和组织形式游戏规则对皇帝和国家有利,嫔妃要荣华富贵就必须承受残酷规则的危害。谁来管都需要有人做恶人,否则后宫将崩溃解体。所以不管是哪个皇后都不会有多善良,只不过为了照顾观众感受,把坏事都给折叠隐藏起来了,但是线索还是有的,就看观众有没有时间心情去“细思极恐”。
    戏剧不等于正史,寓教于乐更重要,观众需要快乐多过长知识。正史原先是写给皇帝宰相等执政精英看的,强调行为逻辑。把正史拍成影视,理论上可以,但那相当于纪录片,不是故事片。
    也有一些尽可能贴近历史,注重历史逻辑的剧,但是达不到延禧攻略的热度。
  • 观察者网用户_199370
    此评论已被屏蔽
    肥而不腻,温润如玉
  • 六呱
    此评论已被屏蔽
    延禧攻略其实还不完全是女性向的,包括我自己在内(作者也可能是)喜欢女主“小妖精”“女无赖”的人设,可能把自己代入皇上的视角。这种不同于传统贤良淑德的良家妇女人设在国产剧中很少出现,所以大叔参与追剧才能让剧大火。
    只不过有家有口的大叔们不好意思在老婆大人面前明说,也不方便在公开场合发表引起“少儿不宜”联想的言论。我作为大龄单身男,就没有这种顾忌。
  • 《延禧攻略》名字就是(游戏)攻略,当然不是正史,里面有皇帝玩手机的镜头。所以不需要严格按照古代史实和古代逻辑,因为你看慈禧太后照片,慈禧本人和旁边站的嫔妃宫女的长相不如现在的农村大妈,要按照史实还有娱乐性吗?古代历史逻辑有很多都是按照封建礼教推导出的,就像三言二拍,很多个现成的故事,为什么不拍?因为他们阐述的道理不符合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
    游戏攻略是提供给玩家(也就是观众)的指引,需要观众对剧情感同身受,产生代入感,就必须要按照观众在现实中可以理解的行为逻辑去编排情节。如果一个行动符合历史逻辑,但今天的观众不会赞同这么做,角色和观众就分离了,变成了看故事而不是玩游戏。
    宫斗残酷,是因为后宫的存在和组织形式游戏规则对皇帝和国家有利,嫔妃要荣华富贵就必须承受残酷规则的危害。谁来管都需要有人做恶人,否则后宫将崩溃解体。所以不管是哪个皇后都不会有多善良,只不过为了照顾观众感受,把坏事都给折叠隐藏起来了,但是线索还是有的,就看观众有没有时间心情去“细思极恐”。
    戏剧不等于正史,寓教于乐更重要,观众需要快乐多过长知识。正史原先是写给皇帝宰相等执政精英看的,强调行为逻辑。把正史拍成影视,理论上可以,但那相当于纪录片,不是故事片。
  • 清宫剧浪费社会资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