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毕业论文写抗美援朝的88级军校生,说说《金刚川》违反军事常识的地方

【本文原标题为“从军事角度看电影《金刚川》”,风闻社区进行了修改​】

      作为一个88级的军校生,我学士毕业论文写的就是抗美援朝,从那时起,也一直关注有关这场战争的书籍、文件、资料以及影视作品。看到电影《金刚川》再次引起争论,昨晚专门去看了一场。

  总体感观:太多违反军事常识(以下简称“反常”)的地方,但可以赚一些热血眼泪。

  “反常”之一:战役发起前主动暴露违反军事常识。核对了一下电影中强调的时间节点(7.13),可以确定其背景是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电影中“明目张胆”架桥,部队大规模运动,在“朝鲜天空是美国人的”(不要拿米格走廊来抬杠)这个大背景下,是严重的主动暴露战役意图行为。事实上,这种大战前,无线电静默和佯动往往都会同时采用,也可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不会这么固执地堂堂正正在前线架桥。如果要问志愿军怎么过河,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扯远了。

  “反常”之二:渡河点灯火通明,完全不把美军制空权放在眼里。“朝鲜天空是美国人的”这个大背景下,我军防空的基本做法是,在战役打响前军队大规模行动主要是在夜晚,为防敌军夜间值班飞机袭扰,严格的灯火管制是战场纪律,也是减少伤亡和暴露战役企图的必要手段。我看到“桥上”竟然点着电灯还是气灯,实在是哭笑不得。

  “反常”之三:高炮分队主动“点火”跟美军飞机单挑。这一导演表现志愿军英勇之举,其实是主动暴露自己阵位,间接暴露桥的大致方位的无脑之举。实际上,由于我军实行严格的灯火管制,美军夜间值班飞机一般到了重点监控区域会投下照明弹,籍此撞大运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在高空高速下,即便知道那里有个桥,但要看到桥也需要光线,更需要明显标志来判定方位。防空分队主动点火,这是要搞哪样!!!

  “反常”之四:飞机上打开座仓(扔了个酒壶把防空部队吓了一跳),还不戴头盔夸夸其谈,能行么?那风速能说话么?说话谁又能听见呢?我就奇了怪了,那牛仔帽竟然能戴稳。这跟抗日神剧在火车上PK发型不乱不是有得一比么!

“反常”之五:“保持3米距离”整齐队伍过桥,也不怕这种临时便桥发生“共振”。

还有个不可能的事:最后一战是我军第一次在火力上盖过了联合国军。守桥高炮分队弹药严重不足那是为了体现悲壮?这是自我阉割!还不如让志愿军都拿大刀冲锋来得悲壮呢!

  其它还有摆个坦克在渡口、防空分队不是占领制高点而是部署在河滩、最后用人垒那么“高”的桥等等反常之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在反空中绞杀中,本身就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例,挖掘整理,适度加工即可。不知道是编剧、导演、军事顾问水平问题呢?是电影本身表现受限问题呢?还是主旋律与商业收益的冲突问题呢?

    反正挺失望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