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士这封家书,那文笔,那意境……

“山间的田野里一片金黄,大豆生长在密密的高粱林里,谷穗低下头来,像沉睡一样,风是吹不醒它的。它左右摇摆,绝不把头低。”

“金风从岭上掠下来,吹落了落叶乔木的黄叶,吹得高粱叶沙沙响,吹到冲积平原上,便掀起一阵金黄的稻浪。”

这两段摘录自一封志愿军战士家书。

500

你会不会怀疑,这样优美动人、诗情画意的句子,出自志愿军战士之手?

原来印象中的志愿军战士,大都出身平民,没怎么上过学,读了这封家书,想必你会改变原有的印象。

是的,这是一名志愿军战士的家书,作者叫少康,信是写给他国内的弟弟邵尔钧。

写信的地点在朝鲜成川郡玉井。共写了四页纸。

从时间上看,写于1953年9月22日,查了一下当时的日历,正逢中秋节。

此时,朝鲜停战协定签订还不到两个月,战争结束了,又恰逢中秋,少康给他的弟弟讲述他在朝鲜的战斗生活。

少康此时的身份,是革命军人委员会(或叫士兵委员会)的经济干事。

写信的这个夜晚,月明星稀,万籁俱静,引起了少康无尽的回忆,少康就选取了几个有月亮的夜晚为场景,记录了他在朝鲜的战斗生活。

500

第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少康参军前是一名知识分子,曾经拜师学画三年。

1950年10月,少康来到朝鲜战场,分配在一连。

十月下旬,二次战役开始前,少康在华阳洞挖阵地,从月亮一上东山就干,边干边跟战友们说:“趁月亮不落,突击出来。”

战友说:“没问题!”

过了半夜两点,天气很冷,小风像刀子一样。

伙房送来了面片汤,洒在桶沿上的,都上了冻。

战斗明天就要打响,天快亮才干完。

吃完饭,就在山坡上睡着了,睡足了,准备到了晚上狠狠打击敌人。

可是,敌人不经打,跑了。

一个战士生了气,一下子将碰球打断,说:“挖工事累我出了一身汗,他跑了,往哪跑?”

接下来几句简单的对话,刻画了志愿军战士的朴实和霸气。

500

第二个有月亮的夜晚,是1951年中秋节。

部队往前移动,少康奉命搬家。

他坐着车子,通过敌人封锁线。

敌人的B52飞机又投弹,又扫射,投下几十颗照明弹,再加上皎洁的月光,大地如同白昼,地面上一根针都能看见。

少康坐在车子上,沿着颠簸不平的道路躲避敌人的飞机,不时提醒司机:把紧舵轮,快跑,可能发现咱们车子了。

因为一直抬头看天上的飞机,脖子都酸了。他希望能看到敌人的飞机被打落下来是什么样子。

这个时候,从来不会想家或怕死,心里只是想着快跑过这封锁线,胜利完成任务。

500

第三个有月亮的夜晚,是1952年中秋节。

少康随部队参加一次反击战,中秋之夜,少康进入阵地已经四天了,一直没有睡觉。

少康和一个战友到野地里割荒草,好铺在单人掩体内。敌人冷炮不时在附近爆炸。

晚上挖阵地,白天便伪装起来。

月亮照在静静的阵地上空,大战前夕,一片寂静,恐怖的寂静。

少康的家信没有缠绵的情怀,整篇似乎只有一个主题:对月亮的眷恋,还引用了李白的诗和苏东坡的词。

也许,这是所有志愿军战士的集体记忆。

500

从家信上看去,少康似乎没有像黄继光、邱少云那样闪光,那样惊天地泣鬼神,但是,谁又能否认,少康同样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