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群体免疫”就好比防风治沙……
因为今天发了个关于新冠测试的新帖,顺便看到有些不长眼的东西可能出于既坏又蠢的目的在试图篡改“群体免疫”这个概念,就像它们在国内使用“吹哨人”这个译法一样。我觉得有必要发个科普帖子,以正视听,也算是回应我之前的一个评论。
“群体免疫”这个词来源于公共卫生学和流行病学,所以如果你在研究个体的免疫学课堂中没有听闻过,也不必觉得奇怪。“群体免疫”是一种种群的状态。如果在某个动物种群(通常是人)中,对一种疾病具有免疫力的个体高于一定的比例,则即便其中有个体感染了此种疾病,这种疾病也不会在这个种群内传播——因为染病个体的与另一个易感的个体之间被具有免疫力的个体们所分割开了,也就是说这个疾病的传播链被打断了。(如图。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借助传染病的SIR模型来理解,毕导在疫情之初做过一个视频,不了解的可以看看)
(图片出处)
从“群体免疫”中获得最大好处的并不是作为一个健康人的你,而是对于那些无法接种疫苗的人,比如免疫缺陷者。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计较出处也必须肯定“群体免疫是一种高级的人道主义”这个说法:因为当一个社会有余力能为这么一小撮特殊人群的健康考虑时,这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必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因此,我的老师曾称之为“公共健康领域的社会主义”,虽然我个人觉得能达到这个程度的社会应该已经不止是社会主义了。
至于如何达到“群体免疫”这个状态,则是另一个问题。由于目前已知,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持续时间可能相对有限(可以参考我翻译的这篇文章,更多的文献在此文的引文中),至少不是终身免疫;那么如果要实现“群体免疫”,就必须在较短时间或者说免疫力的持续期内,让绝大多数人获得对COVID-19的免疫力。否则,新冠只会改变其爆发方式而不会真正销声匿迹。这也就是为何某些国家想通过感染的方式来获得群体免疫是不现实的——因为康复者的免疫持续时间无法持续到整个种群达到“群体免疫”的阈值,换句话说,这个病毒的传染力天赋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已经点满了,但对于想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群体免疫的国家来说,它传播得还不够快。
因此,唯一现实、并已经被历史所证明的能实现“群体免疫”的公共卫生学方法就只有大规模接种疫苗了。然而,同样由于人体新冠病毒的免疫持续时间限制,即便我们国内已经实现了群体免疫,只要这个病毒还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流行,以当今的全球化形势来看,国内就随时有再次爆发的可能。这也是为何我一直以此为例来向周围的朋友来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性——想要彻底终结国内的疫情,就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终结它。所以,中国在未来向全世界供给疫苗,不仅是为了他国人民,亦是为了我们自己。此外,我还想问问那些试图将疫苗敝帚自珍的隐蔽的利己主义者,你们知道我们是个什么性质的国家么?你们知道我国所追求的目标么?你们还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两行字写得是什么吗?!
最后,差点忘了点题。如果你觉得上文难以理解,那么不妨将“群体免疫”想象为防风治沙。在自然状态下,树木的种子主要靠风或者动物传播,我们在此简化一下,就假设树木在自然状态下,只靠鸟类传播其种子才能扩大树林面积。与之相对的,非自然状态下,则需要靠人工造林。然而,鸟类传播种子的确可能扩大林地面积,但如果有人说靠保护鸟类就能防风治沙的话,那无疑会让人笑掉大牙了。正如想要固定住沙丘,就必须让树林扩大的速度大于土地沙漠化的速度,而此等“逆天”之举想靠顺应“天道”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同理,人类个体能通过“感染-康复”产生免疫力,但想要实现“群体免疫“,就必须让人群快速地获得免疫力。因此,正像人工造林方能有效退治土地沙化一样,大规模接种疫苗恐怕才是实现对新冠病毒胜利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