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神仙???

500

  文/柳成枝

  图文:审稿-专诸、排版-文琪&白鸥

  封面图:©The Road Provides/Shutterstock

  因为疫情的关系,今年的清明节那时候吹起了一股“云祭祀”的大风,把传统的民间信仰加上酷炫的5G黑科技,这样新旧结合形式貌似会是传统文化的未来趋势。而除了中国之外,远在马来西亚的许多炎黄子孙,同样也因为疫情而无法亲临现场拜祭祖先。

  事实上,早在2月份,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古庙游神活动就因疫情而一切从简了。这个游神活动是马来西亚华人每年的民俗盛典之一,往年一般会请出銮的神明有元天上帝、洪仙大帝感天大帝等神级较高的神仙。

500

500

  © Kristin Greenwood / Shutterstock

  © Thomas Foo / Shutterstock

  游神活动也好,乩童起乩也好,一般在这些活动中被请出来的神明大多是神庙中的主神或是那些普遍被认为法力无边的大咖级神仙,除了以上提到的那几位神仙之外,最常在马来西亚出现的还包括了齐天大圣、哪吒这种战斗型的大神,或菩萨这种听起来就像是王者级别的神明。

  所以要想从马来西亚的游神或起乩活动中认遍各种神明,并不是那么容易。以土地神来说,虽然土地公几乎是许多马来西亚华人家中的神明标配,但由于段位级数的既定认知,你可能很难在游神活动中看到他。

  如果你去过马来西亚,你可能会发现,你所说的土地公和马来西亚人真正拜的土地公,可能未必是同一位土地公(

  永安厅大伯公庙

  图:Wikimedia Commons

   地主、大伯公、本头公,

   其实都是土地神? 

  马来西亚人口中的土地公,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是一个统称。因为马来西亚华人祖籍的多样,这里民间信仰几乎贯穿了福建、广东、客家等多种文化,并融合了马来西亚当地的信仰,也造成了马来西亚同一个神有N种不一样的称呼的现状。

  可以这么说,初到马来西亚,要拜对一个神,还真的没那么容易。

  若身在马来西亚的你灵光乍现,突然想拜土地公,你的马来西亚朋友可能会问你:“地主?大伯公?本头公?拿督公?”初来乍到的你可能会想破脑袋,怎么中国的土地公飘洋过海后还改头换面了呢?

500

  吉隆坡甲洞福德庙

  图:angkongkeng.com

  其实地主、大伯公、本头公,都是土地神的一种。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各方言群体的文化不太一样,所以大家供奉的对象也都会有所不同。

  如吉隆坡甲洞福德庙(Kuala Lumpur Kepong Hock Tiek Temple)主座福德正神、森美兰波德申伯公坛 (Sembilan Port Dickson Peh Kong Tueh)主座大伯公、柔佛峇株吧辖四面八方龙伯公(Johor Batu Pahat Long Pek Kong)主座龙伯公等。

  “地主”也许是最好理解的。如果你曾经造访过马来西亚华人的家,你可能会对一个上书“五方五土龙神,唐番地主财神”的神位有点印象。这个没有塑像、只有牌位的神明,是许多马来西亚华人都会在家中供奉的土地神,一般华人也会将其尊称为“土地公”。

500

  图:Wikimedia Commons

  大伯公则来源于客家文化。客家人口中的“伯公”或者是“大伯公”是对长辈或祖先的一种称呼。至于把神明也叫作“大伯公”,主要是一种亲密关系的体现。

  但如果你以为马来西亚的大伯公只是客家人供奉的神明,那福建人(马来西亚人习惯把闽南人称为“福建人”)、潮州人(即潮汕人)可能就会有意见了。因为在马来西亚,无论是福建人、潮州人还是客家人,他们都拜大伯公,所以大伯公庙也变得越来越多。

500

  梧槽大伯公庙

  图:Facebook

  实际上东南亚各国都供奉大伯公,新加坡也有一些供奉大伯公的福德正神庙,譬如梧槽大伯公庙(Goh Chor Tua Pek Gong Temple)。不过大伯公在马来西亚更为盛行,在槟城,就有一条以大伯公命名的街道——大伯公街(Lebuh King/King Street)。

  槟城还有另外一条以神明命名的街道:本头公巷(Lebuh Armenian/Armenian Street)。虽然槟城有本头公巷,但马来西亚的本头公庙并没有很普遍。由于本头公来源于潮州文化,而泰国华人主要来自潮汕地区,所以你能在泰国的许多地方找到本头公庙。

500

  本头公巷(Lebuh Armenian)

  © Lebuh Armenian / Shutterstock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潮汕地区,除了本头公,去年一度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三山国王也是广受当地人认证的土地神。

  地主、大伯公、本头公,其实以上的三位土地神并不难理解。而除了以上的三位土地神,还有一位土地神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心中很有分量。

  这位南洋色彩浓厚的一方土地霸主,叫作“拿督公”。

   拿督公:

   来自南洋的汉化版土地公? 

  拿督公毫无疑问是地地道道的南洋土地神。一般中国人对于“拿督”这个词的印象也许是TVB港剧中的马来西亚有钱人,但作为勋衔意义的“拿督”和作为神明的拿督公,严格来说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拿督”是马来文“Datuk”或“Dato”的音译,一般是马来人对“爷爷”或长者的尊称。在马来西亚,一般华人都不会把“拿督公”读作“拿督公”,他们要么念“Na Tok Kong”,要么说“Datuk Kong”,“拿督公”往往只是一个书面用语。

500

  拿督公小庙

  图:ongchboon.wordpress.com

  拿督公其实和马来人早期的民间信仰有关。在马来人全面信奉伊斯兰教之前,马来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有着泛灵崇拜和被称为“Keramat”的圣者崇拜信仰。

  他们认为,这些地方保护神或精灵经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圣者的亡魂、森林中的老虎、大树、蚁穴,甚至是古剑、戒指,都有可能是灵界生命的化身,而马来人把这些保护神称为“拿督”(Datuk)。

500

  图:@idespisecats / Twitter

  这种万物有灵论在南洋并不稀奇。许多南洋华人都相信,长辈会在过世后的第7天(俗称“头七”)以蝴蝶或飞蛾的方式回到家里。很多早期的南洋华人也经常教育小辈,不要随便在大树下小便,以免触怒树神。

  有些拿督公会以颜色命名,如青拿督(Datuk Hijau)、黑拿督(Datuk Hitam)、红拿督(Datuk Merah)、蓝拿督(Datuk Biru)等等,

  如槟城怡和园篮卓公(Penang Ee Hoe Lan Na Du Kong)主座蓝拿督公、槟城北海双溪浮油1298拿督公 (Penang Butterworth Dato Hijau 1298)主座青拿督公等。

  据说,这种按颜色的划分方式受到了阴阳五行说的影响。

500

  槟城怡和园篮卓公

  图:angkongkeng.com

500

  槟城北海双溪浮油1298拿督公

  图:angkongkeng.com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