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生活(二):从饭桌、树林等场景对话启蒙,助孩子走好人生的最远套路

500

网络上有个神句:我走过的最长最远的路,就是“你”的套路。

句中包含的那种心力交瘁,充斥的那种黯然神伤,完全契合饱尝生活中人事纠葛的人之心,想想世间的一地鸡毛,真是令人五味杂陈。

500

而在现实生活中,从孩提时代到成年,除了人事纠纷,人一辈子最难悟透、学通、走完的,其实要算写作等文学艺术中包含的无穷套路。

谁要是学习领悟了众多文艺套路还能创新出奇,塑造出独有的个体风格,还能引领个“现代主义”、“意识流”、“先锋派”等之类的潮流出来,那必然成为一代大家,弄不好诺贝尔文学奖砸头上都有可能。

火了多年的小说《活着》,就学习了博尔赫斯的时间理论,采用重复与循环的叙述套路;学习罗兰·巴特的“零度理论”、存在主义对苦难的超脱,写作采用情感零介入方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而今年够火的方方,其成名作《风景》中的叙述视角,选取了死去后埋在房里的老八,类同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与猫眼看世界的套路相差无几。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曾谈到如果写作“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就难免陷入“套板反应”。这里说的套板反应,其实就是语言文字应用的套路。语言文字作为约定俗成的交际工具,确实存在很多表情达意很到位、塑造意境优美的词句和段落,青少年掌握这些套路,肯定是越多越好。

  

500

但是我们的中小学考场作文、竞赛作文评价中,都有反对抄袭和宿构(提前构思)的要求,碰到使用雷同素材、相似套路的文章,老师们是会下重手判低分的。而现实情况是,初、高中毕业班教师,培训机构的作文培训,一般都会给学生提供作文素材集,训练学生学会一些作文提分套路。我们中小学有名气的语文教师,很多都掌握一些作文训练的所谓套路“秘笈”,譬如什么“诗歌、警句”开头结尾法,作文结构和内容的“五段三层法”……

今年8月10日,中国青年网官方账号推出了一篇文章,《套路作文能应付当下考试 却应付不了将来的生活》。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套路作文,就像市场里的假花,虽然看上去绚丽多彩,但没有芬芳,没有生机,没有灵气;套路作文,更像商场里的塑料模特,那脸蛋,那身段,几乎无可挑剔,却是没有血肉,没有温度和灵魂的躯壳。

当下套路作文在媒体上屡遭诟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依然你批评你的,我教我的;学生依然你批评你的,我写我的。批评者不是判卷老师,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一句话,只要评价体系不改,套路作文会长盛不衰。

 

文章作者李福忠是位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他和一位张姓特级教师指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这篇青年报的文章,内容没能切入问题的深层,提出的解决方案当然也是隔靴搔痒。

媒体和一线之外的教育工作者喜欢批评套路作文,而一线教师又必须教套路来提分,立场矛盾的教学和评判双方,内在的冲突到底是什么呢?

 

500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语言学习的成果如何,评价体系的主要评判对象是考场写作。而在学习写作过程中,所有的好的句段、诗词美文、哲思妙想都会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对象,而这些学习内容,本质上就是语言与情感、思维的套路。

 

如果青少年对学习内容没有消化吸收,并与自己的感知和思考融汇贯通,写作中直接照搬,就成了事前背记句段宿构,评卷者肯定很不喜欢,这类习作被批判成套路作文也是必然。如果将背记的名言警句,哲思妙语熟练掌握,并在作文中灵活穿插,说不定还会成为满分作文。今年高考引起巨大争议的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其实就是第三个层次。仔细读读《生活在树上》一文,你会发现文章主题思想其实很简单,文中也没有多少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

 

500

所以,媒体和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对作文教学必须走过的套路教学阶段半成品大批特批,觉得每个孩子都应该特有个性,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考场作文饱含深情,仿佛这样的习作才是好作文。

我一直怀疑,媒体教育家们是不是生活在空中楼阁里,不食人间烟火?

你自己写的东西有多少哲思妙想,有什么独到风格?

李福忠先生在文中说青少年学习套路作文没有未来。我想问的是:你怎么知道这些孩子学习了写作套路后,不会在一定年纪发展出自己的写作风格?您这样虚构未来诅咒孩子,是不是很不厚道。

学习写作,确实没有成功的秘诀可言,但经过训练,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表情达意肯定是有方法的。在语文课本上,我们的作文教学板块向来就是残缺浮浅的,没有深入研究怎么样提升写作教学效率,帮助青少年提升语言运用水平。而青少年学习生活单调繁忙,可写的内容又不多,所以能有写作冲动的孩子真的是极少极少,校园里弥漫着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不满倒是真的。

所以写作教育与学习中,真正需要反对的不是套路的学习,而是对套路和名句佳篇的抄袭。如果把佳句名篇背后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结构知识悟透了,那就走到了写作学习的高等层次,这些写作技巧和潜在套路会让人受益一生。

 

怎么帮助青少年悟透佳句名篇背后的潜在规律?家长和老师,特别是家长其实都可以有所作为,这里先举一例供参考。

2012年5月14日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我们家里8岁的孩子也很喜欢。伴随着美妙的美食场景,优美的解说语言,家里孩子的看菜、品菜说话在饭桌上得以完成。这段话被录音后,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将语音整理成文字,于是有了孩子自己主动创作的启蒙作文:

 

舌尖上的妈妈香(改动了不到十个字)

 

一盘肥美的牛肉香气扑鼻(嗅觉),令我的每一个味觉细胞都敞开了怀抱(比拟)。用筷子夹起一片,往舌尖上轻轻一放,一点点汁水慢慢渗了出来(系列动作),原来那是盘中已不见踪影的西红柿汁(视觉),甜甜的、酸酸的(味觉),让你的味蕾一下子绽放了。咬一口,更多的汁水流了出来,牛肉很有嚼劲(触觉),令人回味无穷。

桌上除了牛肉,还有美味的豆角。妈妈将豆角和肉丁在一起翻炒,豆角和肉丁已经结合在一起,慢慢嚼就会有汤汁出现,咬上一口,就会有几颗小豆子蹦入你口中,跟小肉丁混在一起,那更是完美。

不光是菜好吃,菜拌饭更好吃。拈一些牛肉放入碗中,再加上一些豆角和小肉丁,拌着饭,那股西红柿特有的汁水渗入了饭粒中,白白的饭粒会带着一股酱香(视觉与嗅觉),有了一些牛肉的颜色,吃上一口,哇!太好吃了,软软的、酸酸的、甜甜的(触觉、味觉),米饭更是软糯(触觉)。

啊,妈妈做的菜就是这样好(抒情)。下次,我一定要鼓励妈妈把菜做得更好(想象)!

    

再后来,孩子还被我带着在树林里、荷塘边写《我的故乡》;我们一起出去钓鱼,钓到一只螃蟹拿回家,养在家里到处爬,后来被我们放生,这段经历被孩子写成了连载《螃蟹历险记》。

500

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没有害怕过写作文,写作字数经常超过要求,这其中的心理学原理,我在《写作与生活(一):从青少年读不懂小学古诗、推特外交用语到日本的学校午餐》已经讲过。总之利用场景,深化感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讨论提升认知(想象与思辨),都是在家庭中可以做得到,并且应该做的。

 

 

500

作为一个本质偏好理工的码字男,从1997年在《中国教育报》开始发文,到2019年有文章被中科院相关部门收录进论文集出版,深知写作对当代人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写作和写作教学体会来看,学习写作光靠市面上卖写作素材集,靠考试前突击学习套路并不算特别好。毕竟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以成人视角提供的一堆雷同的资料,青少年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了记不记得住,用到作文中与别人雷同,这些问题都是低层次的套路教学解决不了的。只有功夫花在平时的学生,才有可能从写得出、写得顺向有感情、有思想甚至有风格发展,我们下期再谈具体的操作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