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斗争”
估计有些老年读者一看到这个标题,就会想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是因为我们常把“斗争”狭义地定义为人群内部的争斗。实际上,斗争的范畴很广,也并不是完全负面的事情。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到思想斗争、免疫反应,斗争其实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它是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具有“生命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
大多数人对于斗争的负面理解,其实源自于西方的二元对立思想。什么正义与邪恶、天使与魔鬼,斗争便是你输我赢甚至你死我活的成王败寇式的较量。满清对汉人两百多年的奴役统治,导致中国人害怕斗争、不敢斗争,以至于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被孔子痛骂过的“乡愿”,就是那些无原则的老好人。这种怕惹事的奴性思想,只会导致组织、企业乃至国家最终走向衰亡。
中华文明里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便是有阴阳辩证的概念。《易》曰生生,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生命特征性。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事物里也都有阴阳矛盾的两面。在事物存续的进程中,斗争是事物里矛盾双方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彼此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我们常说的“五行”,其中就有相生相克的原理。所谓斗而不破、和而不同、对立统一,中国人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具有非凡的哲学高度。
对于斗争,中国人有句老话叫“不打不相识”。止戈为武,通过斗争可以探知对方底线,增加彼此了解,从而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大事者必有大敌。竞争对手的存在是保持自身努力发展的最好源泉,斗争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沟通形式而已,目的和结果应该是良性竞争、互促互进、共同发展!
西方宗教认为人有原罪,需要靠人格神来拯救,最终到达彼岸世界。可是中国人却认为人性本善,是与天地并属的三才。“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不讨论彼岸,只强调今生。由于人们“性相近、习相远”,因此需要不断修身,用天理良知去与人欲恶习做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提升自我,找到万事万物的“生命密码”,从而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至善境界。阳明先师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个“破”字,指明了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斗争原则!
我们在处理人际尤其家庭关系方面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带来烦恼。其实,一味退让和愤怒争吵都是不会斗争的表现。我们要找准位、做对事,搞清楚彼此所处的位置,在原则问题上把握底线,其他细枝末节尽量去包容。在沟通(斗争)中要逐渐去掌握技巧和方法,化被动为主动,做到知己知彼,进退自如。
自盘古开天、三皇定国、五帝开疆,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实,华夏文明的内核就在“祀”与“戎”这两个字,也就是文武之道。“祀”就是祖先崇拜、文化传承。“戎”就是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中国人爱好和平,但更擅长斗争。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正是因为保持着这样的斗争理念,中华民族才无数次从危难中走了出来。
斗争不是一味争强好胜,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有理”就是斗争要有原则、符合天理,不是争名夺利、为争而争。“有利”就是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不能逞一时之激愤而胡干蛮干。“有节”就是讲究斗争节奏、点到为止,不能赶尽杀绝,灭之而后快。
最近几年,中美争端越愈演愈烈,很多人对此深表忧虑。其实,被美国开始视为最大的战略对手,本身就是世界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肯定。中美之间的斗争,绝不是修昔底德陷阱式的世界争霸,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斗争,使得双方都明白彼此的底线,从而妥协让步,重新构建起合作共赢的世界新秩序。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近代以来,就是说上面这句话的毛主席彻底改变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提升了中国人斗争意识,在各种对内对外的斗争中,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而使国家真正走向民族复兴的征程!
斗争的目的是和平,斗争的过程是理性,斗争的结果是发展。我们要保持斗争状态、学会斗争本领、掌握斗争技巧、实施斗争策略、总结斗争经验,只有如此,才能够理解“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真正内涵…
明道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