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特工与九死一生的红军(一)
(前言)
前方的红军迭遭五次大“围剿”,大小征战不计其数,长征两万五千里到达贫瘠寒苦的陕北高原,又陷于重重围困之中,却总能历经九死一生而破茧成蝶。
后方的组织频受多年大清剿,捕杀摧残累千巨万,坚持信念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终使星火成燎原之势,凤凰涅槃而功成天下。
一部中国革命成功史,要放在古代的小说演义中,天命所归,天数使然,天道轮回,吉人天相一定会贯穿其中。
但主席说,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壮哉斯言!
信仰坚定、走向成熟的领导集体,刻苦顽强、英勇善战的红军,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红色特工,是中国革命波澜壮阔、交相辉映的三条主线。
本系列文章主要讲述的就是红色特工与红军的故事。
不再埋没的英雄
一、深藏姓与名
已婚生子的冷少农偕同两个瓮安老乡千里迢迢赶赴黄埔军校,在校门口碰到了贵州老乡周逸群,并结识了周逸群身边的湖南人陈赓。
安顿下来后,冷少农去拜访了自己在贵州法政学校学习时的老师、现任黄埔军校总教官的何应钦。在何应钦的办公室,冷少农认识了何应钦的秘书郑坤。
因冷少农是大学毕业生并已参加工作,黄埔军校直接将其分配到周恩来任主任的军校政治部,聂荣臻此时担任周恩来的秘书。
正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冷少农在周恩来、周逸群、聂荣臻、陈赓等人的影响下,参加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后又在周恩来、周逸群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冷少农与郑坤认识后,多有交往,情投意合,换帖子结为生死兄弟。后经周恩来批准,冷少农秘密发展郑坤成为中共党员,周恩来再三嘱咐冷少农,郑坤的党员身份要绝对保密,不可与第三人说。
第二次东征结束,冷少农成为周恩来的技术秘书。
北伐军到达武汉后,蒋、汪先后与中共反目,大肆捕杀中共人员。
在此际,冷少农接到周恩来的密令,从武昌渡江到汉口,与聂荣臻接头。
聂荣臻交给冷少农一只皮箱和一封周恩来的亲笔信,对冷少农说,你的党员身份没有暴露,恩来决定让你到南京潜伏,皮箱里是你的新身份和服装,恩来在信中也写明了以后的接头方式和暗语。
周恩来在信中告诉冷少农,以后与你冷少农接头联系的人,只要说是赵华光派来的人,就表明是他周恩来指派的,可以绝对信任。
冷少农看完信,划了一根火柴点燃了信纸。
到南京后,经郑坤力荐,冷少农进入何应钦的训练总监部担任上尉秘书。
二、明暗两条线
南昌起义军撤出南昌城后,蔡廷锴率领的24师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起义军在潮汕流沙镇兵败后,周恩来、贺龙、周逸群、聂荣臻、陈赓、叶挺等人流落到香港。
朱德、陈毅、林彪等率领余部退出广东,在汝城得到朱德旧交范石生军长收容的时候,仅剩800余人。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进入井冈山后,派出何长工北联彭德怀,南寻朱老总,三支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朱德带上井冈山的队伍超过了1.2万人。
朱毛红军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中央苏区。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从武汉再次迁入上海租界,周恩来、贺龙、周逸群、陈赓、靖任秋等人先后从香港潜入上海。
贺龙、周逸群、卢冬生等人被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派到湘西,开创了后来的湘鄂西根据地,黄埔军校生徐向前、许继慎、曾钟圣等人则被周恩来先后派到鄂豫皖根据地。
这三个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后来发展为红军的三大主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的公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条明线。
周恩来安排徐彬如等人在上海收容南昌起义散落各地的将士,收容的人多了没办法安排工作,周恩来安排小组会议,每次会议大约十人左右,周恩来动员大家各谋出路、各自为战,靖任秋、候镜如等等就是这样散布出去的。
经周恩来提议,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央特别委员会和中央特科,取代了原中央军委特务工作处的职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秘密斗争的隐蔽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条暗线。
一明一暗两条线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回头看,假如没有这条暗线的支持,明线如何发展真是孰难预料。
顾顺章虽是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三人领导组成员之一、并兼任着中央特科的首任负责人,知晓中共中央绝大部分的秘密,但至少有1%的秘密始终攥在周恩来和他的得力助手陈赓、聂荣臻、李克农手里,那就是周恩来布置在军队系统中的暗子,这些当时看似随手放置的闲棋冷子,后来都成为事关红军生死、战局胜败的战略高招。
冷少农、郑坤即是其中之一二。
三、三次反“围剿”
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在杨登瀛的帮助下,打入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中统前身)。李克农在上海,胡底在天津,钱壮飞随他的上司、湖州同乡徐恩曾来到南京,在“正元实业社”办公并兼任“长江通讯社”负责人,留苏归来的湖北姑娘费侠也被钱壮飞安插在这里。
中原大战结束,红军成为国民政府“围剿”的首要对象。
陈赓在此时到南京会见了钱壮飞后,又与冷少农接上了头。
此时的冷少农已升任军政部少校秘书,随履新的军政部长何应钦进入了国民政府军政部大楼办公,郑坤也升任作战科科长。
陈赓向冷少农转达了“赵华光”的指示,尽快获取国军进攻红军的详细军事情报。并告知了与钱壮飞接头的方式和暗语,获取的情报通过钱壮飞转送。
南昌行营的军事“围剿”会议一结束,郑坤即将会议情况、军事计划、兵力部署、参战部队、将官名录、进攻路线等详细情报交给了冷少农。
冷少农交给了钱壮飞,钱壮飞交给女婿刘杞夫,刘杞夫到上海交给李克农,李克农交给陈赓,陈赓交给周恩来。
此时上海与香港情报站的电台联络在李强负责下已经接通。
周恩来将情报交给李强,让其发报给香港的饶卫华,饶卫华接受电报后派出交通员经汕头→大浦→永定→上杭→长汀这条红色交通线将国民党第一次军事‘“围剿”红军的情报送到了毛泽东、朱德手上。
接下来的就是历史教科书上熟悉的一页,“红军只用五天时间歼灭了敌人整整一个半师,缴枪1.3万余支,退敌10万,国军前敌总指挥张辉瓒被活捉……”。
除此之外,战利品中还包括一部半电台及六名无线电技术人员。这六名俘虏全部加入了红军,其中一位叫吴人鉴,加入红军后为使家人免受牵连,改名为王诤。
抽着缴获来的“麻雀”牌香烟,毛泽东心情无比愉悦激昂,在马背上吟成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而就在这首诗词吟成后的几天,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的操纵下,六届四中全会召开,27岁的王明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领导层大换血导致连年不间断的机构大破坏、人员大损失。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又谋划对红军的第二次大“围剿”,何应钦被任命为南昌行营主任,担任“围剿”总指挥。
这时的郑坤被何应钦提拔为“剿匪”司令部参谋处二科科长,主管情报工作,获取情报更为便利。
李克农来到了南京,代表“赵华光”对冷少农他们前期的工作嘉勉有加,同时要求冷少农除获取上次一样的军事情报外,还要获取国军的无线电密码本,因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战利品中,有缴获的电台,中央特科派出的电台工作人员涂作潮、伍云甫、曾三等人也已到达中央苏区。
他交给冷少农一个微型相机,用于拍摄密码本。
冷少农事后又将微型相机交给了郑坤,并告知了工作要求。
在王明的主导下,中共中央派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到赣南闽西根据地,派夏曦到湘鄂西根据地,派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到鄂豫皖根据地。
护送张国焘、陈昌浩到武汉的任务交给了顾顺章、董健吾,任务完成后,顾顺章拖延不回上海,最终在汉口被捕后叛变(详情可参见《汉口的蝴蝶、上海的巨浪》)。
周恩来、王明、聂荣臻、陈赓、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洪扬生、李强、陈养山、刘鼎等人的情况,顾顺章都熟悉,不得不或转移或隐蔽。
而冷少农、郑坤的底细,顾顺章却一概不知。
周恩来让聂荣臻起用刚从苏联学习回国的黄埔四期生曾希圣到南京与冷少农接头联络。
第二次“围剿”红军的军事情报和国军的无线电密码本胶片,由郑坤交到了冷少农手里,冷少农交给了曾希圣,最后辗转到了红四军最高领导人朱毛手中。
有了这两件“法宝”,国军的20万“围剿”大军又被红军大败,“连胜四仗,歼敌三万余人,缴获枪支两万余支,缴获无线电台两部……”
欣喜异常的毛泽东率领红军进入建宁城后,挥笔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不到一个月,蒋介石亲任第三次“围剿”总司令,调集兵力30万,紧锣密鼓开始准备。
郑坤依旧把情报及时交给了冷少农,冷少农也依旧把情报交到了曾希圣手上,最后又顺利的转送到红四军手上。
及时准确的情报加上红军的英勇善战,第三次反“围剿”又取得了彻底胜利,毛泽东在雨战黄陂后,有感于第一次反“围剿”的雾中战龙冈,第二次反“围剿”的云中战富田,在江西君埠休整时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因这首诗词未曾公开发表,特抄录如下:
并进长追夸伟略,
腥风久欲昏河岳。
三十万人齐逞虐,
情更恶,
三门主义烧杀掠!
英勇红军凭肉搏,
红旗翻动白云没。
地动天摇风雨跃,
雷霆落,
渠魁今日应活捉!
四、英雄身后事
除获取军事情报外,冷少农还兼任着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参与了地方党组织的活动,又参与了兵运兵变工作,这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但事实确是这样,这也正是冷少农身份暴露、被捕被杀的致命原因。
中共南京市委工作人员吴恕被国民党宪兵司令部抓捕后,交代出了他的直接领导路大奎,路大奎被捕,招供了与他有直接联系的冷少农。
贵州籍的宪兵司令谷正伦亲自带领宪兵到军政部抓捕了冷少农。
一个老乡带冷少农进入军政部,另一个老乡抓他走出军政部。
当何应钦得知冷少农是中共派到自己身边的卧底,半天没有说话。
无论是何应钦、谷正伦等人的利诱,还是刑讯人员的威逼,冷少农坚不招供,保全了郑坤等人。
被捕三个多月后,冷少农被枪杀于南京雨花台。
自此之后,情报战线的人员被明令禁止与地方党组织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保持单线的纵向联系。
中央红军长征到瓮安猴场时,周恩来想起了瓮安籍的冷少农,怀念之情油然而生,叫警卫员通知陈赓、李克农、钱壮飞到他的住处。
周恩来对三人说:“来到冷少农的家乡,突然想起少农同志,因你三人与少农同志曾是一条战线上的亲密战友,特找你们商量,派两个贵州籍战士去他家,看望看望他的家人。他的真实身份和牺牲的消息目前还不能告诉他的家人……”
三人纷纷表示同意,对周恩来的为人也更为折服。真如靖任秋在他的回忆录中写的那样,“在他领导下工作,死而无怨。”
随后周恩来取出十块大洋和一些零钱交与三人。
经挑选后的两位贵州籍红军战士化装成商人,买了点心、带着十块大洋来到了冷少农家,佯托自己的老板是冷少农的朋友,老板因在县城脱不开身,特地委托他俩前来探望冷少农的老母妻儿。
临别前再三叮嘱,今天他俩来冷家之事,千万不要对外人说。
瓮安解放后,冷少农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曾写信责怪冷少农“不忠不孝、忘恩负义”的老母亲方知自己的儿子是个共产党革命者。
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冷少农鲜为人知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映,英名远扬。
谨以此文再次表示敬意,同时也向他的亲密战友郑坤致敬。
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民生文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