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没有这男人不会拍的片

国庆档《我和我的家乡》,大家都看了吗?

五个独立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排序。

肉叔最喜欢的,是《北京好人》。

这么多天过去了,越咂摸越有味道。

但有人说,跟宁浩以往的风格相比,这个短片好像……

不够宁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宁浩拍的作品都是疯狂系列那样的黑色喜剧:

荒诞,混乱,无序。

一股子“邪”味。

而他近年拍的两个短片,却很“正”。

是宁浩变了吗?

作为一枚脑残粉,肉叔今天就来唠嗑唠嗑这事。

500

01

首先,肉叔最喜欢宁浩的一点,并不在于他“拍什么”。

而是他“怎么拍”。

说白一点,就是他那套高超的叙事技巧——

总有办法把观众骗进去。

就不说《疯狂的石头》这种,多线叙事精巧得堪称教科书的典范了。

就算是拍个俗气的都市爱情戏,宁浩都能倒腾出一部清新脱俗的《心花路放》。

500

肉叔说的清新,当然不是指片中到处泡妞的油腻中年男性角色。

而是导演那种双向交叉叙事的手法。

“为爱出走”这种被无数人拍到烂的古旧题材,在他手中瞬间变得颠覆。

男主和女主两条故事线,分别向大理出发——

一场以“寻艳遇”为幌子的骗局开始了。

从观众的视角来看,一直误以为这两个人踏在注定相遇的旅程。

直到最后两人目的地终于重合……

他来到她那个酒吧,只看到她在屏幕中留下的录像。

电影看到这,观众依然没察觉到自己被骗。

还以为两人正好前后脚擦肩而过,或许他还能追上她,凑个大团圆结局?

没想到男主一开口……

这是我前妻啊

500

500

观众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俩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出发,一个正叙,一个倒叙,全程越走越远。

大家都被宁浩骗了。

看,不用搞什么熵的科幻概念。

宁浩光用叙事手段,就能达到这种时间钳形运动的效果(误),你说牛不牛。

很多时候,肉叔喜欢看宁浩的作品,就是享受这种被“骗”的惊喜感。

前面越上当,后面越震撼。

细心留意,你会发现他两个主旋律短片里,依然有这些小把戏。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张北京追回奥运入场券的过程,就有浓浓的欺骗感:

霸王硬上车的熊孩子,说话毫不客气,不问自取拿了人家的票。

竟然还敢贼喊捉贼,恶人先告状,害得身为失主的张北京反而被一群人追打。

500

种种迹象,都让你以为张北京遇到了顽劣的小流氓,让人恨得牙痒痒。

等终于逮到他了,才发现他并不坏。

到今年《我和我的家乡》的《北京好人》,还是延续这种“诈骗手法”。

张北京让表舅扮成自己,用他的医保卡去治病。

500

眼看他被医生误会成病人送上手术台,观众都以为张北京这次玩脱了,把自己也赔进去。

镜头一转,嘿,果然又是骗人。

不止这些宁浩一贯的反转结尾,还有不少增加悬疑紧张氛围的滑稽桥段,都有着“疯狂”的影子。

例如张北京带着表舅骗保,正好在医院被警察叫住,虚晃一枪。

500

像极了疯狂系列里警察和坏人多次擦身而过,因蒙在鼓里而做出跟身份不符的行为,以此制造出笑点。

《疯狂的石头》里,犯人就在警察身后抬着罪证走过,警察甚至还热心上前搭一把手。

500

可见。

尽管题材不同,宁浩依然是那个爱“骗人”的宁浩。

但他作品的独特之处,不只是手法。

还有——

02

角度。

《北京好人》是《北京你好》的延续。两者形成了互文,构建了一个张北京ip。

尽管两次都是“大主题”的命题作文:

国家,家乡。

但宁浩都是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

普通市民张北京一家子。

《北京你好》里,张北京离婚后跟儿子的关系变得疏远,父亲的形象也逐渐坍塌。

这种难以短时间内扭转的亲子矛盾,却巧妙地通过一张奥运会门票瞬间改变。

比起直接把票送给儿子。

张北京把票送给了一位陌生人的举动,更有效挽回他在儿子心中的形象。

500

500

同样,这样处理剧情,比那些笑点泪点都直给的喜剧悲剧要高级得多。

故事内核得以上升了一个高度,以“小家”的修复,彰显“大家”的进步。

这正是“我和我的祖国”之间的关系。

悄悄地扣题了。

宁浩总能捕捉到那些细小而微妙的人类情感,以及背后牵动的繁复人际关系。

《北京好人》里看病的故事,灵感也是来自宁浩本人和亲戚的真实经历。

500

之前,一位老家亲戚得了病,来北京看病。

亲戚很焦虑,一是焦虑病情,二是焦虑钱。

宁浩就劝亲戚先做手术,钱的事他可以帮忙解决。

结果,亲戚的态度立刻变了。

在作为晚辈的宁浩面前特别拘谨不说,在宁浩家住着老想找点活儿干。

钱,让血缘的关系,变得尴尬起来。

可没想到,后来大家才知道,看病的开销几乎都能用老家的医保卡报销。

宁浩很开心,因为“亲戚态度又转变了,一下子回到他作为长辈的姿态上去了。”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亲戚的前后两次变化。

说到底,这种笨拙又迅速的变化,就是喜剧。

但宁浩的喜剧,从来不是小丑式的简单嬉笑怒骂。

他的作品总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氛围。

张北京和表舅之间的关系,就是传统农村亲戚关系的缩影。

影片在这对有趣的人物关系中,延伸出了一部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文化探讨,一如宁浩以往的作品那样反映当下。

这一特征,从他的处女座《香火》就已经有体现。

全片开头,一个看似偶然的宰羊镜头,正是对后面和尚被各个群体狠“宰”一笔的暗喻。

500

电影看似在说一个穷乡僻壤的和尚,如何努力筹钱修复佛像的沉闷故事。

实际上,却是以人的角度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状态。

由此看来,无论是特别“正”的张北京系列,还是以往特别“邪”的荒诞系列。

其实是殊途同归。

宁浩都是从历史和社会的巨变洪流中,单拎出一个人观察他的变化,从而映射出环境的变化。

以小见大,举重若轻。

这一点,让宁浩的作品在主旋律里也成为了特别的存在。

就算明年,后年,再往后n年的国庆档,无论出什么命题——


03

张北京这个系列,可以一直做下去。

真的,不管啥题材都能套。

这角色名可真没起错。

张北京,代表的不仅是北京市民,他甚至是每一个人的缩影。

塑造出这个活脱脱的胡同老大爷形象,除了葛优精湛的演技之外,还得益于宁浩喜欢观察人的习惯。

你别看他很多作品都出现佛像,好像带点虚幻的味道。

其实他的故事,倍儿接地气。

神佛的双眼都在凝望世人。

因此,宁浩电影的焦点,始终是人。

他所有作品,最后都绕不开一个内核——

人性博弈

《石头》里,那么多人打宝石的主意,最后都没好下场。

反而是一心一意守住宝石,想以此帮下岗工人谋取福利的小保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了宝石。

500

无论是轻松好玩的疯狂系列,还是暗黑暴戾的《无人区》。

宁浩电影中的所有矛盾,都因争名夺利而起。

故事发展看似充满了无序和巧合,但结局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同样。

张北京IP,在主旋律之下依然保持着宁浩特色:

始终接地气,中心始终是人。

一般人想到拍祖国啊家乡啊,都得以特别“正”的方式去呈现。

宁浩偏偏就塑造了张北京这个不那么“正”的小市民形象:

本事不大,生活一般,就爱吹牛炫耀。

奥运会门票和买车,更是他吹的资本。

500

500

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跟孩子较劲到底。

跟远房亲戚装穷,甚至动歪脑筋“骗保”。

这些,都不像是主旋律作品的情节。

但,正因为是主旋律,才更不能脱离现实去架空地讨论精神。

500

张北京代表了每一个平凡人。

他不完美,身上有很多小市民的缺点:

吝啬,要面子,爱耍小聪明。

这是人固有的阴暗面。

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又能舍弃自己那点小心思,去成就一份大爱。

这是人追求的光明面。

宁浩的作品,从来都不怕直面人心的丑恶。

他更强调的是每个人做选择的权利。

500

《北京你好》中,张北京都追回他的票了,一切已经如他最初所愿,生活重回轨道。

但他却主动选择了把票送给那个折腾了自己一番的熊孩子。

同样,《北京好人》里张北京弄出那么大一出闹剧之后,表舅把所有罪责都担下,他可以全身而退。

不用吃牢饭,也不用借钱给别人了。

最后又是他自己主动放弃了买车,选择了帮表舅交手术费。

人与人之间碰撞出的人性火花,看似随机,实则随人。

你遇到坏事,但未必是遇到坏人。

熊孩子无论如何都想去奥运会,不是虚荣心作祟。

他想看的根本不是这个全球盛事,而仅仅是想去摸一下他爸生前参与建造的观众席栏杆。

那是我爸爸装的,我就是要去摸一下

500

突然上门的表舅,也不是冲着借钱治病来的。

得知张北京的经济状况也不好,表舅扭头就要回老家,不治了。

他把亲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

我这病吃蒲公英就能好,蒲公英老家有的是

500

别忘了,人与人的每次碰撞,不一定是走向毁灭的恶果。

也可能会碰撞出新善缘。

就像张北京,总因意外收获到更宝贵的东西。

宁浩在这么短的故事篇幅里,不但兼顾了喜剧和悬疑的因素。

甚至还刻画出人物的变化。

《北京你好》,主角从一个见谁都要晒奥运入场券的人,变成了一个主动把票送给陌生小孩的人。

《北京好人》,主角从一个跟亲戚装穷,见死不救的人,变成了甘愿花光自己所有积蓄去帮亲戚做手术的人。

有这道弧光,角色和故事才更动人。

在看似无序的世界里,冥冥中自有因果循环。

善恶终有报。

这是宁浩暗暗藏在他的作品中,对这个世界的寄愿——

人无完人。

至少,守住人性的底线。

这个世界总会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去回馈你的善意。

只有当个体在变好时,整体环境才会变得更好。

这就是宁浩短片最妙的地方:

比起拍物质层面的变化,精神的变化才是关键。

500

看到这里,你还会说宁浩变了吗?

不拍荒诞故事,就不是宁浩了吗?

宁浩说过:

我从未在电影中刻意营造荒诞,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唤醒真实。

很多人拍电影,是为了造假大空的梦。

宁浩总是在拍微小,却真实可碰的世间百态。

其实最近人物采访中,他也说过了,世界在变,他拍的主题也在变。

荒诞不再是他的主题,其实也说明了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好。

这不是好事吗?

我们需要荒诞故事,但没必要为了荒诞而荒诞。

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宁浩始终以现实创作故事,用故事唤醒真实。

他还是那个宁浩。

一点都没变。

500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