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华民族一样,历史上有所成就的民族都是幸运的,环境给适度刺激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伽南

    若西非、南非不改变,把一个最勤奋的中国人丢到哪里,不出三代,和当地人无异!!!

    -------------------------------------

    好好读读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环境变迁的书,非洲顶多也就和我国上古炎黄部落时代的黄河长江流域差不多,丛林茂密,动物昆虫遍地。就这样,被天赋技能都加到农牧业上的中国人,以现在的时间线算,在一千年前,就給活活生生的把黄河流域的树木给砍光,造成水土流失至今,到现在还在治理黄土(由于森林消失,加上滥捕滥杀,动物大多灭绝)。

    相比中国北方,中国古代南方的恶劣生存环境更恶劣,瘴气横生,病疫流行,毒虫猛兽遍地,中国人从秦汉开始拓边,2000多年来,疆土一直推到现在的云贵地区。看看福建的简写“闽”字,再去了解一下古代福建丰富动植物,就会明白为什么是这个字。相比福建,云贵的自然环境更加恶劣,就这样,照样被中国人征服。

    列举两个上古和中古,在列举一个现今的,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建设兵团,60多年来几代人硬生生把无法生存的戈壁大漠开发成塞北江南。

    你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天赋和韧性都如此不了解,还在这里大放厥词,不觉得羞愧?

       首先,作者表达的是西非、南非这种懒汉环境的特点有两个方面:1、生存很容易;2、发展很艰难。可以活,但活不长(个体和社会层面都是)。

       如果(后面还有其他假设,望看完)你的逻辑是中非环境相似但成就不同,所以得证中华民族的禀赋高于黑人。那就不能只强调上述地区发展艰难,而不讲何以生存容易。(请注意理解,这里你我的“生存”不是一个意思,我认为你上面讲的生存艰难,对应作者的发展艰难,请注意理解。)否则这个”环境相似“的前提不完整,结论就很没有说服力。另外如你所述,”非洲顶多也就和我国上古炎黄部落时代……差不多“,那么不管两地环境变迁趋势如何,起码中古至今,中非环境有所差异,此一条已不能支持”环境相似“的前提。(不太严格的来说就是,黄河长江流域的环境变得适宜文明发展,而非洲还那样。既然两族面对的难度不同,那凭啥说把两个民族换个位置,中国人就一定不和黑人一样呢?)

       如果你的逻辑是中国环境劣于西非、南非,而中国成就高,所以得证中华民族的禀赋高于黑人。那么你表达的只是“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不同”,而作者让你气愤的那句话表达的是“不同的民族在相同的环境中,表现相同”。前提不一致结论不互斥,你这个回复就鸡同鸭讲了,请注意理解。

       其次,作者的核心论点是”环境决定人(民族)“。所以用文明发展的成就反推出来的更多是环境的优劣,而不是来民族的优劣。而你认为中华民族天赋异禀,(很大程度上)可以不被环境左右。对此恕我不能苟同。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你所谓”天赋和韧性“不是万能的。就是在新中国也可以找出这样的例子,比如人民公社,国营企业大锅饭,可以印证作者的论述”养成了当地人:懒惰(不用干活就能吃饱为何要勤快?)“。社会环境(哪怕它不合理,不优越)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在没有外物激励的情况下,勤奋如中国人也不可能仅凭意志品质来实现目标。另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不过三代,知易行难,这些表述在中国文化中并不鲜见。和中华民族一样,历史上每个有所成就的民族首先都是幸运的。环境给了他们适度的刺激(强弱不同,但都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让他们始终有一个奔跑的动机。然后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发挥出来。(所以如果你想从”黑人在好环境下也废物“的角度来证明中华民族天生优秀,倒是可以试试。不过我想这不是你的目的吧?)中国人凭借天赋和韧性就能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变懒的吗?我更倾向于作者的观点。

       最后,我认为作者那句话不是对中国人的贬义句,只有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放到句式的那个位置,才能最充分说明他的观点。(当然,大家都是中国人,对中国人了解最深也是考虑之一,但我认为这是次要的。)

本评论由用户“guan_15874610622172”推荐,来自《很多人对非洲的历史环境一无所知,对黑人张嘴就来,其实不良印象大多来自这里》一文。内容仅代表用户观点,标题为小编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