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作文探讨
我儿子进入三年级了,发现语文作业里要写作文的内容多了,我儿子语文基础知识很扎实,经常能指出我和他妈妈发音的错误和用词的不严谨,他自己平时讲话也能讲得很清楚,但作文就很苦恼。
我小时候也是样,我中小学的时候语文基础知识非常好,但作文成绩很差,经常语文总分是最高分,但作文分数就很低,但是到了大学哲学课要求写论文,一人两篇,我写了四篇(替女友写了两篇),有三篇获奖,后来工作之后也做过产品培训,还是讲得很清晰透彻的,也写过文章,业内人士觉得也还可以,所以我就反思,到底是我的问题,还是语文课作文本身有问题?
现在语文作业里的作文,对我儿子来说(我以前也一样),最大的难度是对字数的要求,我就非常不理解,明明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很长的篇幅来讲呢?
现在太长的文章都没人看,大家时间都很宝贵,如果不能快速进入主题,很多读者就会放弃看这篇文章,为什么作文要要求字数呢?
我现在比较纠结,是让孩子为了考试学些作文凑字数的套路呢?还是坚持实用和发展的观点,让他用最精炼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为目的呢?
1、牛肉片为什么这么薄,从物价、人工聊开去....
2、牛肉面和打卤面/板面/刀削面/重庆小面/....的区别。
3、上一次吃牛肉面是什么时候,和谁一起吃,对比往昔。
4、牛肉面和国外面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多问几个为什么,凑字数挺容易的。
第一天:今天喝了西红柿蛋花汤,西红柿蛋花汤真好喝,我很高兴。
第二天:今天喝了紫菜蛋花汤,紫菜蛋花汤真好喝,我很高兴。
第三天:今天喝了冬瓜排骨汤,冬瓜排骨汤真好喝,我很高兴。
然后老师问我怎么天天喝汤,于是第四天我写了:今天吃了牛肉面,牛肉面真好吃,我很高兴。
以上是我小时候真人真事,到现在我妈还总跟别人讲。
对命题的思考与人生体验比较浅,和叙述层次感不强应该是主要原因。
毕竟是小朋友,人生经历有限的情况下令其写出于小处见大义的小确幸,或是纵横古今东西的大视野,实属困难。除非由他人灌输人生感悟或“借鉴”其他文章套路,往往才能满足字数要求。
套路化的作文在小学阶段的情感培养类记叙文题目中尤其普遍。无非是某某人(通常是妈妈或友人)在某种情况下发生了意外或遇到了挫折,于是作者得以在突然的变化中看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珍贵不凡之物。这样的文章具备了最简单的发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非常好写。正是因为好写,所以写的人多了形成了套路。运用此类套路基本可以拿到平均分,若辅以层次感强或技术性强的叙述甚至分数也可观(例如前期引起争议的浙江满分作文)。
层次化不强亦是小朋友作文常见的问题,一部分是因为故事是编的,还有一部分故事是本人亲历,但作者缺乏叙述的技巧———或更本质,不够熟练。平时讲话就是饿了喊饿,渴了喊渴,缺乏聆听与讲述的小朋友,突然让他在规定的时间里憋出一些不是饿了喊饿,渴了喊渴的废话,也确实是难为他了。这类小朋友在经常诱导其叙述与聆听之后,往往有好转迹象。
逻辑层次感在英语考试的阅读理解中是考察重点,而汉语本身比较跳跃,所以逻辑层次往往不强,句与句之间缺乏链接。比如本文第四段,即粗浅地运用了英语行文的逻辑链接。逻辑链是:套路-套路的举例-套路的举例的解释-套路的效果。或者说,“一、一)、1、1)、A、a”。
逻辑链的方法小朋友一旦学会,往往效果非常好,甚至由于使用过度会使得文章啰嗦繁琐。
以上皆为抛砖梦语。
我是网络小说作者,八年写了1000万字。
我的写作能力,是从初中开始老师每周要求交随笔开始的。
文字是表达自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