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自己打脸为郑永年澄清,是为纠错还是想甩锅?
仅相隔两天,新加坡《联合早报》就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确认郑永年“非礼”事实存在巨大出入!
昨天下午的《联合早报》官网和今日出版的《联合早报》分别刊文澄清郑永年“非礼”事件内情,都明确:一项为不实指控,另一项‘严厉警告’是指没有充分证据显示郑永年的行为构成非礼罪。
一份有国际影响力的纸媒,在对待如此重大事实报道上居然如此草菅人命,《联合早报》此番是为纠错还是想急于甩锅?
问道者 谢嘉晟
01 《 联合早报》澄清郑永年“非礼”事件
在9月4日、5日连续两天大张旗鼓报道了郑永年的所谓“非礼”事件后,相隔两天后的今天,《联合早报》又一次对“非礼”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并配了一篇耐人寻味的“记者手记”。
昨天下午,《联合早报》官网已经先于报纸刊登了这篇报道。不过,两个渠道的标题力度和方向都大不相同。
纸媒的大标题是“郑永年出示证据驳斥指控者”,小标题才是“被指涉及非礼事件”;网站的标题则是“郑永年事件内情:一项为不实指控,一项‘严厉警告’指什么?”
此次《联合早报》报道画风已经突变,态度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联合早报》换了跟之前两次报道并非同一个人的两名记者,报道中大量引用了凤凰网此前一天刚完成的对郑永年的真相采访。
此次所谓“非礼”事件涉及阴姓和曾姓两位女士,《联合早报》在纸媒中的标题还含糊其词,但官网的标题态度已经非常鲜明,指出“一项为不实指控,另一项‘严厉警告’实为另有所指”。
纸媒和官网的内文相同,都在导语中明确,“2012年的案件属不实指控,在2018年的案子中,郑永年受到警方‘严厉警告’,但没有充分证据显示他的行为构成非礼罪。”
导语还进一步解释,“至于2012年的案子,据本报上周报道,警方调查后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说明非礼指控不成立。两起案子警方均已结案,而国大东亚所仍在就2018年的案子进行内部调查。”
“此前,两名女子分别通过社交媒体指郑永年在2012年和2018年分别非礼她们,她们都是东亚研究所前职员。郑永年本月4日通过伊莱雅士事务所的代表律师许廷芳发表声明,否认有关性骚扰的一切指控。许廷芳也指出,警方就2018年案子向他发出的警告,并没有构成罪责或事实的裁断。”
把郑永年所谓的“非礼”事件搞得全球皆知后,相隔两天,《联合早报》扇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从前后三篇报道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来看,《联合早报》此次报道相当于承认了之前的报道存在着大量失实之处,并且给郑永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02 “恪守原则,根据事实说话”
《联合早报》此次跟踪报道还附上了一篇“记者手记”,记者回忆了与郑永年15年来的交集,肯定了郑永年的作派。
“记者手记”认同郑永年“学识渊博”,一贯的“平易近人、亲切随和”。“记者手记”这么描述郑永年:
“有别于社会上其他一些名人选择的为人处事方法,郑老师始终以平常人的心态生活。他的物质生活很简单(我的同事注意到他所穿的衣服袖口常常是磨破的),对人完全没有架子,态度常常是热情的,不对人‘设防’是他的生活状态。回想起来,他的热情亲和也可能给他带来一些困扰。”
“这些年来,关于郑老师观点的批评、商榷渐多了起来。这些争议起因于名人的不同学术立场和观点,都是舆论界再正常现象,观点交锋可以尖锐,但不应该上升到对人品的怀疑或攻击,而郑老师本人从来不与人辩论,他对‘不抗辩’的固执,有时会让误解一直存在。”
“上周,关于郑永年老师的不利传闻突然在中国境内外的中英文社交网络上传开,作为本地学术机构的前负责人,在本地网络媒体上引起报道和关注,我们报社内部同仁和众多熟悉郑永年、喜爱郑永年专栏的读者一样,都处在巨大震惊中。按照新闻作业方式,记者向新加坡警方求证后得到警方曾发现‘严厉警告’的信息,而郑老师最初不愿意公开对此事置评。”
“《联合早报》不能因为当事人是本报的专栏作者,与我们有多年情分而有所偏袒,让个人感情干预新闻报道。越是遇到极为敏感的问题时,我们能够安身立命的基点是依据当下能掌握到的信息说话,郑永年老师是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有巨大影响力的学者,和《联合早报》有着近20年的鱼水关系,有的朋友要看到我们的情,广大读者则要看到理,人情、事理与信息不足处于剧烈冲突中。”
“然而,不论这些专业之外的传闻如何纷扰,郑永年老师的学识修养有目共睹,也不会影响他在我个人心目中的地位。”
“而在工作中,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是尽可能找到更多真实信息,例如2012年的事件,我们已经看到了为什么指控不能成立的原因。在后续有关郑永年所涉传闻的一切报道中,《联合早报》的报道必定是恪守原则,根据事实信息说话的结果。而我知道,恪守这个原则,真相必定会水落石出还所有当事人一个公道。”
作为一位曾经的传统媒体人,看完上述文字,对文中“恪守原则,根据事实信息说话”这12个字感触特别深:无论是大陆还是国际媒体,特别是权威媒体,尤其会恪守这样的新闻原则:调查事实、尊重事实、报道事实。《联合早报》前两篇报道在见报之前,连跟当事人求证都未曾有过,仅凭网络上的一面之词,甚至连警方的专业用语都还没吃透,就大肆渲染,这还是“恪守原则,根据事实说话”吗?
“记者手记”表示在后续有关郑永年所涉传闻的一切报道,会“恪守原则,根据事实信息说话”,那么之前的怎么算?难道可以弃原则当放屁?
文中所述的”情“和”理”解释同样自相矛盾,难圆其说。如果前面两篇报道的依据是“理”,那今天的180度大转弯是否又转回了”情“?这坚持的又是哪门子的“恪守原则,根据事实信息说话“原则?
中国有句谚语:既要当婊子,又要立贞洁坊。我们可不是要骂《联合早报》!
03 新港台媒体群殴郑永年
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杀人于不见血,尽管更正了事实,但伤害已经造成了。
从8月初开始,海外社交媒体上就开始出现Charlott 和@44FFFF2称自己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性骚扰的爆料。爆料都称自己被郑性骚扰,并把郑描述为性骚扰惯犯,并且都在网络上寻求帮助,也呼吁在过去被其骚扰的其他女性勇敢地站出来揭发。
但是两个爆料中都没有具体的细节,比如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怎样被骚扰,这样一些与真相判断密切关联的具体细节。在推特上爆料的Charlott甚至主动@了多个反性骚扰以及女性权益保障团体,但是从推特上看,并没有得到多少回应,也许正是因为没有细节,关注度也逐渐减少。
非常奇怪的是,这么一个连海外一般网民和各种权益保护团体都觉得不足以相信的爆料,却被新加坡的主流媒体像捡了个宝一样,开始了整齐划一的大肆报道。在中文媒体世界,9月4日和5日,《联合早报》相关文章刊登后,港台中文媒体也在同一时间大量跟进,多数报纸的新闻源都注明来自《联合早报》或“新加坡媒体”。
英文报纸也是如此,由新加坡的几家英文小报Today, Coconuts Singapore 等引领,大报The Straits Times跟进。一时间,新港台媒体似乎形成了统一战线,口径一致大肆渲染郑永年”性骚扰女性”事件,并且用混淆是非的处理手法,把郑永年描述成了长达10年之久的性骚扰惯犯。形成了新港台中英文官媒网络群殴郑永年的现象。
并且报道方式也非同寻常。主流媒体做Metoo/性骚扰报道时,一般需要采访当事双方、受害者所称的细节,以及受害者当时采取的行动和任何保存证据。这几天的一些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全部都是道听途说,对爆料人身份、对爆料内容不做核实,都以网络谣言做新闻素材。
再是国际知名学者,谁能抵挡得住如此有预谋、有策划、铺天盖地混淆是非的负面报道?
04 《联合早报》欠郑永年一个公开道歉
《联合早报》为什么会在相隔两天之后,突然风向180度大转变?看过本号《设套郑永年“非礼”事件背后绝不简单》和昨日凤凰网的独家专访《郑永年首次公布具体证据,否认性骚扰指控》两篇文章的,或许就能明白《联合早报》此番所为何来。
或许还有一个外界不容易看懂的理由,读者是纸媒的生命线,《联合早报》的主要读者都在中国,面对中国读者的大量质疑,《联合早报》必然顾虑到失去大量中国读者的风险。新加坡国内郑永年忠粉们在得知事实真相后,也存在着退订的可能。
捕风捉影一个与《联合早报》有着几十年约稿合作“鱼水”关系的国际知名学者,不仅伤透了郑永年的心,也伤透了读者的心。
不管《联合早报》发表这篇稿件的目的是为了更正之前的偏听偏信而造成的新闻严重失实,亦或是为了讨好郑永年这个常年合作伙伴给自己找的台阶,对郑永年及其家人所造成的伤害已经很难挽回。
一位《联合早报》郑永年专栏的读者表达方式虽然比较粗鲁,说的却是事实:不讲媒体的操守了,有必要这样自己作贱自己吗?打脸啪啪不疼吗?是不是忘记这些年靠谁养着了?真的恶心透顶!
另一位《联合早报》郑永年专栏的忠实读者还写了一首“致《联合早报》”题为“我陪你长大,你给我一刀”的诗,读来令人动容:
生活中总有风吹雨打
在没伞的时间里奔跑吧,
一路上总有你们记者陪他
20年专栏在早报生根发芽
很多故事想起就满脸泪花
一周一次准点首发
回头看陪同的记者她和他
跌跌撞撞已经长大
我陪你长大,你不了解我吗?
拿学者风骨当笑话?
雾霾来得如此之快,
看不清你们的脸了?
我陪你长大,你给我一刀?
请问获得的流量满意吗?
我们只想说,影响已经造成,如果《联合早报》还是一家能尊重事实、有责任担当的媒体,就欠郑永年一个公开而又诚挚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