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和新华社双评“娘炮”,究竟哪家更靠谱
好家伙,“少年娘则国家娘”这个事情火了,昨天人日和新华社全都评了“娘炮”“小鲜肉”。
两个文本我都找来读了一下。
先说我对“娘炮”的看法。首先“娘炮”这个词其实本身就是不准确的,记忆里它原本是一个台湾词语,用来形容男人举动娘娘腔,也就是说,这个词语暗藏的褒贬,是“男人像女人是一个不对的行为”。
这个其实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但是理论上讲,这个社会还是要给一部分人一定的包容,所以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其实不宜使用“娘炮”这个词,本身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替代。
否则的话,一则可能会让举止行为娘娘腔的男士感到不适,二则可能会引来女权人士的怒火,“为什么女生像男生就可以被表扬坚强,男生像女生就被喷!你们是不是在污名化女性!”事情就会变得很糟心了。
所以其实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好的词,把“娘炮”替换下来。
而况,这篇文章的喷点也比较凌乱。先说“娘”是一种病态审美,又说演艺圈里天价拜金、猎奇颓废的不良风气,似乎是说,正是因为这种病态审美影响到了演艺圈,所以才会出现小鲜肉演技很烂却拿到天价片酬的情况。
但这其实是反了,小鲜肉本身就是资本打造出来迎合市场的工具,而资方往往又是一部剧的制作投资者,所以他们肯定要把鲜肉塞到剧里面来进行推广。如果不清楚影视工业的制作流程,就没有办法抓住问题的本质。所以汪海林才说“怀念煤老板投资的时代”,因为煤老板只负责塞女演员和扔钱,并不管其他的影视内容。并不是人民大众的病态审美影响了娱乐圈,反而是娱乐圈形成了利益链条,所以一直在强行将这种病态审美灌输给群众。
更何况,如果上来就说男性的阴柔形象是“病态审美”,那么从古至今的美男子可能都要跳出来反驳的。诸葛亮“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身披鹤亳,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周瑜“美姿容”,号称“周郎”,郎即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张良运筹帷幄,却也是“状貌如妇人好女”。荀彧是曹操近臣,却有人夸他“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意思是说,荀彧身上的香气经久不散,以至于后人有“留香荀令,掷果潘郎”之说。
照这个说法,诸葛亮周瑜张良荀彧,是不是都有那么点不够阳刚之气呢?但是“不够阳刚之气”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贬损别人的理由。比如荀彧带衣香而不是汗臭,不能因此就说他是娘炮,更不能借此否认他的才华和他在曹魏阵营里的重要作用。
而且,也不是“娘炮”的人就完全没有才能,比如张良虽“貌若妇人好女”,却为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所以男士需要适当有男子气度,这个诉求是合理的,但是话不能这样讲,新华社的子弹都打偏了,把几件事情混在了一起,写得太着急,把狐狸尾巴露出来了。虽然我们都讨厌娘炮,可是场面上的话不能说得这么直啊老哥。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人日的主基调把握得更好,把外表的清秀与内在的刚毅区分了开来,实际上,“娘炮之风”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表面上的阴柔化,而是在于他们除了表面上的阴柔,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家国担当、社会责任、业务水平、独立人格这些刚毅精神的传承,实际上是不分男女的,所以以这个诉求来要求小鲜肉,还是相对合适的,并且也更能让人无话可说。
而且对于小鲜肉和“多元化审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我可以包容你,不代表我应该提倡你。从这一点上看,新华社是“不包容不提倡”,人日是“包容但不提倡”,这样大家对于两篇文章的认知会更明确一点。
实际上,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因为你是边缘性审美,遭受到一些社会压力,我就应该鼓励你,提倡你,如西方LGBT,这才是不正确的做法。
因为一个社会的运作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但是没有人有权利要求社会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运作。如果因为是边缘人士,就要被鼓励,那么对主流的人士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他们因为是主流,就不能被鼓励,而是需要被迫忍受边缘人士的道德绑架?
所以主流的归主流,边缘的归边缘。可以给你一个存在的空间,但是既然你是边缘的审美,就只能拥有边缘的社会地位与公众评价,这样才是一一对应,相对公平的。
绝对不能容忍小鲜肉以“多元化审美”的方式堂而皇之登堂入室,首先小鲜肉本身就是资本造出来的一个笑话,其次,既然是多元化,那么我们就多元化得彻底一点。在包容边缘性审美的同时,也请包容我们反对边缘性审美,反对多元化的权利。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如果只允许多元化,不允许反对多元化,那么就是多元化对非多元化的一次专制,这才是最违背多元化精神的行为。
——
附一下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全文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题:“娘炮”之风当休矣
辛识平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
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
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
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
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
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
人民日报评“娘炮”风: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原标题: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 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今晚,我们从男性气质这个话题聊起。
男性气质是什么?究竟怎样才是男性应有的形象?长期以来,对这些话题的探讨不仅在学术界长盛不衰,更在舆论场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最近,曾经参加过《真正男子汉》节目录制的特种兵王威退出现役,微博开通后短短几天时间,就收获了30多万粉丝。一名普通军人在脱下军装后备受关注,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红”,也可成为观察社会对男性气质认知的一个切入口。
人民日报评“娘炮”风: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军营中站过岗、训练场上流过汗,因为阳光硬朗的气质得到网友如潮点赞,王威这样的军人不在少数。近年来,从武警战士杨明鑫被网友亲切称为“最帅兵哥哥”,到救援过程中舍生忘死的潜水员官东,再到被誉为“中国男子第一天团”的国旗护卫队,他们之所以受到关注,出众的个人形象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股子军人的血性和勇敢,让人感受到力量,感受到超越外形的精神魅力。当然,这种精气神并非军人独有,无论是比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健儿,还是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抑或者是平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构成了时代的一道风景,也构成了我们对男性形象的一种认知。
从对于热血男儿的推崇,也可以看出,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其实,关于到底什么是男性应有的气质,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中国传统所推崇的男性画像,从外在形象看也包含有精致、文雅的一面,而那种五大三粗的个人形象、不修边幅的生活习惯、大男子主义的做事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摒弃。“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这样的认识应该说是主流。即便在少数人眼里“颜值”可以成为硬通货,甚至有“靠脸吃饭”之说,但那些能持久地作用于社会文化、作用于世道人心的,仍然是闪现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内在美”。
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而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人民日报评“娘炮”风: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
其实,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也逐渐被抹平。传统所谓“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内核,成为一种带有普遍共识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基于此,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这正是:审美多元尊重为先,涵养气质莫缺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