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的记忆:中国古建筑的人文轨迹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792字 | 阅读需11分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时至今日,以“基建狂魔”著称的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地标。它们各领风骚,许多的现代建筑,虽然建筑材料今非昔比,但“建筑人文”的理念,仍然一脉相承。
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从远古迤逦而来,在脚下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构筑起了一幢幢风格迥异的建筑物,一座座气度非凡的城市。穿透时空的迷雾,踩踏着历史的印痕,我们不难发现,建筑和城池——这些最原始古老、最直观突兀、最值得人类骄傲的“物化记忆”,一直承载着人类沧桑历史和繁复社会意识的积淀,既见证着人文,也被人文的魂魄牵引着翩跹前行。
一
中国古人类的幼年时代,对“建筑”的所有记忆和憧憬,都可以从神话和传说中找到踪影。据传说,我们的祖先在混沌初启时,几个较大的氏族部落,都分别以首领的发明来命名氏族,他们是:教人筑巢的有巢氏;发明钻木取火技术的燧人氏;发明农业的神农氏;教人结网猎鱼、预测自然规律而首创八卦符号的伏羲氏。有巢氏生活在距今大约三百万年左右,他是原始居住的启蒙者,教人像鸟一样在树上筑巢,以避风雨,以防兽害。随后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们渐渐地由巢居转移到了半地下式的穴居生活。穴居也称“营窑”,近现代发掘的龙山文化、半坡文化等遗址,特别是在西北地区至今沿袭保留的这种窑洞式的建筑风格,都是祖先们曾经穴居的写照。
有巢氏文化主题公园雕塑——“以木构巢”
穴居演变过程图 出自《中国古代居住图典》
顺着“三皇五帝” 神话传说这条线索,也能找到祖先们 “原始建筑文化”的踪迹。
“三皇”的其中一种说法是指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地皇女娲,人首蛇身,为天皇伏羲之妹,她起初以泥土造人,并首创婚姻制度;世间天塌地陷时,她又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无疑,女娲补天撑天的神话,流露出了远古祖先们首先对改善生存居住条件的强烈愿望。
汉代的画像砖中,有一幅“伏羲女娲图”,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缠绕相交——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文化”的形态描述男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手里竟然一人举着圆规,一人举着直角尺!后人在阐释这幅画时,演绎出多种象征意义的说法,生殖崇拜说认为这是中国古人“阴阳交合” “化生万物”意识的象征(据说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社会科学》杂志,就以“化生万物”为名,在首页插图上刊登了这幅伏羲女娲交尾图);
《伏羲女娲图》
中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说 “盖天说”则认为这是远古人对“天圆地方”的最初认识——圆规画天,直角尺画地,即象征苍天和大地;而社会学说则以“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追溯到了古代制定社会规则的源头。现代的一些学者更是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拿这幅“蛇身人首”像和古埃及的 “狮身人面像” 建筑做起了比较;更有甚者,说伏羲与女娲下身的螺旋状交尾图,和生物的基本营养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形式竟然非常相似……暂且不论这些象征和想象的说法,但其中所流露出的原始“建筑文化”意识,竟然和建筑史上的“三四规则”相吻合,这着实令人惊叹!
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世界范围内的古建筑都有“三四规则”,如国外的金字塔是三角形、四面结构,而我国古房屋建筑则多崇尚四合院,木系结构也多以“四柱”方形作基本框架。这是否可以说明伏羲时代就有了建筑呢?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史学界几千年,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发掘的甘肃省天水市的大地湾遗址,才证明了伏羲时代确实是有建筑的。
大地湾遗址
天水市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传说中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历史上曾有成纪、上邽、秦州等称谓。伏羲、女娲首先在天水点燃了中华文明的薪火,即“大地湾文明”。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大地湾组织开展的考古挖掘,涵盖了从距今约7800年到4900年前后3000多年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历史。这里不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时间上推了约1000年;还发现了中国文字最早雏形的彩绘符号,比过去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时间早了1000多年。最重要的是,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距今约5000年、考古编号为“F901”的建筑遗迹,该遗迹是目前所见中国最古的房屋建筑。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由主室、东西侧室、后室、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组成。其中主室131平方米。大地湾遗址的房屋,早期多以半地穴式圆形为主,而此遗址却是平地建筑,规模很大,形同宫殿。还有罕见的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编号为“F901”的建筑遗迹
“三皇”后紧接着是 “五帝”。黄帝居“五帝”之首——“黄帝土德、中央之味,以主四方。”在较早记述黄帝事迹的史籍《黄帝内传》里,黄帝有很多功绩,如发明婚姻制度、兴文字、造指南、创医学等,与“建筑”有关的发明也不少——“设棺椁,置冢墓” “筑城阙,建宫室,立台榭”;还提到黄帝在蓬莱会见了神仙王母,回来后“筑圆坛以祀天,方坛以祭地” 等。但该传记也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说黄帝出行时“或乘飞龙,或乘飞虎,或乘鸾鹤”等许多现代人都难以想象和企及的举动,这就使得黄帝时代是否有“城阙” “宫室” “台榭”这些建筑变得亦真亦幻了——兴许有,但也只是难以长久留存的土木结构之类吧?
黄帝
神话传说变得耐人咀嚼,耐人遐想。从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里,映衬出了祖先们对居住环境的最原始朦胧的向往,这反映在以“昆仑山”派和“蓬莱三山”派为代表的中国神话的两大源头里。“昆仑山”派神话是祖先们对居住环境的高俊和安全性的向往,“蓬莱三山”则是对大海和仙境的向往,两者合在一起就启迪了古人“敬畏自然、依恋自然”的古建筑学的潜意识,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最终奠定了后世中国园林建设中“一池三山”的景观模式。
杭州西湖仍然可以寻到“一池三山”的影子。
辽阔的外湖西部三岛鼎足而立,南面最大的为三潭印月“小瀛洲”,中间的为湖心亭,最北为阮公墩。
二
当祖先们不断推进发明创造的时候,文明的曙光就照亮了黑暗的森林,从而使他们从森林走向城池。中国上古是没有“城市”这个词的,“城”和“市”分开称呼。“市”最初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据古籍《易•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传说炎帝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的始作俑者,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记录时间的方法,炎帝于是告诉大家拿太阳来做标准——太阳当顶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显然,最早的商业活动,就发生在“原始村落”里。
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城池雏形,也萌发在“原始村落”里,这不是哪个人的主观臆断,是有文物考证的——从安徽亳州的史前文化遗址、商文化遗址中可找到依据。当代考古学家在亳州发掘的隶属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有两处,一处是蒙城许疃镇毕集的尉迟寺遗址,1989年这里发掘了距今约4000至5000年的原始村落,有“中国原始第一村”之称;另一处原始社会遗址是位于亳州城西涡河南岸的傅庄遗址,距今已经有约5000到5500年的历史,有古墓群和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千余件器物出土。
傅庄遗址
都城的出现和国家政权几乎是同步,所以最大的城池莫非国都。约公元前21世纪初,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都”一词,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有了记载:“禹为华夏族首领,建都安邑,以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司马迁却没说清“安邑”的具体地理位置,以至于给现代留下多种说法:一说在今夏县禹王城;还有一种说法,约公元前2000年,夏朝国王太康在位,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尽管夏都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但从《史记》的记载里,我们相信夏朝时已经有了“都”城;同时可进一步猜测,此时建筑物的留存性较差。
到了商末周初,都城的建筑物有了一点遗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与商纣王会战,结果是殷军大败,纣王自毁,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如今的汤阴城,史载是周朝立国的都城,古称“邶”。据说邶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地方,周文王用几根细细的蓍草摆放,将伏羲的八卦改为六十四卦,推演为《易经》,创建了神秘的周易文化,于方寸之间推演出了天地律动和宇宙神韵。《说文》:“邶,古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汤阴是《诗经》里《邶风》的发源地,其中的“自出北门,忧心殷殷”等诗句就从一定的侧面说明这里曾是繁华的城。乾隆时期的《汤阴县志》载:“邶城在县东三十里,此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子武庚于此。”遗憾的是,如今的邶城只剩下高出地面三米多、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的土石台(名曰“冢子”:相传为古观兵台)的废墟和遗址,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如果没了这点土石基料、仅使用土木材料的话,周朝的地面建筑可能也流失贻尽了。
石头材料的古建筑物就较易于留存。当代人就在今辽宁南部的大连、营口、鞍山境内发现了多处国内最古老的地面石头建筑物——石棚,是距今约3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巨石文化遗迹。具体用途不详,可能是用于祭祀或部落首领墓葬。
海城析木石棚
位于辽宁海城市析(音“思”)木镇姑嫂石村南的山坡上
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理关系,也就形成了相应的城市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我们已完全可以看到王城建设的基本布局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东周末期,由于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逐步发达,特别是战争的频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的初潮。在春秋战国时,一百多个诸侯国竞相建城,华夏大地整个就是一个多城的世界,此时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建城、守城、攻城史。
春秋战国的建筑理念,基本有两大类型,一是以儒家孔子为代表的以维护社会等级和礼法的“规则论”。二是以老子和齐国的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的理念。老子的《道德经》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道法自然”;管子则有些实用建筑哲学的味道,他强调:“因天才,就地利,战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他以“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管子•乘马》)来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管子的实用建筑哲学和“风水论”的糅合,加重了古代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理念,随后的千多年里,一些“仿生城”应运而生。春秋吴都(今苏州市),高出水面的土墩就像龟背,纵横交错的水网则是龟背上的纹路。伍子胥筑城时仿照龟的形态,街坊布局犹如龟背纹路,城池外形模仿龟背外缘,此城3000余年长寿未衰,传承着吴越文化。福建泉州城池营造为鲤鱼形状,城外环之以河,就像鱼嘴唇上的游线。北宋时的汴京(今开封),外形状如卧牛,被营造成卧牛城——卧牛能镇水,为使黄河不泛滥成灾,故取此形。广西的崇左葫芦城三面被左江环绕,为一个右岸的牛轭状河堤,元明以来,人们依山形就水势从中营造了一个葫芦城,只有一条大路从葫芦口进城,四座城门临江而开——意寓取宝葫芦的灵气。南京等城则以“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为格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很讲究地势和“风水”。帝王陵区,更是讲究“风水”的,无论是北京的十三陵还是陕西关中的帝王陵群,莫不如此。
当规则论、自然至上、风水理论三者进一步融合时,就标志着完整的中国古代的建筑理念最终形成了。这种追求秩序与规则、整体与细节、“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也就从这时起,中国古建筑基本确立了“环境整体经营”的理念,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历朝古都,一般路、府、州、县的城池,还是邑郊园林、风景名胜,甚至深山里飞檐斗拱的庙宇与道观,江南烟雨中的普通民居,……都是这一理念的“物化记忆”而已。
苏州平江图原碑
三
秦王朝,是中国建筑史上第一波高潮,留存于世的建筑,即使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秦国留给后世的“三大工程”秦长城、兵马俑、秦直道,前二者已驰名中外,但就知名度较低的秦直道而言,也足以震惊世界。秦直道长约700公里,南起云阳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纵贯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总体走向呈南北直向,于是被称为“直道”。它修筑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的秦始皇执政时,比罗马大道早100多年,比现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德国境内的博恩到科隆的高速公路(建于1932年)早了2100多年,其主干道最直的路段(如陕西省富县境内的“车路梁”)可以做中型飞机的起降跑道,最宽处达六十至一百米,如今可以并排十二辆大卡车,因此秦直道有“古代高速公路”之称。
秦直道路线图
在《史记》等大量的史籍里,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时期“北击匈奴、南征百粤”,连续对外用兵,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北筑长城”用兵四十八万;“南戍五岭”动用五十余万人;修秦直道用兵七十余万人——这些姑且被认为是“防御性工程”,但动用奴隶七十万人在骊山修皇陵和阿房宫就是彻头彻尾的“形象工程”了!从秦都咸阳修到骊山脚下的阿房宫,亭台楼阁曲折迂回,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它的气势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据中国人口资料载,秦始皇时期全国的人口也就两千万左右。这么少的人口,以当时生产力的承受水平,搞这么多工程建设,实在是劳民伤财,以至于“百姓靡蔽,孤寡老弱不能相望,道死者相望”(《汉书》)。所以,秦二世而亡也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时至今日,以“基建狂魔”著称的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地标。它们各领风骚,许多的现代建筑,虽然建筑材料今非昔比,但“建筑人文”的理念,仍然一脉相承。
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没有纯粹的美,但人文却可以使建筑美得纯粹。正是因为保有传统的基因,这些人文的DNA,才让今日的建筑,与那些千百年来留存下来的“物化的记忆”一起,美得纯粹。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