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苏联风?我们并没有采用受苏联影响的设计风格

    江湖夜游人

    人民大会堂也是参考了苏联和古希腊设计风格和理念的,这是设计师自己承认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说得好;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人民大会堂参考了苏联和古希腊设计风格和理念?这种说法不严谨吧。

人民大会堂属于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国庆十大工程,又因为人民大会堂建在天安门广场旁边,所以当初设计与审定都很严格,经过了充分的讨论。

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过程中,各地建筑师和设计机构先后提出了84个平面方案和189个立面方案。

经过7轮筛选、评审,最后于1958 年10月选出3个方案送审,周恩来总理选定了北京市规划局赵冬日、沈其提交的采用欧洲古典立柱造型的设计方案。

不过,这一方案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梁思成认为,艺术风格上的优劣顺序应是:中而新、西而新、中而古、西而古,而中选方案师法了欧洲文艺复兴之古,属于最末的“西而古”,为了追求庄严感,在立面尺度上犯了简单放大的错误,类似圣彼得堡教堂在尺度感上的失衡。

吴景祥、冯纪忠、谭垣等6位专家也对宽度500米广场的方案表示担心,唯恐出现建筑比例的失衡,联名向周恩来总理递交书面报告,认为该方案是西方新古典的折中风格,“巨大而不伟大”。

由于工期紧迫,周恩来总理希望建筑师们能够搁置争议,针对这些意见他回应道:“首先,大会堂应安全第一;其次,要好社会主义之大,急社会主义之功,不是追求无目的之好大喜功。要争取做到 ‘大而有当’;第三,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第四,在建筑艺术形式与风格上要‘中外古今,一切精华,含包并蓄,皆为我用’。”

方案获得批准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随即展开施工图设计,由张镈总建筑师和朱兆雪总工程师分别负责大会堂建筑与结构的技术设计与图纸绘制,大会堂的建设工程从此全面展开。

对于最终设计,人民大会堂的初步设计者陶宗震曾说,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借鉴了柱廊式等西方古建筑的韵律,但其整体构思却有地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文化内涵寄寓在其中。

这位兄弟所说的参考了“苏联”“古希腊”设计风格,从我看到的资料里面,当时设计大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风格的设计应有尽有,不过最终方案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介绍:“在设计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我们当时受到苏联的很多影响,很多方案都带有俄罗斯的古典风格印象。比如说搞个包厢啊,效果很豪华啊。”

但周总理看后否定了这个设计,说:“海阔天空,要海天一色,主席台和观众应该融为一体,不要隔开。”最终的设计方案,没有采用那种受苏联影响的设计风格,而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很宽,大会堂的造型也很宽。

常沙娜还参与设计了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据常沙娜介绍,宴会厅的柱头和柱础是崔毅老师负责设计的,这个柱头和柱础也是很讲究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没有搞成希腊柱头。

“现在看这个柱子又像希腊的又不是希腊的,还是我们自己民族的特色,这个纹样跟希腊式绝对对不上的,是我们自己的传统纹样。大的格局又好像有希腊的特征,于是我们就采用了琉璃瓦的装饰材料。”

以上说法出处: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9-29/4222739.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mAxjN0aD3SvNSZwAeZ932g

当年很多大型建筑,比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均采用了欧洲古典立柱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打眼一看像是西式,但我们已经对他进行了很多中国化的改造。

本评论由用户“北方不吃面男孩”推荐,来自《一名建筑设计从业者:推崇国外大师对建立中国自己的设计体系没有任何帮助》一文。内容仅代表用户观点,标题为北方不吃面男孩用户添加,更多热乎讨论请移步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