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奶奶过马路”的起源

老一辈的回忆,可以追溯到1963年开始的“学雷锋做好事”。这种“扶老奶奶过马路”式的好事,持续了几十年。当年和现在是一样的,学校里有思想教育的任务,要学生写自己做的好人好事,学生也没什么想象力,写出来,不是“帮五保户拾粪”,就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而且作文中为了体现小作者的高尚情操,一定要来一段对比,“扶呢,我要迟到了;不扶呢,我心里又过意不去”,事实上扶没扶都不一定。

然而,这么写,这么办,来由并不是“学雷锋运动”,而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从建国以前就有的形式,当人们“批评”,便是指出工作、学习中的错误,“自我批评”,便是将自己的过错说出来,好从灵魂深处闹革命。“批评与自我批评”从延安时期就有,而这种会议形式被广泛采用,是在1935年以后。

1935年的会议是一个深刻的模板,这次会议,就是被后世所熟知的“遵义会议”,会议所指出的问题得到纠正和整顿,这次运动,就叫“整风运动”。建国以后,各级学校的班会,延续了这种开会的方式。

扶老奶奶过的不是马路,而是独木桥。

我们看一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汇报纪录:

500

班会上,班主任批评了祁正刚小朋友骂母亲的事,表扬了高永福小朋友帮老人背粪,扶老奶奶过独木桥的真人真事。然后是同学们的“自我批评”,譬如张继芳小朋友主动交代了自己不尊敬老师、辱骂同学、拔老爷爷胡子的恶行,并表示以后绝对不会再犯。可见,起初,人们并不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而是“扶老奶奶过独木桥”。为什么要“扶老奶奶过独木桥”呢?因为在那个时候,老奶奶都是小脚,小脚女人走路扶摇,而独木桥又惊险,故而“扶老奶奶过独木桥”,的确是一件很有必要的善事。

500

其后,在“自我表扬”与“自我批评”的作文中,便出现了大量类似事件,有真有假,也不乏因为想着要做好事,以前不扶的,后来扶了。在“学雷锋运动(1963年)”被发起以后,这一类的公益行为暴增,全国各族各地区都在“深刻学习”,而依然常见的是“扶老**过桥”,而不是“扶老**过马路”

500

被“扶过马路”的,起初是盲人

“学雷锋”发起后的一年,大量好人好事被报道,除了“扶老人家过桥”这一类,便是“扶盲人过马路”。这些宣传主要是《解放日报》,待会儿还得提到这份报纸。在1964年,《解放日报》刊登了这样一个报道《一声不响地为人民办好事——记上海锅炉厂搪床工蔡林鹤》,写的是蔡林鹤同志怎样以一个普通居民的身份“自觉地做着一件件有利于人民和有利于集体的好事”:

500

“扶盲人过马路”在改革开放后,依然作为“好人好事典型”被宣传,我们可以看到,在1980年刊登的一篇《新闻摄影不要摆布》,提及了《解放日报》登的“红领巾扶送盲人阿姨横过马路”的照片这件事。

500


八九十年代,同学们踊跃“扶老奶奶过马路”

“扶老奶奶过马路”这几个字,最早正是出现于1980年后,且是集中出现。同时出现了“扶老奶奶”的课文(1983年):

500

500

这可能是对于“扶盲人过路”“扶老奶奶过独木桥”的一种改写,是“学雷锋”的继续,旨在教育学生“做好事且不留名”。老奶奶不再是小脚,不再是过独木桥,也不是盲人,而是摔倒了,小学生把老奶奶扶起来。后来的学生,写自己做好事,就只剩下“老奶奶”了,令人产生了老奶奶都需要扶的错觉。

事实上,是街上的盲人不常见,城市又没什么独木桥,但老奶奶是有的,而且很多,老奶奶还经常过马路,所以那时候小学生,一看见老奶奶过马路,就“嗖”一下凑上去,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说“老奶奶我扶你”。有时候,他们甚至不管老奶奶愿不愿意过去,非要把人家扶过去(当然这是个很有名的笑话)。扶完以后,小同学一定要低头看一下自己的红领巾,他说,“扶完老奶奶以后,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

现在有句话,是“老奶奶不扶就扶你”,起源也是这里。现在,“扶老奶奶过马路”已经渐渐失宠,因为你会发现老奶奶只要是还能过马路,通常是不需要你扶的。以前的老奶奶过马路,其实也不用你扶,除非她是小脚,还要过独木桥,或者是盲人,抑或是摔倒了,这才能增加事件的严谨性。但当年的小学生才不管那一套,毕竟阅历不丰富,绞尽脑汁也没什么可写的。

为什么不扶老奶奶过马路?这种事很多同学都干过,包括打扫公共空间的卫生,帮老大爷抬东西等。许多志愿团体也热衷于去敬老院给老头老太太擦玻璃,有一回我跟着社团去一家养老院“做好事”,人家98岁的老太太在屋里坐着,同学两个进去以后,老太太一声不吭,到后来终于忍不住,她说:“别打扫了,说会儿话吧,上午来过一拨了。”

足以见得,非要“扶老奶奶过马路”,并不见得是件好事,甚至可以说是恶事。帮助人,应在人实在困难的情况下,且不应拘于形式。且,道德的提高,最终是指望法纪的伸张的。总是不依法办事,却偏偏诉诸于道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是很危险的,会导致整个道德体系的崩塌。为什么这么说呢?

譬如,以前的孩子,在学校天天说我扶老奶奶过马路,但在家里,家长会教育孩子“千万别扶”。这不是近来的事,这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七八十年代是这样的,再往前推也是这样的,大家不要以为只有现在才这样。八十年代法制很不健全,我的父亲给我讲了一个他亲眼看见的往事。

有个老头骑车自己钻沟里去了,一个穿着的确良的小年轻立即跳进沟里去扶,小年轻问:“大爷,你没事吧?”大爷不说话,小年轻看老头没事,就说,“大爷,我扶你上去”,他把老头扶上去以后,又下去帮忙把自行车扛上来,他说,“大爷,你没事就好,那我先走了。”那老头一把抓住他的后座,瞪着眼说:“你凭什么走?你把我撞了,这就想走?”

大家也看出来了,这小伙儿被讹上了,而且被讹得不轻。当时那老头就用的“你不撞我那你为什么扶我”这套逻辑,这就是法制不健全下的“善有恶报”,恶人总是能占到便宜,这世界上就没人会去做好人了。社会用赤裸裸的现实,教育智力健全的成人,千万不要扶街上倒下的人,否则会令你惹上一身的麻烦,说不准会令你倾家荡产。扶老奶奶过马路,是教育系统教育孩子要做好事,是一种思想品德建设。

这种教育,的确提高了孩子们的道德水平,但也会出现流于形式的面子工程,面子多于里子。孩子不知其意义,成人深叹其扯淡,这就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割裂,甚至荒诞感。让孩子伸张正义,需在大事上有正义可言。想要让国民惩恶扬善,公权就不能袖手旁观,否则只会造就一批又一批的犬儒,到时候就不要发文质问为啥国民道德如此沦丧了。

好了,关于“为什么要扶老奶奶过马路”,以及“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历史”“长大以后为什么觉得扶老奶奶过马路很搞笑的原因”,就总结到这里了。希望有朝一日,人们可以放心地去善良,作恶者依法暴毙。

全部专栏